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赫爾曼·黑塞《如何閱讀世界文學》第一章:何謂真正的教養?

作者:小鋪有酒
‬真正的教養并非是為某些目的而努力以赴的教養,它與一切以完美為目标的奮鬥一樣,本身即具有意義。為增強體力、靈敏與美所下的工夫,并不見得可以使我們富裕、成名或強壯。但它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情趣與自信,讓我們覺得更快樂、更幸福,并賜予我們心靈的平和與健康,是以,單單它本身即已有所得。——《赫爾曼·黑塞作品集》

雖然,此時不禁在想,

如若蘇格拉底仍在,他會不會問:“你所謂的教養就是這樣麼?那麼,這種情況下,有人會……”這樣的問題?

但是,我所關注的核心其實并不是這,而是,什麼是教養?——我暫時隻知道“真正的教養并非是為某些功利的目的而努力以赴的教養”。

‬“教養”,亦即以精神上之圓滿為目标的努力,并不是通往某些有限目标的崎岖道路,但卻能激勵我們,愉悅我們,擴大我們的意識範圍,增加我們生活與幸福的可能性。

是以,真正的教養一如真正的體育,是實踐,也是刺激,從任何方向出發都可達到目的,但任何地方也都不能停憩。真正的教養存在于無限世界中任一旅途上,與宇宙一起呼吸振動,在超越時間的世界中搖蕩,它的目标不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能力與成就,真正的教養會幫助我們賦予生活意義,解釋過去,更以無畏的心面對未來。——《赫爾曼·黑塞作品集》

講真,雖然讀到這裡,深感迷糊。

(當然,興許隻是我直覺的誤判……)

但是,與此同時,卻又深感喜悅。——

有人正為精神之圓滿努力。

半晌後,心靈久久流轉的唯有兩字“超越”——掙脫命運的桎梏。

收回我欲咬文嚼字的思緒,接着向下讀:

‬在臻及此一教養的各類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究世界文學。研究世界文學可以讓我們慢慢地親近許多民族的詩人與思想家,他們在著作中遺留下極其豐富的寶藏——思想、經驗、象征、空想與理想。這條路是沒有止境的,任何人都無法走到終點。僅僅是一種偉大文化民族的文學,就沒有人能完全研究并精通它的全部寶藏,更何況全人類的整個文學。

但了解、體會優異思想家或詩人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種完成,也是幸福的體驗——不是對死知識,而是對鮮活意識與了解的體驗。盡量求多讀多識,而更重要的是自由地,依個人意志選擇我們空閑時能沉溺其中的傑作,以了悟人類所思、所求之廣闊與豐盈;對整個人類的生命與振動産生多彩的共鳴,這就是一切生活的意義,生活絕不僅僅隻是為了滿足實用的需求而已。——赫爾曼·黑塞

思想淵博之人,多如牛毛,我這淺思,猶如蝼蟻。——此段切實之感。

雖然如此!但我,仍要說,生活為何?并不一定非得按作者邏輯一般行事。——

猶如“忠孝節義”四者強求不得。

當然,在這我隻是想借由作者的話,充實一個概念:“閱讀與了解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意義。”

(關于意義的定義,則有諸位自己評定。)

收回沉思,繼續下文:

‬可是,讀書絕非隻是為了使我們“心情愉快”,而是應該集中心神來讀。讀書不是要打發無聊的生活,以外在的慰藉來麻痹自己,而是幫助我們逐漸提升并充實自己的生活。

接近世界文學時的選擇,大抵因人而異,不隻視讀者為此高尚欲求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而定,也受到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對某人來說,也許柏拉圖是他最敬仰的哲人,而荷馬是他最喜愛的詩人,柏拉圖與荷馬是一切文學的重心,他可以由他們來整理、批判其他一切事物;可是,對另一位讀者而言,他選擇的文學重心可能是另外的名字。有些人有能力體會高尚詩體的作品,同時也能領悟才華洋溢的空想遊戲及生動語言構成的音樂;另一些人也許會執著于較嚴肅的知性作品。有些人特别重視自己母語的著作,甚至不看任何其他國家的作品;也有些人特别偏愛法國、希臘或俄國的作家。

