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爾法,貝塔,伽瑪,三角洲...還沒完?

作者:上觀新聞

資料來源:Lookout Think Tank;作者: 王毅軒

最近,新冠肺炎的變種Delta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地,一些國家受到新一波疫情的打擊。

在澳洲冬季,由于出現本地感染病例,一些主要城市已經關閉,高度傳染性的Delta毒株是澳洲新一波疫情的罪魁禍首;

據俄羅斯防疫司令部稱,過去一個月,俄羅斯新确診病例數每天都在上升。莫斯科副市長拉科娃本月2日表示,莫斯科市疫情依然嚴重,該市主要流行三角洲毒株;

同一天,法國衛生部長Jean-Yves Veron表示,法國确診的三角洲毒株病例現在占新确診病例的近三分之一,"絕對而言,感染三角洲毒株的人數在一周内增加了近75%";

羅伯特·科赫疾病控制和疾病控制研究所所長洛塔爾·惠勒(Lothar Wheeler)最近表示,據估計,德國每兩例新确診病例中就有一例感染了Delta菌株。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羅謝爾·沃倫斯基(Rochelle Volensky)表示,Delta菌株極易受到"超級傳播"的影響,盡快接種疫苗對于疫情預防和控制至關重要。

過去一個月,中國也一直在與台達"抗争",三角洲毒株在廣州和深圳引起社群傳播,使疫情在短時間内得到有效控制。另據報告,第三次局部暴發發生在雲南邊境小城市瑞麗市,陽性樣本測序結果顯示,基因組序列與Delta菌株高度同源,與鄰近的海外流行菌株高度同源。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傳染性、風險和症狀随着病毒的不斷變化而變化。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證明,Delta是已知傳播到超過98個國家/地區的傳染性最強的新型冠狀病毒,使其成為加劇目前全球疫情的主要緻病菌株。就在Delta肆虐之際,該菌株的新變種Lambda已經悄然蔓延到27個國家。

從Alpha,Beta,Gamma(Gamma),Delta(Delta),到Delta Plus,Lambda...病毒突變會無休止地持續下去嗎?當病毒說它改變了時,我們該怎麼辦?

1 哪些變異病毒需要警惕?

目前,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新的冠狀病毒。截至6月15日,官方網站顯示共觀察到11個變體,其中4個被歸類為"關注變體"。科學界的幾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這四種變體可能更有能力傳播和緻命:

·阿爾法(Alpha)變異菌株(B.1.1.7)最初在英國肯特郡發現,已傳播到50多個國家;

·最初在南非發現的Beta變體菌株(B.1.351)已傳播到至少20個其他國家;

·最初在巴西發現的γ(Gamma)變異菌株(P.1)已傳播到其他10多個國家;

·三角洲變異菌株(B.1.617.2)首先在印度發現,已傳播到90多個國家。

注:世衛組織使用希臘字母來命名首先在英國、南非、巴西和印度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變種。希臘字母不僅被重新命名為去污,而且還簡化了突變菌株的名稱。】

阿爾法,貝塔,伽瑪,三角洲...還沒完?

關注的變體,更新于 2021 年 6 月 15 日。資料來源:世衛組織網站。

其他七種變體被歸類為"待觀察變體",這意味着它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風險評估。其中,變異病毒Lambda引起了世衛組織和國家專家的關注。它曾經被稱為"C.37",并于去年年底在秘魯首次被發現。

據媒體報道,當醫學界首次注意到這種病毒時,每200個樣本中隻有一個已經傳播到27個國家。據世衛組織稱,秘魯5月和6月新增确診病例中有82%感染了Lambda病毒,這一數字在鄰國智利也達到了近三分之一。

現有研究表明,Lambda攜帶許多具有可疑表型意義的突變,這可能導緻遺傳的潛在增加或對中和抗體的抗性增加。這意味着需要進一步研究現象效應,并驗證疫苗的有效性。

阿爾法,貝塔,伽瑪,三角洲...還沒完?

