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科寒冬來了?醫生:以前建檔一号難求,現在想盡辦法争病人

「我們這裡最好的附屬醫院,以前建檔都是一号難求的,最高峰的時候還要開專門視窗,每天隻放 8 個号,比春節搶高鐵、飛機票還難。現在都全部放開了,還要積極宣傳病人去他們那裡。」

廣州某三甲醫院産科主任醫師王洛介紹,「全國的産婦數量都在降,大家都在想盡辦法争取病人。」

與此同時,丁香園微網誌釋出投票資料顯示,近七成使用者表示「所在醫院産科住院人數和去年同期相比減少」。

産科寒冬來了?醫生:以前建檔一号難求,現在想盡辦法争病人

來源:丁香園微網誌

臨床醫生們的感受,與大陸公布的生育資料趨勢表現一緻。

2016 年二胎政策開放,當年新增人口達到峰值,随後 5 年來大陸人口新增數出現回落趨勢。國家統計局公布資料顯示,2021 年全國淨增人口 48 萬人,全年出生人口 1062 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的一年。

産科寒冬來了?醫生:以前建檔一号難求,現在想盡辦法争病人

注:大陸 2015~2021 年人口淨增資料,呈現明顯的先升後降趨勢

整體逐年減少,疫情凸顯下降趨勢

這樣的變化,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産科副主任醫師劉豔看來并不意外,「從天津市婦幼中心的建檔數量來看,不僅是某幾個月份明顯減少,近幾年整體都在減少,疫情凸顯了這一點。」

2020 年 12 月,大陸大規模啟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2021 年 3 月起,大陸每日新增疫苗接種劑次幾乎都超過 300 萬。

「盡管國家衛健委提到疫苗對孕産婦不會産生影響,從我們臨床視角來看,新生兒也沒什麼異樣。但部分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的健康狀況需要一個更長期的觀察,是以更傾向于等一段時間再備孕。」

按照妊娠周期來看,「2021 年底出現人數下降這件事,我們其實從年初就知道了。去年 3~4 月全員打疫苗的那段時間,大家普遍想法是暫停、延後生育計劃,而這部分人一般都在 12 月生。」

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提到,認為近年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導緻。「育齡婦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規模下降,這是帶動出生人口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十三五」時期,大陸生育旺盛期婦女(20~34 歲)年均減少 340 萬,2021 年相比前年減少 473 萬。目前中國育齡婦女(15~49 歲)大概 3.3 億,到 2050 年預計下降到 2.0~2.4 億。

生育人數減少的同時,生育意願持續走低。上海浦東醫院産科主治醫師陳麗老師告訴丁香園,「整體大環境下,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低,尤其是在大城市。我們醫院今年統計本地和外地的生産資料,本地隻占到 1/3。」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大陸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由 2017 年的 1.76 個降到 1.64 個。

與育齡女性生育減少相對的,是醫院接收的高齡産婦數量明顯增加。

來自北方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的産科醫生陳函雨透露,今年科室裡收了一位六十多歲的産婦。在邊境口岸縣城醫院裡,生四胎、五胎的産婦更加常見。

在廣西人口 28 萬的邊境縣城,一位基層醫院産科護士告訴丁香園:「醫院高齡産婦占比高,三、四胎還是很多的。整個縣的分娩量最高應該是 13 年 3300,2020 年是 2674,7 年的下降趨勢很緩慢。」

高齡、多胎産婦增加,也增加了相應的妊娠風險,加強患教成了臨床醫生們關心的問題。劉豔醫生表示,在臨床工作中,常常發現許多婦女「根本沒有生育條件,既沒有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沒有進行定時孕檢」。

「比如我們最近收治了一例五胎産婦,她 2015、2017、2019、2020、2021 年都生了一個。這一胎由于自己經驗太豐富,從來不産檢,33 周才到我這裡。最後這孩子是個腹裂,整個的肝髒腸管全在外頭。」

基層醫院影響最大,婦幼保健院整體穩健

從地域分布來看,廣州、上海這樣經濟發達、流入人口多的一線城市,除了本地居民,還能吸引其他省份患者,醫院住院人數的降幅相對較小。

各地 2021 年統計年鑒資料,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人口淨流入位居前四位。其中,深圳和上海的人口淨流入超 1000 萬,廣州排名第三,淨流入 889 萬。相應的,廣州當地醫生表示,醫院降幅在 10%~20% 之間,浦東區醫院整體降幅在 6%~30% 之間。

産科寒冬來了?醫生:以前建檔一号難求,現在想盡辦法争病人

來源:第一财經

從醫院等級來看,以分娩量為主要營收手段的基層醫院受影響最大;等級高、綜合實力強的頭部醫院波動相對小;資源整合程度和服務水準高、口碑好的婦幼保健院相對表現穩健。

對于不以分娩量為主要名額、長期接收慢性高危孕婦的醫院來說,病人住院周期長,患者數量減少則并不明顯。

以深圳為例,當地三甲醫院産科醫生于昕表示,「最好的時候是在 2017 年,月分娩量接近 1000,最多一個月能拿到手的獎金有 18000+,手術一天排到 18 台。從去年開始,我們醫院的分娩率出現負增長,現在一天手術排到 10 台就非常不錯了。目前有兩三家醫院維持分娩量的正增長,都是口碑穩定的婦幼保健院。」

整體分娩量減少,高等級醫院更傾向于積極争取,病人向上轉診加強,基層醫院更可能因為技術、服務水準不足而流失病人。

比如遼甯朝陽醫院,近幾年人數不降反升的現象,該院産科主治醫師鞠薇表示:「近幾年是穩中有升的趨勢,我市人口相對固定,是以有可能縣、區級的醫院人數就相對減少了。」

天津一家基層醫院産科醫生張理然舉了個例子,「我們有個病人有脊髓損傷史,在我們醫院做剖宮産其實完全沒問題,做全麻就可以。但她的家人一說想到市裡,市裡馬上就把住院證給他開好、預約住院了,我們都就覺得非常吃驚。之前我們的病人有往市裡轉的,經常轉 10 個病人會回來 4 個,但是今年沒有這個情況。」

公開資料顯示,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開放時,天津當地助産機構數量為 92 家,目前疫情沖擊下統計數量為 60 家。「有些技術水準偏弱的基層醫院,甚至直接将産科取消,隻留下婦科科室。」張理然表示。

不過,對于綜合實力好、救治能力強的大醫院,從醫院運轉壓力、安全系數來看,住院人數減少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劉豔分享了一組資料,2016 年,劉豔所在醫院每月新生兒數量增長近一倍,「差不多從生 300 個增加到 600 個,工作量翻一倍。我們科有 66 張病床,但通常會加到 100 張。最誇張的時候我們會領着病人上來看,告訴她如果你能放下腳,就讓你住進來。」

目前随着目前收治患者數量減少,「連軸轉上下手術台,病人生完孩子也沒見到醫生」、「在電梯門口和病例讨論教室加床」、「危重孕婦跑遍全市都找不到醫院收」的現象有所緩解。

除了關注生育率,還有醫生提到人工流産率。上海浦東醫院産科主治醫師陳麗建議,搞清楚人工流産資料背後的原因,也許會對解決出生率問題有一定幫助:「 2018~2019 年的全國人工流産例數分别高達 974 萬和 976 萬例,這都快趕上全國一年新生兒的數量了。」(策劃:Beatrice、Leu.)

注:文章中王洛、陳函雨、于昕、張理然均為化名。

監制:gyouza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作者:山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