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稻作農業與東方文明

文明起源 稻作農業與東方文明

徑7.7厘米 厚0.7厘米

北京門頭溝區西峰寺清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

圓形,邊緣寬厚,中心錾刻圖案,呈半浮雕效果。一面為荷葉與盛開的荷花,荷葉滿鋪,盛開的荷花或正面,或側面,間以莖杆穿插其間;構圖飽滿,疏密有緻。運用範鑄、錾刻等手法,圖案造型準确生動,紋路刻劃細膩順暢,既具寫實性又富裝飾性。另一面正中為圖案化漢字“壽”字,圍繞“壽”字為藏文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從“壽”字左側順讀)。整件器物紋樣寓意吉祥與美好。

《從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及其經濟類型看遠古文明的中心區一一兼論河洛文明》

陳昌遠《河洛文明論文集》第60~82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本文論述了新石器時代主要的幾種文化類型及其經濟内容,并對中國遠古文明進行了探讨。認為整體北部中國的文化,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系統,一種為北部的細石器文化,屬于狩獵經濟;一種為黃河流域的磨石器文化。在北部兩種文化的接觸地帶形成一種混合文化,屬于旱作農業經濟。細石器文化的人類,是以遊牧狩獵經濟為主,而磨石器文化則是以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至于混合文化,則兼有以上兩種經濟的成分。長江中下遊一帶,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已開始栽培以稻為代表的禾谷類作物,并擴大到相當廣闊的地區。但從稻谷的分布等情況觀察,長江中下遊一帶應是稻類作物的起源中心。而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流域的晉南、河南和陝西關中,是粟的最早的重要産地和起源中心。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存在适宜農業經濟發展的條件,是以,一般将黃河流域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更确切地說,它應該是亞洲或世界上古文化的中心之一。根據近年來發現粟的遺址的分布,可以看出當時的農業經濟日益發展鞏固,聚落密集,構成了中國遠古文明的主體。其經濟中心區仍是在伊洛河流域、渭水流域和汾辣水流域。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首先在這個地區産生了貧富分化,産生了階級,進而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夏商周文明的基礎,而這個中心地區的核心就是在河洛地區。從整個新石器時代經濟文化類型分區來看,中原文化區是中心分布區,其核心就是河洛地區。中原文化起着中心軸的作用,影響着四周的文化。是以,作者認為中國遠古文明的中心區應在黃河流域,而其核心卻是在河洛地區。

文明起源 稻作農業與東方文明
文明起源 稻作農業與東方文明

《稻作農業與東方文明》

嚴文明,《中日東方思想讨論會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農業發生與文明起源》第47~49頁科學出版社2000年

本文認為古代文明的發生與谷物農業的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無一不是建立在谷物農業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東方文明(指東亞文明而不是古代東方文明)也是在谷物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産生的。隻是曆來以為東方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流域是粟和黍的起源地,似乎東方文明便是在粟和黍廣泛種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者根據考古發現長江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和最早發達的地區,論述了東方古代文明的産生和發展是與稻作農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東亞各國幾乎完全是在稻作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逐漸進人文明社會的。

文明起源 稻作農業與東方文明

《食物生産革命與文明起源-——中國文明起源理論思考之一》

曹兵武《中國文物報》1998年4月15日第3版

本文闡述了食物生産革命與文明起源的關系。“文明”之“文”不是單指構成文明社會的重要因素文字、城市或其他,而是指社會生活中存在了從食物生産勞作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活動的人——這是一切所謂的文明因素賴以存在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是以,文明起源問題首先是一個曆史過程,應作為一種前文明社會的文明化運動來觀察,認識的起點應當從考古學的新石器時代食物生産革命即農業革命的發生開始。世界上幾大獨立起源的文明體系,概莫能外都經曆過食物生産革命這一必經階段。在此之前,社會生活當然也包括有食物生産的活動。但是,經過革命,食物生産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原來的采集和狩獵逐漸被農耕與畜牧所代替,然後是生産與生活的時空安排與組織方式和以往大為不同,再然後是定居産生,食物産量大為增加,并由此導緻人口增加、剩餘産品和勞動分工出現,不再直接從事食物生産(至少部分如此)但照樣可以存活的人出現了,社會生活日益多樣化,而社會組織日趨複雜化。這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宣告誕生。在距今七八千年的磁山-裴李崗文化時期,中國各地已有不少的文明因素湧現,社會生活文明化的過程已經開始,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文明生活的結構架構和中國特點已初具雛形。

文明起源 稻作農業與東方文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