有待檢視,更新于2021年6月15日。資料來源:世衛組織網站。

在四種更危險的"關注變異體"中,α,β和γ變異具有稱為"N501Y"的突變,該突變增強了病毒對細胞的吸引力并使其更容易傳播。β和γ突變菌株也有一個關鍵突變,即E484K,這可能使病毒能夠逃避免疫系統的抵抗。

Delta 變體是不同的。印度阿尤旺大學特裡維迪生物科學學院院長Shahid Jameel在接受《西倫敦時報》采訪時表示,Delta變體總共包含15個突變,其中六個發生在突出蛋白上,其中三個更關鍵:

L452R提高了病毒侵入細胞的能力;

E484Q有助于增強病毒的免疫逃逸;

P681R還允許病毒更有效地進入細胞。

注意:Delta變體是2020年10月發現的首批B.1.617變體後代譜系之一,最初被認為是"雙突變"病毒。B.1.617變種現已在三個後代系中被發現,除了Delta之外,還有"剩餘變種"Kappa和另一個尚未命名的變種(B.1.617.3)。】

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表示,由于其傳播能力顯着增加,Delta變體正在成為世界領先的新型冠狀病毒株。

更糟糕的是,Delta繼續變異。6月11日,英國公共衛生部首次報告了一種在印度被稱為"Delta Plus"(B.1.617.2.1/AY.1)的病毒變種。據CNN報道,在11個國家/地區發現了約200例Delta Plus感染病例。

2 突變病毒更緻命嗎?

需要明确的是,病毒在複制過程中的突變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并非所有突變都有實質性的影響。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突變是否會導緻病毒功能的變化,例如增加傳染性,增加緻病性或降低藥物或疫苗的有效性。

讓我們從病毒的傳播開始。

R0值是比較病毒傳播能力的最重要名額,是指病毒攜帶者在缺乏免疫力和沒有防疫措施的情況下感染的人數。

在爆發之初,新冠狀病毒的R0值在2-3之間,即1名患者可以感染2-3名新患者。首次出現在英國的Alpha變體将R0提高到4-5,并變得更具傳染性。新的研究表明,Delta變異的R0為5-8,這意味着平均一名患者可以在沒有任何疫苗接種幹預的情況下繼續将病毒傳播給5-8人。

至于新型冠狀病毒的R0值能升到多高,雖然學術界沒有統一意見,但普遍認為病毒的傳播能力在未來幾年内會躍升。

例如,自4月份以來,Delta在英國的新感染率有所增加。從5月5日至12日,三角洲毒株在七天内占英國新病例的20%以上,超過2,000例;

三角洲菌株在美國,德國,荷蘭和其他國家也很猖獗。據美國媒體CNBC報道,該研究發現,Delta菌株的傳染性比首次在英國發現的α變體高60%,而Alpha比新冠的原始菌株更具傳染性。

除了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外,變異病毒也更加"複雜"。

在最近廣州暴發的疫情中,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南方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三角洲菌株暴發的關鍵傳播參數和傳播動态,發現三角洲的平均潛伏期僅為4.4天,比2020年武漢報道的5.2天短(發表于2020年3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研究人員還發現,64.7%的傳播發生在症狀前階段,這表明它們的傳播仍然以某種方式隐藏。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總結了三角洲的特征:一是與野生普通菌株相比,δ菌株感染體内的病毒負荷要高出100倍;"從我們在廣州的觀察來看,病毒在體内轉陰性的時間是13-15天,少數可以達到20天以上,遠遠長于正常毒株的7-9天,幾乎是兩倍的時間。

美國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Ashish Jaha博士說,該校的公共衛生學校"非常Ashish Jha說,Delta變體"比我們在新的冠狀動脈肺炎爆發期間看到的任何其他變體更具傳染性"。

