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点赞井陉!这个农民不简单!

毕生心血五十载笔耕不辍获丰收

——井陉农民李富忠出版《山乡实录》三部书

大型文学书籍《山乡实录》,清楚的记录了一个地道纯粹的农民多半生的岁月经历,正如封底余炳年老师所写得李富忠素描那样“半生玉照直观石木瓦、四个名头内蕴史艺文”,阅读此书可流年式的了解到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学习到成长的全部过程。一个靠地里刨食的农民犹如路边无人留意的一株小草;它没有引人注目的特长,更没有绚丽多彩的美姿;它是多么的渺小,又是那么的普通,根本没有资格更不会引起路人的注意和留恋,又有谁能在意它的存在?冬去春来,它却生生不息坚强的生存着,可它又在应时的季节,也会绽放一朵不显眼的小花;可它与世无争默默无闻甘愿做绿色的天使,甘愿做大自然的帮衬。这就是小草的本质,这就是小草的品格;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价值。

历时半个世纪多半生的心血,搜集整理撰写的大型书籍《山乡实录》分为三部共九卷本,字数约150万字。

第一部:

第1卷(诗话北正)从1974年以来,记录了一个农民多半生的诗词习作。

第2卷(岁月留痕)通过不同题材的文学创作、通过不同媒体采访的报道、对社会、环境、不同阶段的想法以及学习后的感想;记录下作者的成长经历,同时体现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记录了本村大量的碑文石刻以及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篇等等。

第3卷(井陉风俗)历近十余年搜集整理的大型非遗资料,“井陉婚俗”“井陉丧俗”,授权井陉文化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它记录了井陉当地婚、丧、嫁、娶、和过年以及花会期间办理各项事务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都有着不同的礼数讲究和禁忌。

点赞井陉!这个农民不简单!

第二部:

第1卷(七言俗语)与作者的女儿(李慧:井陉矿区第一小学专级十级教师)合作,共同搜集整理完成了一套以七言表达形式的新版本,增加了一种新的学习题材。借她在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特长,在写作过程中成为自己不用翻阅的活字典或词典,是随时给予批改的老师,称得上自己的副主编。

第2卷(田耕剧本)以历史故事和24孝故事为题材,编写了七个影视剧本;记录和创作了“北正霸王鞭”三套演出剧本。编写了{促农增收、五讲四美、文明街道、农村及少儿法制教育、扶贫路上有楷模(记习近平扶贫故事)、疫情期间各种题材的宣传教育资料},以及井陉乡镇村地名大全(包括自然村)、(包括井陉县和矿区)的大井陉地名歌;搜集整理了大型历史评书“刘公案”“火烧绣楼”等题材的宣传演绎资料。

第3卷(先哲智慧)以历史古典故事为题材,编写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使读者便利阅读和记忆。

第三部:

第1卷(方言释义)、第2卷(农谚歌谣)、第3卷(方言故事)。

几十年如一日,首先凭着自己对民间文学的爱好,不但凭着土生土长耳闻目染的优越条件,又通过勤学好问随听随记的良好习惯;又结合参阅一些符合当地习俗的有关书籍,日积月累,搜集整理了大量属于当地的方言俗语、农谚歌谣、乡间故事;为便利读者阅读方言故事,写作时内文中并加以注解。

那些都是老百姓日常的口头禅,随着社会的进步,普通话的普及,不但在国内,中国普通话已被联合国公式为世界通用语言;那些方言土语将会被淘汰、被取缔;第三部的全部内容也就成为社会价值非常高的,并且还是刻不容缓急待抢救的非遗项目之一。正如原井陉县政协王新民主席和政协毕元明主席所提到的那样:“守望家园、记住乡愁”,“传承方言文化、讲好井陉故事”,将这一历史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

书稿在几年前就已完成,只因经济上的困顿,至今难于出版;看着可惜、丢之心痛,满腔的希望几乎变得无望。为了凑集印刷费,年近七旬的农民忍着身体上的不适仍然坚持着打工挣钱,使这位老农变得更加憔悴,额间的皱纹更加深刻。总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可我从小受爷爷“故事篓”的文化熏陶,酷爱民间文学,为了听故事,晚上跟着爷爷睡,少年时期就涉入到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行列。2003年自费出版《苍岩民间传奇文学》一书。

2006年特受县领导(原井陉县人大路润学副主任等领导)的器重和推荐成为井陉历史文化研究会、民俗协会、非遗顾问团的一员。看着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无声无息的从身边流逝,倍感心痛和汗颜。而是想着要把民间的既将消失的非遗资料挖掘抢救出来整理成书,让永恒的文字传于后人、传于后世为目的。

