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進階職稱農民啥樣?出書、發論文、申請專利、當客座教授......

作者:半島都市報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昌威

“我願意幹,幹得比較多,幹的活也挺好的。”近日,記者來到了膠州市膠北街道前屯村,見到了剛剛獲評青島市首批農民正進階農藝師的青島雙王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進。50歲的王進,出書、發論文、申請專利、當客座教授,哪個聽着也不像是農民該幹的活,倒像個農業科技工作者。

證書、論文雜志摞了一凳子

“化肥、農藥、紙箱、苗木、良種、果品、蔬菜、技術服務”,合作社門頭标牌上寫着王進可以給社員提供的服務。走進合作社,貨架上擺放了不少農資産品。王進的辦公室在合作社裡間,記者看到書架上、書桌上擺放了很多書,電視螢幕顯示着合作社辦公區的監控畫面。

正進階職稱農民啥樣?出書、發論文、申請專利、當客座教授......

見到王進時,他正坐在電腦前學習,身着整潔的休閑裝。談話間,記者覺得他更像個農業科技工作者。

王進平時幾乎不看電視,一有時間,就在書桌前通過電腦學習。每天都有不少村民來合作社購買農資産品,向王進請教種植技術。

正進階職稱農民啥樣?出書、發論文、申請專利、當客座教授......

青島雙王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進

說起這次獲評農民正進階農藝師職稱,王進表示此前就很有信心。王進告訴記者,他2000年就被評為農民技師,2020年獲評中級職稱。這次正高評審要求很嚴格,需要有山東省政府以上的獎勵,還要有論文、專利、出書等考核加分。

說起這些年從事農業取得的成績,王進從檔案袋裡拿出二三十張證書挨個給記者展示,講述背後的故事。一時間,拿出來的證書和發表論文的期刊、編寫的書,放在凳子上摞了三四十厘米高。

王進對自己的評價是腦子活,“我年輕的時候腦子活,願意鑽研科技。”上世紀九十年代,王進研究夏季蔬菜種植等課題,和科委、科協聯手研究做科研。他和山東省花生研究所等機關合作的“花生抗旱耐鹽豐産增效栽培技術體系建立與應用”項目獲得了2018年度青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中王進負責科研基地的工作。這些年,王進還獲得了青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十餘個大大小小的獎項。

王進還與他人合編出版了《中國大澤山葡萄》、《葡萄健康栽培實用技術》2本書,發表了20多篇論文,申請了2項實用新型專利。說到專利,王進當場給記者介紹起了他2009年獲得授權的一項專利,一種追施液體肥料的工具,“我們土話叫追肥槍,當時我們種果樹,液體肥料不好用,那會也很少滴灌。我們配上一個藥泵,把液體肥料放在藥桶裡,往地裡一插,像打針似的,省工、效果還好,肥料不流失。”發明專利是為了工作實用,他做出産品免費送給合作社社員,也對外出售。

除了專業領域的獎項,其他榮譽稱号王進也沒少獲得:1998年全國農民學科學用科學标兵、2000年至2002年度青島市勞動模範、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手、2019年度齊魯鄉村之星、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

好學讓他從農民成長為大學客座教授

看着這些成績,誰能想到,當初王進一頭紮入農業的時候,還是個根本不懂農業、純粹覺得種西紅杮能掙錢的小夥。

“我高中畢業後在企業工作,也掙不了幾個錢,”1996年,膠州市推廣蕃茄種植,看好蕃茄大棚種植的廣闊前景,認為蕃茄大棚能掙錢,不懂農業,也沒從事過農業的王進毅然辭掉工作,政府補貼2.2萬元,再加上貸款共籌措了10萬塊錢,回鄉建起10個冬暖式蔬菜大棚。

“他好學,”王進的妻子王春麗說,“他是在幹中學、學中幹。在幹的過程中,覺得學得不夠,又去學校學習去了。”