傳播增加是否意味着毒性更大?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發現,Delta患者住院的可能性比α變異患者高出約85%。然而,毒性是一個難以衡量的特征,突變病毒的疾病緻病性是否仍然不确定。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撰寫了一篇關于目前英國疫情的分析文章稱,雖然病毒發生了變異,但緻病性沒有明顯增加。由于英國的疫苗覆寫率很高,疫情已得到控制。從緻病性角度看,回顧性研究分析了12,383例Delta菌株感染,共有126人住院,表明需要住院的病例數僅為1%,嚴重程度不高,死亡率當然遠低于1%,這表明盡管英國目前被這種Delta菌株打破, 并成為主要的流行毒株,但臨床壓力沒有增加,無論是嚴重還是緻死率都沒有增加。"這表明,最近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死亡率上升都與疫情失控後醫療資源的擠兌有關,而不是因為病毒的突變,"張說。"

《大西洋月刊》的作者凱瑟琳·吳(Katherine Wu)引用了耶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和病毒學家保羅·特納(Paul Turner)的話,解釋說,高度傳染性的病毒乍一看可能更緻命,因為它們更容易和緊密地附着在宿主身上,導緻它們生病和崩潰。這并不排除"傳染性和毒性力量可能同時增加"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假設将其與患者的住院率聯系起來。

特納認為,這些分析模式尚未确定。換句話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已經變得更加"有毒"。"病毒變異傳播,毒力的激增通常是偶然的,這是傳染性增加的代價,"他說。"

"Delta的傳染性顯着增加,可能增加50%,但沒有明确的證據支援或反對其緻病性的增加,"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公共衛生教授,英國醫學雜志進階臨床研究編輯,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唐金玲說。"

如果Delta的緻病性增加,死亡率增加,那麼一個地區和一段時間内的死亡人數總數将顯着增加。"在印度,總死亡人數确實顯着增加,但總死亡人數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這是緻病性增加的結果,這可能完全具有傳染性并導緻更多感染,這反過來又導緻更多死亡,"唐說。"

對于目前各國變異病毒引發的疫情,唐金陵提出了三個令人擔憂的事實:一是目前對新冠疫苗的保護可能隻持續一兩年或更短的時間,之後疫苗接種人群将失去保護;第三,新的冠狀病毒繼續變異,這些新菌株可以在接種疫苗的人群中重新産生流行病。

如果風險持續存在,我們該怎麼辦?

3.疫苗導緻病毒"免疫逃逸",錯了!

目前,迫切需要推進疫苗接種。但甚至有人對疫苗提出了質疑,許多人擔心:病毒是否繼續變異,疫苗是否有效?

對此,5月14日,國務院聯合防控機制召開新聞釋出會作出回應:

該病毒在整個傳播過程中一直發生變異,并在國内和國際上都進行了追蹤。我們可以大緻将新冠變種病毒分為兩類,一類是去年上半年流行的早期變異體,結果表明,這些毒株不會影響我國疫苗的保護效果。第二類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的,如英國毒株、南非毒株、巴西毒株等,針對這些毒株的臨床試驗資料、交叉中和抗體保護資料,更重要的是,千百萬人規模的現實世界研究表明,我國的滅活疫苗和國外的mRNA疫苗、南非毒株、英國毒株、 巴西菌株仍然具有保護作用。

張文紅表示,在英國的12,383種Delta毒株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表明,對新型冠狀病毒株的疫苗保護,特别是在嚴重病例中,仍然保持樂觀。對126名住院患者的分析發現,其中83人沒有接種疫苗,隻有3人接種了2劑疫苗。這表明,隻有2.3%的住院患者完成了兩次注射,絕大多數(97.7%)在患有Delta菌株的住院患者中沒有接受全面疫苗接種。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子健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表示,一些突變的病毒會降低現有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但仍然具有保護作用。至于針對冠狀病毒變種新菌株的疫苗的開發路線,可用于處理各種變種的第二代疫苗,以及改進疫苗的加速生産。

