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养并非是为某些目的而努力以赴的教养,它与一切以完美为目标的奋斗一样,本身即具有意义。为增强体力、灵敏与美所下的工夫,并不见得可以使我们富裕、成名或强壮。但它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情趣与自信,让我们觉得更快乐、更幸福,并赐予我们心灵的平和与健康,因此,单单它本身即已有所得。——《赫尔曼·黑塞作品集》
虽然,此时不禁在想,
如若苏格拉底仍在,他会不会问:“你所谓的教养就是这样么?那么,这种情况下,有人会……”这样的问题?
但是,我所关注的核心其实并不是这,而是,什么是教养?——我暂时只知道“真正的教养并非是为某些功利的目的而努力以赴的教养”。
“教养”,亦即以精神上之圆满为目标的努力,并不是通往某些有限目标的崎岖道路,但却能激励我们,愉悦我们,扩大我们的意识范围,增加我们生活与幸福的可能性。
所以,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是实践,也是刺激,从任何方向出发都可达到目的,但任何地方也都不能停憩。真正的教养存在于无限世界中任一旅途上,与宇宙一起呼吸振动,在超越时间的世界中摇荡,它的目标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能力与成就,真正的教养会帮助我们赋予生活意义,解释过去,更以无畏的心面对未来。——《赫尔曼·黑塞作品集》
讲真,虽然读到这里,深感迷糊。
(当然,兴许只是我直觉的误判……)
但是,与此同时,却又深感喜悦。——
有人正为精神之圆满努力。
半晌后,心灵久久流转的唯有两字“超越”——挣脱命运的桎梏。
收回我欲咬文嚼字的思绪,接着向下读:
在臻及此一教养的各类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究世界文学。研究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慢慢地亲近许多民族的诗人与思想家,他们在著作中遗留下极其丰富的宝藏——思想、经验、象征、空想与理想。这条路是没有止境的,任何人都无法走到终点。仅仅是一种伟大文化民族的文学,就没有人能完全研究并精通它的全部宝藏,更何况全人类的整个文学。
但了解、体会优异思想家或诗人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完成,也是幸福的体验——不是对死知识,而是对鲜活意识与理解的体验。尽量求多读多识,而更重要的是自由地,依个人意志选择我们空闲时能沉溺其中的杰作,以了悟人类所思、所求之广阔与丰盈;对整个人类的生命与振动产生多彩的共鸣,这就是一切生活的意义,生活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求而已。——赫尔曼·黑塞
思想渊博之人,多如牛毛,我这浅思,犹如蝼蚁。——此段切实之感。
虽然如此!但我,仍要说,生活为何?并不一定非得按作者逻辑一般行事。——
犹如“忠孝节义”四者强求不得。
当然,在这我只是想借由作者的话,充实一个概念:“阅读与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意义。”
(关于意义的定义,则有诸位自己评定。)
收回沉思,继续下文:
可是,读书绝非只是为了使我们“心情愉快”,而是应该集中心神来读。读书不是要打发无聊的生活,以外在的慰藉来麻痹自己,而是帮助我们逐渐提升并充实自己的生活。
接近世界文学时的选择,大抵因人而异,不只视读者为此高尚欲求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而定,也受到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对某人来说,也许柏拉图是他最敬仰的哲人,而荷马是他最喜爱的诗人,柏拉图与荷马是一切文学的重心,他可以由他们来整理、批判其他一切事物;可是,对另一位读者而言,他选择的文学重心可能是另外的名字。有些人有能力体会高尚诗体的作品,同时也能领悟才华洋溢的空想游戏及生动语言构成的音乐;另一些人也许会执著于较严肃的知性作品。有些人特别重视自己母语的著作,甚至不看任何其他国家的作品;也有些人特别偏爱法国、希腊或俄国的作家。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应该加以考虑,即使最博学的人,充其量也只懂得几国语言,其他时代与民族所有的重要作品,未必会全译成德语,何况许多文学作品根本不能翻译。真正的抒情诗,不单有结构轻快的诗句与美丽丰富的内容,甚至语言和诗句本身都有意义,创造性语言的音乐也就是世界与生命现象跃动的象征。这样的抒情诗,其用语往往是不能替代的,与诗人的母语相连结,而且和他特有的诗人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无法翻译。
最高尚、尊贵的文学作品——想想普罗旺斯吟游诗人的诗吧——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得到,能懂得。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已随其文化而衰亡,只有依赖充满爱心的学术研究,才能使之重现。我们德国人很幸运,能够自由阅读很多从外国语与S语翻译过来的美妙而丰富的宝藏。
——赫尔曼·黑塞
重点: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取悦自己,更重要的是从中充实自己的思想。
读到此时,最大的收获:
一:阅读某些作品应进行朗诵。
二:知晓某些概念可能存在环境差异、时代差异。
三:结构合理的使用,有助于增强理解力。
四:外边的世界很大。
五:文字记载着世界绝大部分的伟大力量。
……
读者阅读世界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先认识自己,进而认识对自己有特别作用的作品。无需依循任何模式或纲要,我们读书必须走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如果只因某书非常著名,不认识它是一种羞耻,而勉强自己去读,实在是大错特错,所有的人都应该从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开始阅读、认知,并且愉悦自己。
有些人在学生时代初期,已发现自己特别偏爱美丽的诗句;也有人偏好历史或乡土传奇;有人喜欢民谣;另一些人精密研究自身的情感,并借优异的知性加以解释,他们一定都会觉得读书是富有魅力而令人欣悦的事。
阅读之路有数不清的方向,可以从学校课本、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孔子。他人推荐我们的作品、想读但又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与己意相反而无法融入其中的作品,我们都应该放弃,不必勉强、忍耐地去读。所以,不要过分鼓励孩子或太年轻的人专门去读某一范围内的书。否则,年轻人会终身厌恶精美的作品,甚至厌恶读书。每个人都可随心所欲去读任一文学作品、诗歌、报道或考察,也可以从此不断地去寻求类似的作品。
以上述种种为前提,我们可以开始阅读了。世界文学可敬可爱的庙堂,对每个努力的人开放,量是不成问题的,我们无需惊讶于其中宝藏的丰富。有人一生中只读过12本书,仍是真正的读书人。也有人走马观花般浏览许多作品,对任何事物都能头头是道地表示意见,但这些人的努力是白费了,因为所谓教养必须以一些可被教养的事物为前提,性格与人格即属之。如果没有这些,如果教养没有实体,只在虚空中进行,那么,也许可以获得知识,但绝不能产生爱与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尊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伤精神的最大罪恶之一。
到此时,我亦不断在怀疑自己,是否曾有走马观花过?
因此,阅读一篇文章后,如何才能真正的充实自己?这便成了当下我最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将文字记录于心。
二: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如此观点。
三:思考字义的准确。
四:思考作者思想的意义与作用。
五: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关于问题的暂时性答案。
收回心思,试问自己读完有何感想?
浮躁功利盲目的心,
瞬间开明。
广阔的思想宇宙,
霎时安宁。
我求我爱是坦途,
释放自己是天性,
未知未懂不重要,
不断超越是此生。
——翱翔天际。
至此句末最后总结,我仅得出七个字:做自己,做好自己……
——上文只为《如何阅读世界文学》第一章中的上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