1997年,王進在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蔬菜專業讀了中專。第二年,看到外地大棚葡萄種植收入高,他毅然“吃起了螃蟹”在膠州第一個種起了大棚葡萄。農業種植上有不懂的,他就向鄉裡聘請的技術員學習。晚上有空閑時間,王進就揣着煙去找技術員聊天、學習農業知識。王進笑稱,“我膽子大,頭天晚上跟技術員學的知識,第二天我就去别的大棚給農戶指導技術了”。

就這樣邊學邊幹邊指導别人,王進的葡萄栽培技藝快速提升。第二年,王進和膠州市科協合作的“冬暖大棚早熟葡萄栽培與苗木繁育技術”推廣農業實用技術項目獲得1999年度金橋工程科技咨詢優秀項目獎。

1999年,王進在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讀了大專。2000年因為獲得山東省五四青年獎章,團山東省委推薦王進免費上大學。那時王進28歲,兒子剛出生不久,妻子還在月子裡。但妻子大力支援他去讀書。就這樣,王進去了萊陽農學院園林藝系果樹專業大學脫産學習。“在同學裡,我是年齡最大的。但在農民裡面,我的學曆算高的了。”在萊陽農學院讀書期間,除了比同學年長,靠着種植大棚蔬菜的收益,王進的生活條件也能比多數同學好一些,“每頓能吃兩個菜,隔三差五還能吃條魚”。

正進階職稱農民啥樣?出書、發論文、申請專利、當客座教授......

王進做事愛鑽研,遇到感興趣的課題,早晨不到五點,就起床到書房學習。說起王進,青島雙王果菜專業合作社監事長金吉木目光中充滿了贊許的神情。“王進的精神頭足,精力充沛,家裡幹着農業,還堅持外出學習和研究農業技術。而且他很謙虛,外出學習,隻要人家有長處,他就主動向人請教。”

“參加教育訓練,我最積極,每次都去。”隻要有教育訓練的機會,王進都積極參加,并且坐第一排,一有機會就和老師溝通。“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懂,咱有咱的特長,他們有他們的優勢,和他們互相交流學習,”王進說,出去學習,能有一個參照的樣闆,不論是果木、蔬菜都能學到很多。

“我農閑時間經常出去學習,也願意找專家交流。”遇着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安排農民前往外地教育訓練基地學習,王進就經常帶着合作社社員去考察、學習。“出去一看,思路更開闊了,比自己在家裡悶着頭幹要強得多。”金吉木對此更是深有感觸,“現在看來,農業沒有技術絕對不行。農村人常說,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着咱咋着,這句俗語已經過時了。”

2010年,王進被青島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聘為客座教授,現在每年,王進都去青島農業大學給學生做10場以上的講座,不僅把自己所學和實踐經驗教給大學生,還把自己的大棚提供給學生做對比實驗,指導學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受王進影響,他妻子王春麗也在不斷提升自己,這次也評上初級職稱,成了農民技術員。這幾天,王春麗每天領着合作社成員去裡岔鎮張應社群搞技術服務,給桃樹、蘋果、葡萄剪枝。

好學又活泛,帶動合作社越做越好

“思路開闊、活泛”,是大家對王進的一緻評價。王進自己也說,“我腦子活,一點就透。有人說,十句話說三句我就明白了。”

因為腦子活、思想超前,王進做的很多事都走在前面,在别人看來就同“大膽”。

1997年,為了賣蕃茄溝通友善,王進花6000多元買了一部大哥大,是當地農民裡第一個用上大哥大的。

以前農戶都是單家獨戶,要技術沒技術,摸索着種植。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有了法律支援,王進就和金吉木等種植大戶商量成立合作社。王進那時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多年,已經有了豐富的種植經驗,但單打獨鬥的力量畢竟有限,要想更好地帶動當地種植業的發展,形成集合優勢,需要成立合作社。當年12月,青島雙王果菜專業合作社成立。

這些年,王進給合作社成員提供了很多專業技術指導,“在資訊接收上,合作社社員不如我快。果樹品種更新換代,果樹栽培新技術,我幫農戶研究對比哪種效果好。什麼時候打藥、打什麼藥、用多少量,怎樣合理施肥,氮磷鉀如何配比,病蟲害防治等,我都教給他們。”

