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要看少年種地?

文丨陳慧雯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是杜甫眼中的國泰民安之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陶淵明寄情自然的無為心境;“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則是海子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那麼對于當下不事躬耕的年輕人來說,如何真實地體會到種田的辛酸,對農業以及鄉村振興的話題展開深度思考?國綜《種地吧》來了。

這檔由愛奇藝、藍天下傳媒出品,海西傳媒、遙望科技聯合出品的勞作紀實互動節目于2月4日在愛奇藝開播,真實地講述了10位種地年輕人長宿田邊,用190天的時間完成在142畝地上種出5萬斤糧食的故事,引發不少網友感慨“内娛居然真的有如此硬核且接地氣的綜藝”。

190天種地體驗,展現真實的農耕生活

相較于此前真人秀、選秀泛濫的綜藝市場,近年來《向往的生活》《台風少年行》《哈哈農夫》等田園慢綜的熱播讓更多觀衆在娛樂的同時也能産生“生活在别處”的新奇體驗。但比起營造閑适氛圍感的内容創作,《種地吧》則是從衣食住行中的“食”之根源入手,在10位年輕人190天的種地體驗中探索真實的農耕生活。

此前,節目組曾在200人中選擇了30位年輕人進行試拍,分别将他們送往北京、杭州以及千島湖三地的農民家中,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加強對于農耕生活的真切感覺。最終,節目組選擇了10位年輕人前往杭州市三墩鎮,在142畝土地上體驗從墾荒到收割的全過程,并參與到農産品的營運等系列活動當中。

為什麼要看少年種地?

種地這件事聽上去簡單,實則是一門技術活,對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輕人來說,想要做好更是難上加難。是以,在節目正式錄制之前,也給這些年輕人安排了醫療救護、消防安全、瓦工等生活技能教育訓練,其中部分年輕人特地考取了拖拉機、水稻收割機等現代化農具駕駛執照。本以為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當種地小隊真正投身實踐的時候卻處處碰壁。

在他們首次收割水稻時,受到技術和時間等因素的制約,隻能匆匆揮舞鐮刀進行收割,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種地小隊當日的收割量與13噸的起哄量相去甚遠。在現代化科技入場之後,即使部分人已經考取了收割機駕駛執照,卻屢屢因為經驗不足遭遇翻車,在收割機操作過程中,成員與經驗成熟的師傅之間也産生了一些誤會與沖突。

據悉,在種地小隊收割水稻的6天時間内,因稻田泥濘,收割機陷泥27次,農機維修48次,最終收割的62.66噸水稻可供萬人食用一個月。在水稻收割的過程中,《種地吧》也通過字幕、旁白等形式,向觀衆介紹了作物種類、農耕知識、機械化農具的發展等等,在揭示種地艱辛的同時,也具象展現了科技發展對現代農業帶來的深刻影響,化紀實綜藝為農田課堂,與螢幕前的觀衆共同見證從一粒麥子變為一片麥田的成長過程。

聚焦農業發展,探索國綜新“視”界

近年來,長視訊行業降本增效成為主旋律,盡管行業營運效率有了一定提升,但在劇綜内容創作者不願承擔過高試錯成本的情況下,觀衆苦“綜N代”久矣。

綜藝《種地吧》能夠在上線8天内取得愛奇藝飙升榜日冠×2、貓眼網絡綜藝熱度榜日冠×3的成績,不僅在于它抓住了觀衆對于“種地”這件事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營造了光鮮亮麗的藝人與滿身泥濘的田間農夫之間的反差感,更在于它聚焦農業發展,在内容創新、形式創新、價值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着國綜新“視”界。

内容創新方面,《種田吧》首創“勞作紀實”類型,以生活作為創作方式,開創出國産綜藝的全新表達方式。比如,相對于以往重在講述生活感受與人生感想、省略具體幹活細節的田園慢綜,《種田吧》硬核展示了嘉賓耕作的全過程,有效彌補了年輕人對“種地”這件事的認知空白、對大陸糧食發展的知識空白以及田園綜藝市場的類型空白。

形式創新方面,《種地吧》打破了傳統綜藝的明星化、表演化、舞台化特點,進行了生活化、真實化、大衆化的全面制作形式更新。像《王牌對王牌》《奔跑吧》等老牌綜藝播出至今,基本上在播出時間段内保持着每周更新一次的頻率,節目從錄制到制作的時間相對有限。諸如《再見夫妻》《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綜藝,也是在有限的旅行時間内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内容。而《種地吧》選擇延長節目的制作周期,在190天的時間内展現作物和人物的成長,兼具科普意義、娛樂意義和陪伴意義,足見節目組做精品好内容的決心。

為什麼要看少年種地?

同時,《種地吧》也并沒有将對于農業發展問題的關注流于表面,而是選擇在“長綜藝+短視訊”的形式開發中挖掘更多有效内容,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實作了寓教于樂的目的,也提升了觀衆的觀看體驗和節目自身的商業價值。

價值創新層面,《種地吧》突破傳統綜藝的遊戲玩法,将作物的生長和豐收視作嘉賓收獲的“獎勵”,觀衆仿佛也能在有關農耕的内容中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進而促進年輕一代對農業的了解,具有長期主義價值。過去我們在書中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從理論層面了解到了農耕的不易、米粒的珍貴,而今更能通過綜藝節目,感悟科技助農、鄉村振興、農業發展的時代變化,在“倉廪實”的基礎上,推動精神世界走向富足。

向着土地出發,尋找綜藝市場新方向

從2021年《山海情》到2022年《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再到2023年《去有風的地方》,鄉村生活一直都是文娛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根本目的,是關照當下年輕人生活焦慮的現狀,在人與自然的相處中完成對自我的治愈。《種地吧》從類型上看,其實也屬于鄉村内容之一。

細究目前影視綜裡鄉村題材的表現,主要存在着體量很多精品很少、同質化嚴重、看得下去的内容很少的問題。鄉村呈現浮于表面也是不少鄉村題材綜藝創作的瓶頸。在此情況下,獲得了市場和觀衆認可的《種地吧》,或許能夠帶給“鄉村+綜藝”一點新的啟示。

在鄉村題材綜藝的創作中,想象力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綜裡對于鄉村生活的想象,主要還是集中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在服裝的選擇中展現民風民俗與地方特色;在美食制作中表現風土人情;在居住環境、居住氛圍的營造中不斷接近理想生活;在交通工具的變化中展現經濟的發展。總之,在鄉村題材的大架構下,這類綜藝能夠進行的創新便是入鄉随俗,在粗粝中尋找内容表達的“質感”,而一部“鄉村+綜藝”能否獲得觀衆認可的底層邏輯,往往還在于它是否關心時代發展、是否展現了創作者對于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綜藝市場需要現實主義。比如,《夢想改造家》以我們對家庭的向往作為創作點、《再見夫妻》《半數戀人》聚焦婚戀熱門話題,《種地吧》以鄉村振興作為創作背景。綜藝市場也需要情緒化表達,綜藝内容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藝創作,人文關懷是關鍵。相較于高高挂起的價值觀和懸浮的情節走向,接地氣的内容創作往往更能引發觀衆的共情。

從《種地吧》中,看到年輕人怎麼種地僅僅是最基礎的部分,能夠在種地中獲得對自然的了解、見證作物與勞動者的共同成長,做好綜藝市場現實主義的情緒化表達,才是其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之處。

鏡象娛樂(ID:jingxiangyuler)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署名,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