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記載: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曆史的一門科學。産生于北宋時期,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為發達,最終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
盜墓行為的日盛
與為了研究人類古代曆史的考古行為不同的是,盜墓是指以非法的方式進入不屬于自己财産的陵墓,将其中物品取出并以為己用的行為。

盜墓的發生一般會伴随着對古墓進行不可恢複的破壞,在新石器時代的資料中,就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被破壞的現象。
在春秋時期,社會“禮壞樂崩”以後,因厚葬之風的興起,盜墓行為更是日益盛行。
而古人為了防止盜墓賊的進入,便在自己的墓中設定有大量的機關陷阱來進行防備。盡管如此,一些技藝高超的盜墓賊還是能夠輕易得手。
在曆史上,不少的墓葬都被盜墓賊所光顧過,不過有一個墓卻是上千年來都未曾受到過破壞。
這個墓葬位于襄陽,至今無法得知其墓主人的真實身份,但根據墓葬的規模以及墓主的陪葬品,可以初步推斷這是一個皇帝的陵墓。
衆所周知,帝王的陵墓規模宏大,且花費巨大。即便是以節儉著稱的帝王,如西漢時期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也是如此。
《史記》中稱文帝在建造霸陵時,都用的是瓦器,不以金銀銅錫為飾。為的便是節儉和不煩擾群眾。但即便如此,霸陵的修建也還是耗費了當年全國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足以可見帝王陵墓的規模極其宏大,盜墓賊自然是以此為先了。
因何而成為“中國第一兇墓”
這個尚不知墓主身份的墓葬,是一批勞工在湖北襄陽施工時挖到的。當時勞工們發現了一塊大石頭,而走近細看時,卻能夠發現這塊石頭上竟然镌刻着文字,很明顯是有人工打磨過的痕迹。
勞工們當即覺得這塊石頭很是不一般,于是便趕緊報告給了當地的文物部門。在專家趕到現場之後,經過一番考察過後,最終确認了這周圍乃是是一座古墓,也是以而展開了發掘。
最終發現,這座古墓之中竟然有200多個盜洞,這也就意味着,在此前已有盜墓賊來過,且是不止一批的。
專家們帶領團隊在繼續向下深挖的過程中,竟然還發現了八十具屍體。由這些遺骸的姿勢來看,可見并不是墓主人,且他們身上的服飾各異,是不同朝代的盜墓賊。
那麼為何這80名盜墓會賊慘死在墓中,他們又究竟在墓中有着如何遭遇呢?
前面已經提到了,為了防止被盜墓,是以在有盜墓之風時,防盜技術也已然就有了。不過大多的防盜方法都是設定機關,如毒箭、毒氣等。但這些防盜的方法并沒有能夠防住所有的盜墓賊。
而從這座墓中死去的80個人可見這個古墓的設計極其獨特,裡面的機關更是衆多。
“先進”的防盜技術
經考古專家勘察以後發現,這座古墓的墓壁的周圍設計有特别多的空地帶。這個墓的防盜方法使用的是流沙技術,所謂流沙技術便是當盜墓賊将盜洞打到一定深度後,周圍的沙子會瞬間将其掩埋。
并且在這些流沙中,還有大量尖銳的小石子,是以即便盜墓賊成功進入墓室,但是沙子堵上了洞口,墓中的空氣消耗一空以後,盜墓賊便很快會窒息而死。
是以可見,這八十個盜墓者也都是被這座古墓的龐大構造所吸引而來,但因為缺少深入的了解,忽略了這座古墓的危險性,導緻了最終被困葬在這裡,乃至失去了生命。
也正是這樣的設定,才能夠使得這裡的文物從來都沒有被帶出去過。盡管在之前的考古發據中,也時常能夠碰到盜墓賊事故,但像這樣有着大量屍骨的墓葬,專家們稱還是第一次發現。是以在考古界,這座墓葬被稱為“中國第一兇墓”。
最後,在經過對80具屍體的研究以後,專家還發現,這80具屍體死亡的時間很有差異,其中最早死亡的和最晚死亡的竟然相差了有千年之久。
由此也證明了,這個墓千年來都沒有人能夠将其征服。
小結
由此可見,現代的科技雖然已經十分先進,但我們也無法忽略古人的智慧,仍然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參考資料:《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