“種葡萄、桃、蔬菜,是我們的特長,”王進作為合作社理事長帶動社員種植果蔬,通過技術指導,2009年合作社的農産品就獲得了無公害農産品認證。第二年,還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水果标準園建立機關。之後合作社還注冊了“雙王”和“北梁”兩個商标。“我和合作社社員講,生産時要以品質為根本,生産出好的産品來,使用合作社的品牌,賣一個好價錢。”2015年,北梁蜜桃獲評青島市優質農産品品牌;之後,雙王葡萄也獲評青島知名農産品品牌。有了名優品牌,合作社的産品也變得越來越好銷。“原來沒有品牌隻能賣兩塊錢一斤,現在有了品牌能賣三塊錢一斤,而且有了技術指導,還能增産。”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成員的收入也都有了很大提升。“這幾年桃子産值很好,桃樹種植好了一畝地能掙2萬元,葡萄每畝利潤在1萬多元。”王春麗說。合作社的葡萄和蜜桃獲得無公害農産品認證,售價高,這兩年合作社成員人均年收入能達到4.8萬元。

青島雙王果菜專業合作社也獲評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示範站。現在合作社共有成員260人。

“7個正高屬我年輕,我還能再幹20年農業”

采訪中,聊起家庭,王進說他給兒子取名王翔農,取的就是“飛翔的農業”之意。他對農業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雖然王進一心看好農業的發展前景,但孩子有孩子自己的選擇,如今在讀大學的兒子選的是醫學專業,王進對此也很了解支援。

目前,除了合作社5000畝基地需要王進操心,他自己還和妻子承包了近400畝地,種着植桃、葡萄、蘋果、桑葚、大棚蔬菜。從1996年王進開始種植大棚蕃茄,已經20多年過去了。

記者跟随王進來到蔬菜大棚,蕃茄長勢喜人。王進告訴記者,大棚蕃茄能結上下8層果,一畝地産量高達3萬斤。春節後蕃茄就可以上市,根據往年的行情能賣到5元一斤,這樣算來。一畝地收入達到15萬元。

說起2022年的打算,王進說,他今年計劃再做個研究課題,寫論文。王進透露,他打算和壽光一個研究葡萄的專家合作出書,現在初稿已經有了。

從24歲開始從事農業,20多年過去,雖然取得了衆多成績和榮譽,但王進一直在農業一線幹着。“我看了下,這次7個農民正進階農藝師屬我最年輕,我還能再幹20年農業。”

新聞連結

青島首批30人獲評職業農民進階職稱

1月21日,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布了2021年青島市職業農民進階職稱評審結果,這次是青島市第一次評審農民進階職稱,7人通過了農民正進階職稱評審,23人通過了農民副進階職稱評審。

7名獲評農民正進階職稱的是青島恒源順生态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技推廣員朱典玉、青島膠研種苗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書榮、青島益菇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軍、青島雙王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進、青島膠研種苗有限公司所長韓書輝、山東省青豐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元江、青島得興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德興。

從申報條件來看,青島農民正高職稱評審,對從事相應農業的年限和掌握運用專業專業技能都有要求。申報農民副進階職稱的,需取得農民中級職稱2年以上,并從事相應農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能指導中級職稱農民開展技術工作,能基本掌握并運用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等。申報農民正進階職稱的,需取得農民副進階職稱3年以上,并從事相應農業技術工作15年以上,能指導農民副進階職稱人員開展技術工作,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等。

評審以工作業績為重點,建立了職業農民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對業績顯著、貢獻突出且符合相關條件的職業農民,可“一步到位”直評。像獲得地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前5位,或獲得省級農牧漁豐收獎前5位,或被市級以上政府表彰獎勵、入選市級以上人才工程,或取得進階技師以上資格等可直接申報農民副進階職稱。在本專業領域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前5位,或獲得部級農牧漁豐收獎前5位,或獲得省部級以上本專業領域表彰獎勵、入選省級以上人才工程等,可直接申報農民正進階職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