《山乡实录》第一部三卷本(16开本、30印张、452页、每页1178字,合计50多万字),2019年作为献给国庆70周年的礼物已由《中华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承蒙著名企业家曾爱民先生、贤婿(梅亮)爱女(李慧)的经济资助;得到老伴(魏小端)的谅解和支持,动用了二人的养老积蓄,才得以正式出版面世的。

2020年的春天,自己拿上第二部和第三部的书稿找到井陉县原政协王新民主席请求为书作序。7月7上午在北正道口(加油站)交接序言时,发现书稿中有一沓百元红票儿纳蒙的问道:“王主席,这、这是怎么了?”“这是我帮助你的。”“啊——多谢王主席。”“不用谢,你是个纯粹的农民,坚持写作到今天真得不容易。”就这样整整上千元的经济资助并且又携带着“守望家园、记住乡愁”的题词,这对一个纯粹的农民是多大的支持和激励。

为实现出书之事与多人协商征求意见,得到有关领导、文友、朋友以及多位老师的同情和支持,采取赞助赠书的方式。借建党百年取得辉煌成就的东风,下决心在2021年年底实现《山乡实录》第二部、第三部出版的愿望,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开门红献上一份厚礼。

各方人士见到自己的文化工程赞助倡议书后,上自县乡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高自呕心沥血整日拼命的企业家低至基层的打工仔;亲自叔婶长辈、兄弟姐妹、侄儿外甥,朋至各行贤士、同道好友;大家情趣高涨,为支持一个老农民实现出书的梦想献计献策而积极行动。他(她)们看在同情本人的角度,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甚至有些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先生女士,乡里乡亲们,抱着宁愿少喝一壶酒、少抽一盒烟、少玩一次麻将的高素质高姿态,给予最大的同情和帮助。有您们在多方面的支持、经济上帮助、心灵上的激励,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出书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还有我的老师、老同学、多位挚友、文友、道友知音、及亲家、亲友、兄弟姐妹和那些晚辈们的大力支持,借此平台谢谢您们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应了古人的这句名言。经过自己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及资助,这么一套分为三部、一部含为三卷、三部内含九卷的大型文学书籍《山乡实录》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亲资友助千人力,共筑文化一长城”。成功的今天,归功于大家的帮助,文化长城刻上大家的尊姓大名,以励后人。

在此非常感谢那些为自己出书给予帮助默默奉献的各级政府、企业家、各级领导、社会名流贤士、文友道友、亲朋好友、以及自家的长辈兄弟姐妹及晚辈们的的经济援助。

《山乡实录》的出版不是为了挣钱,更不是唱高调;一个靠地里刨食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不仅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而且还是一个没有退休金的平头百姓,更没有条件和资格来显摆,来夸耀。多么渴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有识之士、社会名流、企业家、亲朋好友、各方的热心人以及家乡父老乡亲的同情和资助,帮助一个没有退休金的农民实现出书的梦想,为我县、我省、大陆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整正实现一个当农民的人身价值。

田耕于北正农舍

壬寅年正月

点赞井陉!这个农民不简单!

李富忠简历:笔名田耕,男,68岁。1955年出生于井陉县北正乡北正村。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井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井陉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井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顾问团成员、井陉县摄影家协会会员。

初中毕业回村务农至今,受爷爷“故事篓”的文化熏陶,从小爱好民间文学。四十余年来一直是从事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作。靠晚上、冬闲及劳作之便,搜集整理、编写民间故事、评书、民间偏方、大型非遗性及历史资料、古碑文,撰写小剧本,为《井陉婚俗》《井陉丧俗》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出版书籍《苍岩民间传奇文学》,摄制完成北正“桑梓情怀”非遗光盘。参与《井陉年俗》的搜集编撰工作,参与《石家庄文史资料全书》(井陉矿区卷)、《井陉矿区历史文化》(乡土风情)(方言土语)(赵村店村志)等书的编校事宜。并执笔编撰了《井陉北正李氏南股谱系》。

多次受到省级、市级报刊及电视台的采访及报道。其次还制作和收藏奇石、古物、根雕、文字研究等。花甲之年又学了原始点按摩,义务为百姓按摩不下千人,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及老百姓的好评。

由于微信改推送规则,导致很多小伙伴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推送,墙裂建议大伙星标+点赞+在看三连,这样才会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END-

你不关注,有些事你永远不会知道

▼请放到圈子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