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易經》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家庭若是行善積德,就會得到更多的福氣;若是作惡敗德,那麼這個家庭就會遭受災殃。
很多人都把“行善積德”了解為對别人做好事——這隻是一種“對外”的行善方式。實際上,家中成員“對内”也要做到行善,也就是嚴于律己,不該說的話别說。
通常情況下,一個家庭若想興旺發達,夫妻二人不應該向外人說以下三件事情,早明白早受益。

别向外人抱怨公婆或嶽父嶽母
從古至今,老一輩與年輕人的沖突一直存在。并且由于部分老人的思維固化,處理兩代人沖突的重擔,就落在了年輕夫妻身上。
如果是對待自己的父母,有沖突時尚且可以有話直說。但對待另一半的父母,很多時候就隻能自己默默承擔委屈和難過。
于是,有的人隻能向朋友、同僚抱怨一下公婆或嶽父嶽母。殊不知,這樣的抱怨其實是不利于自己的。
首先,外人聽了這些抱怨,通常也隻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到那時,自己的難堪和委屈就會成為别人的閑話;
其次,每個人的判斷标準有所不同,或許自己的抱怨在别人看來,是不懂尊重長輩的表現。
是以,如果對另一半的父母有怨氣時,要麼跟自己的伴侶協商解決,要麼跟自己的父母吐槽幾句就可以了。
别向外人透露家庭經濟狀況
曾經見過一對夫婦:男主人在外面購物時,哪怕隻是買幾十塊錢的東西,也會将兜裡的一沓鈔票全部掏出來;女主人跟别人聊天時,又總是将家裡的各項支出列舉出來,以證明日子過得有多苦。
夫婦二人的做法,其實都非常不妥。因為對于絕大部分家庭來說,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收入和支出其實應該是隻有夫妻二人才能知道的秘密。
輕易向外人透露自己家的經濟狀況,隻會給自己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當我們透露了家中的經濟情況後,永遠不知道外人是什麼心态和心思。
有人見你過得好,就會來請求幫助,如果不幫,對方就會落井下石;有人見你過得不好,表面上安慰了幾句,轉過背就當成笑話講給更多人聽。
在這個世界上,真心盼着你好的人太少了。是以,為了避免風險,倒不如直接閉口不言。
别向外人訴說婚姻的不幸
生活中沒有絕對幸福的家庭,哪怕夫妻二人再怎麼恩愛、家庭氛圍再怎麼和睦,也一定有争吵和分歧的時候。
有的人遭遇家庭沖突的以後,便會找來自己的閨蜜或兄弟,訴說自己的婚姻不幸。
但隻要反過來想一想就知道:凡是能夠成為自己的閨蜜或兄弟的人,大部分在聽完“傾訴”以後,都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這無異于是給自己的婚姻問題火上澆油。
真正聰明的夫妻面對家庭沖突時,都會采用“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如果說兩個人之間的沖突可以調和,那麼就應該直面問題并解決;如果說沖突不可調和,那麼再向外人訴說婚姻不幸,除了能滿足自己的傾訴欲之外,就隻會徒增笑柄、平添痛苦。
除了部分情況之外,很多時候婚姻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不幸”,隻是在雞毛蒜皮的日子裡,出現了摩擦。在這個時候,最佳的選擇是去解決,而不是抱怨。
結束語
《易經》裡面講:天下同歸而殊途。
對于一個家庭也是如此——雖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不那麼幸福的家庭,在面對家庭沖突時,都采取了以上三種處理方式。
所謂家庭,就好比是畫一個圈将所有家庭成員圈起來。哪怕自己跟圈外人的感情再怎麼好,對方也終究是外人,那麼“家庭圈”中的事情,又怎麼能輕易說給外人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