此外,還有一些因素應該加以考慮,即使最博學的人,充其量也隻懂得幾國語言,其他時代與民族所有的重要作品,未必會全譯成德語,何況許多文學作品根本不能翻譯。真正的抒情詩,不單有結構輕快的詩句與美麗豐富的内容,甚至語言和詩句本身都有意義,創造性語言的音樂也就是世界與生命現象躍動的象征。這樣的抒情詩,其用語往往是不能替代的,與詩人的母語相連結,而且和他特有的詩人語言有密切關系,是以,無法翻譯。

最高尚、尊貴的文學作品——想想普羅旺斯吟遊詩人的詩吧——往往隻有少數人能得到,能懂得。因為這些文學作品所用的語言已随其文化而衰亡,隻有依賴充滿愛心的學術研究,才能使之重制。我們德國人很幸運,能夠自由閱讀很多從外國語與S語翻譯過來的美妙而豐富的寶藏。

——赫爾曼·黑塞

重點:讀書,不僅僅隻是為了取悅自己,更重要的是從中充實自己的思想。

讀到此時,最大的收獲:

一:閱讀某些作品應進行朗誦。

二:知曉某些概念可能存在環境差異、時代差異。

三:結構合理的使用,有助于增強了解力。

四:外邊的世界很大。

五:文字記載着世界絕大部分的偉大力量。

……

‬讀者閱讀世界文學,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先認識自己,進而認識對自己有特别作用的作品。無需依循任何模式或綱要,我們讀書必須走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如果隻因某書非常著名,不認識它是一種羞恥,而勉強自己去讀,實在是大錯特錯,所有的人都應該從最适合自己的地方開始閱讀、認知,并且愉悅自己。

有些人在學生時代初期,已發現自己特别偏愛美麗的詩句;也有人偏好曆史或鄉土傳奇;有人喜歡民謠;另一些人精密研究自身的情感,并借優異的知性加以解釋,他們一定都會覺得讀書是富有魅力而令人欣悅的事。

閱讀之路有數不清的方向,可以從學校課本、月曆出發,而終結于莎士比亞、歌德或孔子。他人推薦我們的作品、想讀但又引不起興趣的作品、與己意相反而無法融入其中的作品,我們都應該放棄,不必勉強、忍耐地去讀。是以,不要過分鼓勵孩子或太年輕的人專門去讀某一範圍内的書。否則,年輕人會終身厭惡精美的作品,甚至厭惡讀書。每個人都可随心所欲去讀任一文學作品、詩歌、報道或考察,也可以從此不斷地去尋求類似的作品。

以上述種種為前提,我們可以開始閱讀了。世界文學可敬可愛的廟堂,對每個努力的人開放,量是不成問題的,我們無需驚訝于其中寶藏的豐富。有人一生中隻讀過12本書,仍是真正的讀書人。也有人走馬觀花般浏覽許多作品,對任何事物都能頭頭是道地表示意見,但這些人的努力是白費了,因為所謂教養必須以一些可被教養的事物為前提,性格與人格即屬之。如果沒有這些,如果教養沒有實體,隻在虛空中進行,那麼,也許可以獲得知識,但絕不能産生愛與生命。沒有愛的閱讀、沒有尊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傷精神的最大罪惡之一。

到此時,我亦不斷在懷疑自己,是否曾有走馬觀花過?

是以,閱讀一篇文章後,如何才能真正的充實自己?這便成了當下我最重要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将文字記錄于心。

二:思考作者為什麼說如此觀點。

三:思考字義的準确。

四:思考作者思想的意義與作用。

五:尋出文字中蘊含的情感。

——關于問題的暫時性答案。

收回心思,試問自己讀完有何感想?

浮躁功利盲目的心,

瞬間開明。

廣闊的思想宇宙,

霎時安甯。

我求我愛是坦途,

釋放自己是天性,

未知未懂不重要,

不斷超越是此生。

——翺翔天際。

至此句末最後總結,我僅得出七個字:做自己,做好自己……

——上文隻為《如何閱讀世界文學》第一章中的上半部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