除了疫苗的有效性外,關于它是否"适得其反"的問題也出現在各種謠言中。此前,"接種疫苗導緻病毒'免疫逃逸'的謠言一度讓人疑惑:"免疫逃逸"是什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免疫逃逸"可以了解為病原體試圖逃避身體免疫系統的攻擊。病原體反複而持續地發生突變并給自己"整容",使體内建立的抗感染免疫抗體無法識别自己以避免攻擊,或者病原體隐藏在細胞中"睡覺",進而避免受到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抗體的攻擊。

"疫苗可以阻止突變菌株的出現,而不是促進其出現,"國務院聯合防控機制疫苗研發專項專家組成員嚴一鳴說。

他解釋說,即使沒有疫苗,免疫系統也會在身體感染新的冠狀病毒後對病毒施加免疫壓力,進而導緻病毒株的出現。但如果提前接種疫苗,對新型冠狀病毒有基本的免疫力,即使感染了病毒,人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病毒,使病毒複制的次數多,病毒變異的幾率就少了。是以,疫苗仍然需要戰鬥。

在國際上,疾病控制專家也呼籲盡快接種疫苗。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月4日報道,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傳染病教授威廉·沙夫納(William Schaffner)表示,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可能成為該病毒的"突變工廠"。突變的新冠病毒繼續複制并感染更多的人,最終形成新的變異。專家警告說,未接種疫苗的人為病毒的複制提供了機會。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研究證明,疫苗接種可以有效地保護未接種疫苗的人群,通過監測177個社群并分析所有16歲以下未接種疫苗人群中新冠狀動脈感染的發生率,未接種疫苗人群的陽性檢測率下降到每20%人口的1-0秒。

這些資料告訴我們,有效的疫苗接種不僅可以提高個體對病毒的抵抗力,還可以幫助提高整個人群對病毒的抵抗力,顯著減緩病毒的傳播。

4 一個重要的"障礙"

除了疫苗,我們還要做什麼?

唐金陵認為,有效的控制政策不是簡單地通過疫苗建立人群免疫屏障,而是通過健康措施和疫苗接種聯合,建立屏障,阻止病毒傳播,将病毒擠壓路徑推向最窄。防禦越嚴密,病毒就越難逃脫。

此屏障如何工作?唐金陵告訴鄒叔:新冠病毒R0的傳染性在5.0左右,傳染性很強,疫苗的效果和接種率很難達到100%,假設隻有新冠病毒R0可以降低65%,衛生措施可以使新冠病毒R0降低90%以上,然後假設衛生措施的易用性隻能使R0降低45%。是以,疫苗接種和衛生措施可以将新冠狀病毒的R0降低到0.96,即5.0x0.35x0.55。當R0低于1.0時,病毒不能繼續傳播,我們可以阻止大流行。

廣州和深圳三角洲疫情的成功控制表明,疫苗(疫苗接種率一定,但尚未達到最高結果)和NPI(非藥物幹預措施)可以迅速控制病毒流行。

鐘南山在接受采訪時總結了廣東在控制疫情方面的經驗。根據變異病毒的特征,廣東采取了一些創新的科學管理措施:

首先,快速鎖定感染源,識别傳播鍊。在5月21日收到報告後,廣州當天下午鎖定了感染源。同日,深圳市疾控中心病原研究所新冠溯源團隊接到溯源任務,在短短27小時内成功确定了首例無症狀感染者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其次,對于變異病毒,改變秘密接收者的概念。Delta菌株病毒負荷高,感染者呼出病毒濃度大,感染強度增大,導緻過去緊密連接配接的概念不再适用。過去,密切接觸者是發病前兩天感染者的家庭成員、辦公室的同僚、在1米内進食和開會的人。對于Delta菌株,在同一空間,同一機關,同一建築物和感染者在發病前4天一直密切接觸。

