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高级职称农民啥样?出书、发论文、申请专利、当客座教授......

作者: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我愿意干,干得比较多,干的活也挺好的。”近日,记者来到了胶州市胶北街道前屯村,见到了刚刚获评青岛市首批农民正高级农艺师的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进。50岁的王进,出书、发论文、申请专利、当客座教授,哪个听着也不像是农民该干的活,倒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

证书、论文杂志摞了一凳子

“化肥、农药、纸箱、苗木、良种、果品、蔬菜、技术服务”,合作社门头标牌上写着王进可以给社员提供的服务。走进合作社,货架上摆放了不少农资产品。王进的办公室在合作社里间,记者看到书架上、书桌上摆放了很多书,电视屏幕显示着合作社办公区的监控画面。

正高级职称农民啥样?出书、发论文、申请专利、当客座教授......

见到王进时,他正坐在电脑前学习,身着整洁的休闲装。谈话间,记者觉得他更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

王进平时几乎不看电视,一有时间,就在书桌前通过电脑学习。每天都有不少村民来合作社购买农资产品,向王进请教种植技术。

正高级职称农民啥样?出书、发论文、申请专利、当客座教授......

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进

说起这次获评农民正高级农艺师职称,王进表示此前就很有信心。王进告诉记者,他2000年就被评为农民技师,2020年获评中级职称。这次正高评审要求很严格,需要有山东省政府以上的奖励,还要有论文、专利、出书等考核加分。

说起这些年从事农业取得的成绩,王进从文件袋里拿出二三十张证书挨个给记者展示,讲述背后的故事。一时间,拿出来的证书和发表论文的期刊、编写的书,放在凳子上摞了三四十厘米高。

王进对自己的评价是脑子活,“我年轻的时候脑子活,愿意钻研科技。”上世纪九十年代,王进研究夏季蔬菜种植等课题,和科委、科协联手研究做科研。他和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花生抗旱耐盐丰产增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青岛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王进负责科研基地的工作。这些年,王进还获得了青岛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十余个大大小小的奖项。

王进还与他人合编出版了《中国大泽山葡萄》、《葡萄健康栽培实用技术》2本书,发表了20多篇论文,申请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说到专利,王进当场给记者介绍起了他2009年获得授权的一项专利,一种追施液体肥料的工具,“我们土话叫追肥枪,当时我们种果树,液体肥料不好用,那会也很少滴灌。我们配上一个药泵,把液体肥料放在药桶里,往地里一插,像打针似的,省工、效果还好,肥料不流失。”发明专利是为了工作实用,他做出产品免费送给合作社社员,也对外出售。

除了专业领域的奖项,其他荣誉称号王进也没少获得:1998年全国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标兵、2000年至2002年度青岛市劳动模范、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2019年度齐鲁乡村之星、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好学让他从农民成长为大学客座教授

看着这些成绩,谁能想到,当初王进一头扎入农业的时候,还是个根本不懂农业、纯粹觉得种西红杮能挣钱的小伙。

“我高中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也挣不了几个钱,”1996年,胶州市推广西红柿种植,看好西红柿大棚种植的广阔前景,认为西红柿大棚能挣钱,不懂农业,也没从事过农业的王进毅然辞掉工作,政府补贴2.2万元,再加上贷款共筹措了10万块钱,回乡建起1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

“他好学,”王进的妻子王春丽说,“他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干的过程中,觉得学得不够,又去学校学习去了。”

1997年,王进在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蔬菜专业读了中专。第二年,看到外地大棚葡萄种植收入高,他毅然“吃起了螃蟹”在胶州第一个种起了大棚葡萄。农业种植上有不懂的,他就向乡里聘请的技术员学习。晚上有空闲时间,王进就揣着烟去找技术员聊天、学习农业知识。王进笑称,“我胆子大,头天晚上跟技术员学的知识,第二天我就去别的大棚给农户指导技术了”。

就这样边学边干边指导别人,王进的葡萄栽培技艺快速提升。第二年,王进和胶州市科协合作的“冬暖大棚早熟葡萄栽培与苗木繁育技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项目获得1999年度金桥工程科技咨询优秀项目奖。

1999年,王进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读了大专。2000年因为获得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团山东省委推荐王进免费上大学。那时王进28岁,儿子刚出生不久,妻子还在月子里。但妻子大力支持他去读书。就这样,王进去了莱阳农学院园林艺系果树专业本科脱产学习。“在同学里,我是年龄最大的。但在农民里面,我的学历算高的了。”在莱阳农学院读书期间,除了比同学年长,靠着种植大棚蔬菜的收益,王进的生活条件也能比多数同学好一些,“每顿能吃两个菜,隔三差五还能吃条鱼”。

正高级职称农民啥样?出书、发论文、申请专利、当客座教授......

