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張北縣德勝村:壩上“金豆豆”綻放新“薯”光

作者:河北新聞網

視訊加載中...

視訊攝制: 河北日報記者劉雅靜 李東宇 通訊員吳孟忱

新春走基層|張北縣德勝村:壩上“金豆豆”綻放新“薯”光

水培蔬菜大棚内,村民們正在忙着收菜。如今的德勝村村民早已不再“貓冬”,而是撸起袖子,向着美好的日子加油幹! 河北日報記者劉雅靜攝

“這是最後一袋微型薯,數完了今冬的活兒就結束啦,就等着開春出庫了。”1月18日,在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台鎮德勝村大農公司的馬鈴薯儲藏窖内,幾個窯口燈火通明,微型薯種植戶崔有寶正與雇工一起用數粒機數粒,一粒粒鹌鹑蛋大小的微型薯在機器上排隊滾動,電子屏上的數字不停地“往上蹿”,機器旁邊整齊碼放着幾袋已經數好并紮口的微型薯。

今年64歲的崔有寶,在德勝村算得上微型薯種植大戶。他承包了8個微型薯棚,還種植着30多畝的大田洋芋。“2021年我選種了3個棚的新品種‘沃土5号’,一粒就能賣到五毛錢,光這個品種我就收了50多萬粒。”崔有寶樂呵呵地說。

崔有寶跟洋芋打了一輩子交道。“洋芋是張北的特産,德勝村祖祖輩輩種洋芋,我是吃着洋芋長大,長大以後又種洋芋。過去我們種的都是大田洋芋,沒有市場競争力,一年種下來收入頂多夠得上解決溫飽。”崔有寶笑着說,“哪像現在,我們種的是洋芋的‘爺爺’,按粒賣,根本不愁銷路。村裡還給馬鈴薯注冊了商标,叫‘禦富德勝’。”

從無人問津到如今的炙手可熱,德勝村的洋芋何以來了個“大翻身”?

“是總書記為咱謀了緻富路,‘小洋芋’才變成了‘金豆豆’!”崔有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德勝村看望慰問貧困群衆,同幹部群衆一起算扶貧賬、謀脫貧計。總書記的到來猶如浩蕩的春風吹進德勝村。從此,德勝村迎來新的發展春天。

“如今德勝村的微型薯種植早已暢銷全國。在德勝村,微型薯種植農戶已經達到180多戶,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就近5000元,2021年德勝村的微型薯種植産值已超過了1000萬元。”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高興地介紹。

産業做大做強,日子越過越好。“要把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作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牢記總書記的囑托,2017年,德勝村将兩個自然村拆除,統一規劃,建設了140套新民居,成為宜居和休閑旅遊一體的德勝新村。張北德勝民宿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又在德勝新村附近另建了40套民宿,作為先行示範區,通過打造精品民宿吸引遊客,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

“趕緊拾掇拾掇,快過年了,民宿就要上客了。”孫貴英在她的二層小洋樓裡打掃着房間。

孫貴英今年58歲,在德勝村生活了大半輩子。2019年夏天,她拿到了自家新民居的鑰匙,看着眼前漂亮的二層小樓,孫貴英心裡活泛起來。

“我們村離草原天路、中都草原都很近,而且七八月份正是張北的旅遊旺季。”孫貴英把村裡分的兩套小别墅托管給了民宿公司,每年租金3萬元。

和孫貴英一樣,德勝村的很多村民也把自家的房子租給了公司。“目前有16戶村民把閑置的房源托管給了公司做民宿,有10位村民在公司打工,做民宿管家或者保潔的工作。”葉潤兵介紹,去年旅遊旺季民宿入住率最高時達到100%。

年關已近,過去的德勝村村民一入冬就“貓了冬”,如今的德勝村村民卻仍在為“更好的日子”忙碌着。

“越是過年過節,我們越是天天有訂單。”在種植水培蔬菜的冬日暖棚裡,技術員劉玉榮帶着幾個村民正忙着摘菜、揀菜、裝箱。

2020年10月,德勝村在村南的荒地上建起7個冬暖式溫室大棚,試種水培蔬菜。“這是我們的現代農業溫室種植區,棚内育苗區、示範種植區、生産區分區管控,我們種菜不用土、不用肥,賣菜不論斤、按棵賣。”劉玉榮介紹,水培蔬菜平均50天出一茬菜,一年出7至8茬菜,一個大棚一茬能産5萬多棵生菜,7個大棚就産30多萬棵。

大棚内,一株株綠油油的生菜長勢喜人;活動室裡,曲聲悠揚的《德勝新贊》聲聲入耳;廣場上,德勝秧歌隊正在為助力冬奧會參與彙演而緊張排練……葉潤兵記錄着一年來德勝村的集體收入:微型薯大棚租賃97萬、光伏發電60萬、儲藏窖租賃11萬、水培蔬菜38萬,合計206萬。

黃昏時分,太陽收斂起刺眼的光芒,變成一個金燦燦的圓盤,遠處連成片的雲朵變成了一條條火燒雲,鮮紅鮮紅的,像極了如今德勝村村民紅紅火火的好日子!(河北日報記者劉雅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