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跟兒童心理學上的“敏感期”有着某種相似,因為孩子的很多敏感期大多出現在3-6歲,父母如果能夠在這個期間敏感地捕捉到兒童的行為資訊,并且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和教育,那麼孩子上學以後就會非常輕松。

比如很多國小以後寫作業磨蹭的孩子,大多數是因為父母在學齡前沒有捕捉到孩子的獨立信号,包辦孩子的一切,導緻孩子在行為和思想上都能大人産生依賴心理,以至于寫作業不願意思考,有一點點難度就想用拖延來逃避。
再比如那些不善于與人交往、不能融入人群的小朋友,大多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在該與人交往的年齡讓孩子自主處理人際關系,導緻孩子不知如何與人相處。
還有語言能力差、溝通能力不強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父母錯過了最佳的語言敏感期,未對孩子在語言方面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培養,是以導緻孩子“貴人語遲”。
3-6歲可以說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是孩子人格和智力以及品質塑造的重要時期,那麼3歲的孩子有哪些關鍵的成長點呢?
我曾看過一套專門介紹6歲前敏感期的書,一本叫《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還有一本叫《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在這兩本書裡,作者講了很多3歲孩子的成長關鍵點,我總結内容如下: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其他時期更容易接受學習某種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迅速階段,這樣階段稱之為敏感期。”
問題一: 如何判斷孩子的敏感期出現?
觀察我們的寶寶 會發現寶寶經常長時間的做一件事情或者對某件事物很專注,這就說明處于某一階段的敏感期了。
例如: 寶寶在出生幾個月後會非常喜歡吃手或者隻要拿到玩具就隻知道吃。我們很多家長因為害怕玩具髒,或者吃手不衛生就會立刻制止。但這樣做法恰恰讓孩子失去了成長機會,因為這些行為就說明孩子正在敏感期階段,叫做口腔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不能表達隻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辨識事物。
問題二: 孩子的敏感期出現在什麼時候
這樣的問題就等同于在問我,孩子的教育最佳時期是什麼?孩子來講從胎教就非常重要,從寶寶出生以後敏感期已經伴随而來了,但是,孩子最重要的敏感期,其實是集中在3~6歲這個階段.
在《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這本書裡,作者強調一個觀點:抓住最佳教育時機,孩子就會更快更好地吸收知識和學習知識,用對了方法,孩子的培養才會事半功倍。
孩子敏感期有哪些呢?敏感期總共有31個,同時也是非常短暫的,很多時候敏感期會伴随孩子一些惡性習慣,如果家長不注意很有可能會将孩子發育扼殺在搖籃裡。
比如孩子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剪各種各樣紙,家長會害怕孩子安全問題,阻止了孩子但恰恰這是孩子一個動手敏感期的發展,這時候孩子隻有3歲,随意觸碰剪刀,刀子很危險大多數家長都會阻止孩子的行為。有些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動手能力太差,剪刀也不會用。”那麼反問,咱們家長一直擔心孩子安全不讓去使用,孩子怎麼可能會呢?對不對?
《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裡給家長一個小技巧: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自己操作,就是最好的辦法,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引導孩子如何去使用,同時遇到問題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也會鍛煉孩子的大腦思維的活躍,孩子思考問題越多同時就會越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也就越強。何不為雙赢呢?
手部敏感期也叫做 剪、貼、塗等等動手敏感期,這個年齡一般是孩子入園年齡3~4歲。這時候往往會伴随着以下幾個特點:
孩子會注重工具的需求,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比如:剪刀,小刀,彩紙等等
這個時期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期,讓寶寶形成一定的專注力當他們認真地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去打擾孩子。
這個時期家長朋友會發現無論在教室裡還是家裡,隻要有充分的材料,不管是什麼時期孩子都能夠任意地剪,貼,塗,畫。
我們從身體發育角度分析,孩子這時候也是對小肌肉的發展,訓練孩子的小肌肉動作,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這時期一定不要擔心孩子會有危險,我們應當去培養孩子使用過程中安全意識,讓寶寶在使用過程中學會自我保護,而不是因為危險而制止孩子使用這些工具。
《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這本書裡給家長的建議:家長要做的隻要兩個方面的事情:
首先是要給孩子講解剪刀、小刀以及危險工具危險在哪裡,應該如何使用,争取拿危險工具,放置位置等等。
然後就是給孩子提供所需的材料,盡量不要打擾專心工作的孩子。孩子在過程中哪裡出現了錯誤或者遇到困難不去打擾,隻要不來求助,家長朋友完全可以觀看俗話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觀念非常适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
第一、 現在你要做什麼?讓孩子知道自己完成了什麼地步,清楚自己完成一項工作的邏輯
第二、下一步你想做什麼?這是讓孩子清楚要做什麼,應該怎麼樣去完成,做到心中有數有概念才能夠有信心和自信去完成。
最後、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 孩子不去求助,那就主動幫助孩子,讓孩子自己說出來需要幫助的問題,也是對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同時也是對語言的培養。
不問的孩子一般情況來講是沒有清楚思維方式,不知道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另一方面就是缺少表達能力在要什麼表達不出來說不清楚不明白。
寶貝發育的過程中有很多困難和問題,今天我們講述了一個敏感期,接來下我們說一說怎麼處理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
有的家長會說這還不簡單,我去幫助孩子不就解決了嗎?
其實孩子有時候不是需要幫助而是一份啟發引導,衆所周知的故事一位媽媽見孩子摔倒了,并不是直接扶起來,而是也摔倒然後讓孩子看着自己是怎樣爬起來的,最後孩子自己站了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孩子我們應該用正确的方式讓他們學會自力更生,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是以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一般來講也是有三個問題:
如果孩子做錯事情:
第一、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可以告訴我你是怎樣想的?切記孩子犯錯誤時候會有自己思維,往往不知道對錯才會去做。
第二、這樣做的後果你考慮過嗎?這時候促進孩子去思考會意識到這樣行為是不對的,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後果。
最後、 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呢?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對自己行為負責任。
我們說了敏感期和解決孩子的困難問題,這樣方式同樣用于敏感期過程中去不斷反問孩子,讓孩子自己形成思考,是促進孩子進步的最有效的方式。
孩子在敏感期中犯錯,是對世界認知的渴望,如何啟發孩子、引導孩子才是明智的家長所要思考的問題,《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這套書推薦給大家,家有學齡前孩子,建議大家都看一看,抓住敏感期,用正确的方法引導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學習和生活習慣,孩子上學以後,家長就會很輕松。
【等風來】全2冊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 ¥48 購買
圖檔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