王进做事爱钻研,遇到感兴趣的课题,早晨不到五点,就起床到书房学习。说起王进,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监事长金吉木目光中充满了赞许的神情。“王进的精神头足,精力充沛,家里干着农业,还坚持外出学习和研究农业技术。而且他很谦虚,外出学习,只要人家有长处,他就主动向人请教。”

“参加培训,我最积极,每次都去。”只要有培训的机会,王进都积极参加,并且坐第一排,一有机会就和老师沟通。“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咱有咱的特长,他们有他们的优势,和他们互相交流学习,”王进说,出去学习,能有一个参照的样板,不论是果木、蔬菜都能学到很多。

“我农闲时间经常出去学习,也愿意找专家交流。”遇着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安排农民前往外地培训基地学习,王进就经常带着合作社社员去考察、学习。“出去一看,思路更开阔了,比自己在家里闷着头干要强得多。”金吉木对此更是深有感触,“现在看来,农业没有技术绝对不行。农村人常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句俗语已经过时了。”

2010年,王进被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现在每年,王进都去青岛农业大学给学生做10场以上的讲座,不仅把自己所学和实践经验教给大学生,还把自己的大棚提供给学生做对比实验,指导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受王进影响,他妻子王春丽也在不断提升自己,这次也评上初级职称,成了农民技术员。这几天,王春丽每天领着合作社成员去里岔镇张应社区搞技术服务,给桃树、苹果、葡萄剪枝。

好学又活泛,带动合作社越做越好

“思路开阔、活泛”,是大家对王进的一致评价。王进自己也说,“我脑子活,一点就透。有人说,十句话说三句我就明白了。”

因为脑子活、思想超前,王进做的很多事都走在前面,在别人看来就同“大胆”。

1997年,为了卖西红柿沟通方便,王进花6000多元买了一部大哥大,是当地农民里第一个用上大哥大的。

以前农户都是单家独户,要技术没技术,摸索着种植。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有了法律支持,王进就和金吉木等种植大户商量成立合作社。王进那时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多年,已经有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单打独斗的力量毕竟有限,要想更好地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形成集合优势,需要成立合作社。当年12月,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成立。

这些年,王进给合作社成员提供了很多专业技术指导,“在信息接收上,合作社社员不如我快。果树品种更新换代,果树栽培新技术,我帮农户研究对比哪种效果好。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用多少量,怎样合理施肥,氮磷钾如何配比,病虫害防治等,我都教给他们。”

“种葡萄、桃、蔬菜,是我们的特长,”王进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带动社员种植果蔬,通过技术指导,2009年合作社的农产品就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第二年,还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水果标准园创建单位。之后合作社还注册了“双王”和“北梁”两个商标。“我和合作社社员讲,生产时要以品质为根本,生产出好的产品来,使用合作社的品牌,卖一个好价钱。”2015年,北梁蜜桃获评青岛市优质农产品品牌;之后,双王葡萄也获评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有了名优品牌,合作社的产品也变得越来越好销。“原来没有品牌只能卖两块钱一斤,现在有了品牌能卖三块钱一斤,而且有了技术指导,还能增产。”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成员的收入也都有了很大提升。“这几年桃子产值很好,桃树种植好了一亩地能挣2万元,葡萄每亩利润在1万多元。”王春丽说。合作社的葡萄和蜜桃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售价高,这两年合作社成员人均年收入能达到4.8万元。

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也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现在合作社共有成员260人。

“7个正高属我年轻,我还能再干20年农业”

采访中,聊起家庭,王进说他给儿子取名王翔农,取的就是“飞翔的农业”之意。他对农业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虽然王进一心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但孩子有孩子自己的选择,如今在读大学的儿子选的是医学专业,王进对此也很理解支持。

目前,除了合作社5000亩基地需要王进操心,他自己还和妻子承包了近400亩地,种着植桃、葡萄、苹果、桑葚、大棚蔬菜。从1996年王进开始种植大棚西红柿,已经20多年过去了。

记者跟随王进来到蔬菜大棚,西红柿长势喜人。王进告诉记者,大棚西红柿能结上下8层果,一亩地产量高达3万斤。春节后西红柿就可以上市,根据往年的行情能卖到5元一斤,这样算来。一亩地收入达到15万元。

说起2022年的打算,王进说,他今年计划再做个研究课题,写论文。王进透露,他打算和寿光一个研究葡萄的专家合作出书,现在初稿已经有了。

从24岁开始从事农业,20多年过去,虽然取得了众多成绩和荣誉,但王进一直在农业一线干着。“我看了下,这次7个农民正高级农艺师属我最年轻,我还能再干20年农业。”

新闻链接

青岛首批30人获评职业农民高级职称

1月21日,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2021年青岛市职业农民高级职称评审结果,这次是青岛市第一次评审农民高级职称,7人通过了农民正高级职称评审,23人通过了农民副高级职称评审。

7名获评农民正高级职称的是青岛恒源顺生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员朱典玉、青岛胶研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书荣、青岛益菇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军、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进、青岛胶研种苗有限公司所长韩书辉、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江、青岛得兴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德兴。

从申报条件来看,青岛农民正高职称评审,对从事相应农业的年限和掌握运用专业专业技能都有要求。申报农民副高级职称的,需取得农民中级职称2年以上,并从事相应农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能指导中级职称农民开展技术工作,能基本掌握并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申报农民正高级职称的,需取得农民副高级职称3年以上,并从事相应农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能指导农民副高级职称人员开展技术工作,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等。

评审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建立了职业农民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且符合相关条件的职业农民,可“一步到位”直评。像获得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前5位,或获得省级农牧渔丰收奖前5位,或被市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或取得高级技师以上资格等可直接申报农民副高级职称。在本专业领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前5位,或获得部级农牧渔丰收奖前5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本专业领域表彰奖励、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等,可直接申报农民正高级职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