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臨沂這個地方,古城琅琊,是諸葛亮和王羲之的老家,也是魏晉六朝第一家族的所在地,雖然是文化聖地,但是也沒有逃脫1938年的硝煙。
龐炳勳來到臨沂之後,将其指揮所設定在南關省立鄉村師範學校,并以此為中心構築前進陣地和主陣地,派一個諸葛城,一個旅駐守東相公莊,城内是補充團,炮兵以及直屬部隊,駐紮在城南軍部附近。

剛到臨沂不久,龐炳勳就接到李宗雲的電話,從青島撤下來的部隊,正在莒縣與日軍厮殺,讓其立即派人增援,于是龐炳勳派出了兩個團。
在路上,中日雙方遭遇進行了一場大戰,出現了一點小意外。按照之前拿到的情報,龐炳勳知道,遭遇的這個敵人是僞軍。但是打着打着就感覺不對勁,如此猛的火力,根本不是僞軍所能表現出來的。
經過這一次調查才知道,他們遭遇的是——日本第5師團的坂本支隊。這個支隊由步兵第11聯隊、第21連隊為基礎,外加野戰炮兵兩個大隊和山炮兵一個中隊,總兵力達到了5000多人
經過一番苦戰之後,龐炳勳的兩個團終于突破了日軍的攔截,趕到了莒縣。一個團入城,一個團在郊外,本來想做到首尾互相照應。但是這種老舊的戰法根本沒有起到作用,結果相反被日軍成功分割,兩邊失去了聯系,城中的那個團隻好再一次突圍出來。
結果很顯然,龐炳勳的兩個團損失慘重,從莒縣一路撤退,而日本軍隊緊跟不舍一路追趕,一直追到1938年3月5日,日本軍隊順勢占領了臨沂外圍的湯頭鎮。
就這樣臨沂一下子就有了敵情。
中日開戰之後,日本第5師團除了一小部分在平型關被襲擊之外,在其他的戰場上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一時間也成為日軍表現最好的部隊,後來闆垣征四郎也從師團長的位置直接升為陸軍大臣,與他們的戰績有很大的關系。
闆垣征四郎認為,面對一個小小的臨沂,一支雜牌軍隊,日本第5師團,用兩天的時間拿下臨沂,已經是很給面子了。于是直接拉來20多輛坦克,30多門野戰重炮,對臨沂城北的諸葛陣地,發起了猛攻。
話說龐炳勳,也不是吃素的,立即在諸葛陣地一線,與日軍展開了近距離的炮戰。
中國這邊的山炮,如果按照通常的炮位布陣,很容易被日軍的重炮壓制而摧毀,是以很多時候,中國方面都把山炮當成迫擊炮炮使用,等日軍逼近的時候在開炮,一時間諸葛陣地炮火連天。
多日激戰之後,城内的補充團也被拉到了一線,排長李宗岱受命在葛溝阻擊日軍。
這個排配備6挺機關槍,每人背後一把大砍刀。
3月9日,日軍的部隊也抵達了葛溝。根據觀察,來的日本士兵是騎兵部隊。李東帶着耳貼着地面,通過日軍的馬蹄聲判斷遠近,并叮囑身邊的士兵,即使日本騎兵隊進入了射程,也不要着急開槍,一定要等待他的指令。
其實,日本軍隊中每一個師團都會有一支騎兵聯連隊,雖然當時日軍對騎兵的使用已經非常少了,通常隻起到運輸作用,但也并不是說完全杜絕了騎兵的沖鋒。
大家可想而知,在陣地上阻擊騎兵絕對是一個技術活。
離遠了,由于騎兵在急速運動中,是以命中率就會很低。離近了命中率提升了,但是陣地卻非常容易被瞬間沖垮。
但是排長李宗岱,還是非常有經驗的,當日本騎兵,距離陣地300米左右的時候,他仍然是一動不動,日本騎兵又前進了幾十米,他才大手一揮:目标,正前方敵人騎兵,瞄準馬頭,打!
短短的幾個字,卻蘊含着很多的資訊。
一時間機槍、步槍同時開火,奔跑在最前方的馬頭最先中彈,馬背上的日軍也被淩空摔了出去,後面的同伴紛紛中彈,可以說這個距離掌握的恰到好處。
騎兵失敗之後,日本步兵随後跟進,但是人員并不多,也就是一個中隊的實力,沖鋒兩次都被打了下去,于是就在對面構築戰鬥工事。
當天夜裡,李宗岱就決定發動奇襲,他選出20名士兵,步槍上好刺刀,每人腰間8枚手榴彈,背後一把大砍刀。摸進日軍陣地之後,一陣亂砍,日軍從始至終都不明白,到底來了多少中國軍隊,一時間無心戀戰,退出了陣地。
在葛溝,日軍攻打了八次之多,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李宗岱也是以被提升為上尉連長,獲得兩枚血染的勳章,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慘痛的,他的連隊隻剩下了29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