第三,廣東首次在全國建立"黃碼"制度。通過大資料的通信,擷取去過重點地區的人員流動情況,并給予"黃碼",并與公安部門密切合作。"黃碼"人員必須在24小時内完成核酸檢測,結合"三天二檢"、"七天三檢"等措施,在某種意義上實作更準确的監測。

第四,廣東采取措施防止溢出效應。5月31日和6月2日,廣州佛山市發出通知,要求廣東、斯派克和佛教人員72小時核酸陰性,加碼後核酸陰性48小時。深圳采取重點區域"隻能不能進入"的印章管理。

第五,在封閉區域開展動物監測。廣州爆發的渭灣西關是老城區,老鼠特别大,居民也喜歡養貓。有一項外國實驗證明,新的皇冠菌株可以遺傳給貓。是以,正在對貓和狗進行核酸檢測,以找到所有可能的感染源。

5 和平"征服"病毒

可以肯定的是,隻要疫情仍在空氣中,就會出現變體更新,并且可能比Delta更具傳染性菌株。

上帝似乎仍然沒有給人類完全消滅新冠病毒所需的全部力量,這是一個狡猾而危險的敵人,但它留下了一扇逃離病毒的門。除了天花,人類還沒有用疫苗消滅另一種病毒。

唐金陵認為,是"神的意志"讓新冠病毒逃逸,決定了新冠病毒在世上停留的方式,為人類最終和平征服病毒做好準備,即為人類打開逃生之門。"像其他人類疾病病毒一樣,新的冠狀病毒可能會永遠留在世界上。

它将以什麼方式留在地球上?

還記得上面分析的聯合防禦嗎?"高傳染性菌株往往會排擠和抑制較低的傳染性菌株,成為主要或唯一的地方性菌株,"Tang解釋說,"如果菌株的R0高達7.0,那麼它的R0可以在聯合防線下被5.0切斷,實際傳播能力大大降低。

在衛生措施和疫苗的雙重"壓迫"下,隻有傳染性很強的病毒才會成為地方病,而這種毒株的緻病性可能較低。為了生存,他們必然會在逃亡過程中失去盔甲,失去一定的戰鬥力,最後變成像一個溫和的很多病毒,留在世界上,和人類和平相處。

資源:

"天與人:關于新冠疫情大結局的猜測"|唐金陵.臨床研究與循證醫學.2021.06.09

什麼是三角洲病毒|知識分子.2021.06.25

您需要了解的有關病毒形态的幾個問題|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版.2021.06.22

新冠肺炎:Delta變體帶來的挑戰和挑戰|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版.2021.07.01

最近流行的"Delta"變體有多"兇猛"?|中央電視台新聞.2021.06.2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周報:目前廣東疫情三角洲變異株的潛伏期僅為4.4天|健康時代.2021.07.05

接種疫苗導緻病毒"免疫逃逸",接種疫苗時沒有核酸檢測...另一波新的冠疫苗謠言即将來臨!|科學技術日報.2021.05.13

傳染性新病毒變種!科學家不明白|華爾街故事

中國在應對新冠病毒三角洲毒株的社群傳播方面取得了重大裡程碑|南方日報.2021.06.26

美國傳染病專家警告:未接種疫苗的人或進入病毒的"突變工廠"|科學技術日報.2021.07.05

三角洲毒株在全球蔓延 疫苗接種正變得越來越緊迫|新華社

為什麼沒有人确定Delta是否更緻命。|凱瑟琳·吳大西洋.2021.06.29

蘇格蘭SARS-CoV-2 Delta VOC:人口統計學,住院風險和疫苗有效性|The Lancent.出版日期:2021年06月14日

專欄編輯:秦紅 文字編輯:宋輝 片名:Instagram 照片編輯:嚴凱

來源: 作者: Lookout Think T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