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授为何因“副会长”而恩断义绝?仅仅是“虚名”吗?

最近几天,一封“绝交信”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当事人同为大学二级教授、博导,特别是这个二级教授,可以说已经是“天花板”了,评上不容易。这说明两位当事人都有着很高的学术成就,在相关领域里,也应该有着不小的威望。

教授为何因“副会长”而恩断义绝?仅仅是“虚名”吗?

但是,因为一个“副会长”职务,两位教授却闹掰了。其中一位教授更是公开发出“绝交信”,还强调不接受任何调解,可谓是恩断义绝。从这封“绝交信”来看,刘教授对汪教授“有恩”,但汪教授却从刘教授手里把副会长给“抢”走了,好像是“无义”。

既然他们都是二级教授了,为何还如此热衷于这个副会长的职务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虚名”?其实不然。这个副会长,其实是有“实权”的。

现在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会”,而这些“会”就是这个领域里的组织。在这些“会”里任职,比如会长、副会长、理事,就相当于在这个领域里有话语权。

教授为何因“副会长”而恩断义绝?仅仅是“虚名”吗?

而有了话语权以后,这个领域里的相关实质性的东西,比如项目申请审批、申请获奖、文章发表、专利申请、培训讲座、会议安排等等,其实就是这个“会”里的任职者说了算。所以,会长、副会长其实就决定了这个领域的相关审批和分配的权利。

而这些,恰恰是一个大学老师最看重的东西。有些可能是主动的,有些可能是被动的,但大学老师都必须得看重这些东西。这些是评职称、考核,甚至是收入来源的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会”其实就是一个江湖,或者说是一座山头。里面不仅仅有实力,也有人脉,或者别的东西。而为了争得这些“会”里的职位,有些人便势在必得,甚至超出了教学、科研、交流的范畴。

教授为何因“副会长”而恩断义绝?仅仅是“虚名”吗?

所以,我的原则是远离这些各种“会”,即使是免了会费,我也还是不加人。当然,这样一来,损失那也是巨大的。不过,相比于“会”里的复杂,我还是愿意呆在“会”外,简简单单地过日子。

这个“会”字有点意思,名词是“群体”的意思,动词是“精通”的意思。“会”字的构成是上人下云,篆体里的会字像一个盒子。“人”是“会”的核心,而处于同一个盒子里,应该是“会”的本意。

教授为何因“副会长”而恩断义绝?仅仅是“虚名”吗?

“入会有风险,争名须谨慎”,有些要舍,有些要争,这与每个人的追求有关。仅仅从争夺副会长这件事来说,没有谁对谁错,因为他们看重这个。而因争这个“副会长”而绝交,也没有谁对谁错,也是因为他们看重这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