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馭人經》是張居正寫的嗎?
先說結論:不是。張居正從未寫過什麼《馭人經》。
打開百度百科的“馭人經”詞條,會讀到這樣一段煞有介事的内容:“《馭人經》是明朝萬曆年間天子帝師、内閣首輔張居正的馭人著作,全書分為‘馭吏’、‘馭才’、‘馭士’、‘馭忠’、‘馭奸’、‘馭智’、‘馭愚’、‘馭心’等八卷。”
但是,這些内容純屬扯淡。自明朝至今,絕無任何史料提及張居正寫過《馭人經》這樣一部書。
張居正生平留下了哪些著作,基本上是清晰的。其子張嗣修當年編纂《張太嶽集》時,便已說得非常明白:
“先公文集在舊記室所者,自嗣修等逢難,十餘年後,始得完歸。存者十八,逸者十二。如少年所作諸賦,全逸。應制詩、敕撰文,逸十之二。謹據存者編次之,凡為詩六卷,為文十四卷。為書牍十五卷,為奏對十一卷。合之則為全集,離之亦可四種。……此外著述,尚有《帝鑒圖說》《四書直解》《書經直解》《通鑒直解》,闆俱在内閣,而《四書》《書經直解》又皆詞林名公、體貼大全撰集,而先公裁定,極切于舉業者。又有《漠訓類編》《大寶箴注》《貞觀政要解》,皆以進禦,家無存稿。因并記于此。”
大意是:張居正的文章,留在張家的部分,儲存了十分之八,遺失了十分之二。遺失的部分主要是張少年時代寫的賦,以及部分應制詩與敕撰文。這儲存下來的十分之八,由張嗣修分為詩、文、書牍、奏對四集,編成了《張太嶽集》。此外,張居正還有一批作品,是寫給皇帝讀的,儲存在皇宮之中,家中沒有存稿。具體名目,張嗣修也都列舉了——此類作品如《帝鑒圖說》《四書直解》等,皆已根據清宮所藏整理出版。
在《張太嶽集》與其他可信的張居正傳世作品裡,是絕對找不到《馭人經》這種東西的。
◆ 張嗣修談張居正作品的名目及儲存情況
不但張居正的著作裡的沒有所謂的《馭人經》,曆代留存至今的古籍中,也沒有所謂的《馭人經》。
筆者使用了多種目前較為常見的古籍庫,以“馭人經”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皆無任何結果。如下圖所示。
那麼,今天市面上流傳的所謂《馭人經》——包括圖書、音頻節目乃至學習課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它是當代人編出來的。為了好賣,故意挂靠在了張居正名下。細心的朋友如果願意去各類舊書網站搜尋《馭人經》,便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馭人經》這本書,最早隻能追溯到2009年出版。再往前,是不存在這本書的。
當然了,編注者也可以辯解稱:是在2009年才從某個久被塵埋的角落裡發現了這本書,然後将之刊印。但倘若如此,編注者就有必要在前言裡交代一下這本書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又經過了怎樣的考證,然後确定它是張居正的作品。畢竟,張居正的傳世文集裡,無隻字提及《馭人經》;各種古籍庫裡,也同樣找不到《馭人經》。突然冒出一本書,然後署名張居正,又不做任何交待,是說不過去的。
而事實恰是:這本2009年出版的《馭人經》,雖然有一篇所謂的“前沿”,卻實實在在地無隻字交代這本書的由來,無隻字交代它的收藏與傳承經過(“前言”内容具體見下圖)。
再往下翻閱,正文内容的低端幼稚,其實也大露馬腳。比如,所謂“馭吏卷一”的文字是這樣的:
吏不治 ,上無德也。吏不馭 ,上無術也。吏驕則叱之, 吏狂則抑之, 吏怠則警之, 吏罪則罰之。明規當守 ,暗規勿廢 ,君子無為 ,小人或成焉。
所謂“馭才卷二”的内容是:
上馭才焉, 下馭庸焉。才不侍昏主, 庸不從賢者。馭才自明 ,馭庸自謙 ,舉之勿遺 ,用之勿苛, 待之勿薄 ,罰之勿輕。
天可憐見,那張居正乃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出身。他的文字水準,若真如這所謂的《馭人經》一般低劣,恐怕連鄉試都過不了。
◆ 影視劇裡的張居正
總而言之,《馭人經》是一本粗制濫造的當代僞書。試圖通過學習《馭人經》來掌握駕馭他人之道者,其實已被作僞者所馭。(作者丨馬佳秦)(來源: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