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金,元,明,清的首都,在吃的方面肯定是極盡的講究。據說,在清末的時候,一些落魄的八旗子弟,就連吃個窩窩頭也都要切成片,烤着吃。
再來看一下北京的特色美食:炸醬面,僅僅隻是面條拌着醬吃,卻也要把配菜做成滿漢全席的樣子。一碗發酵到酸的豆汁,也能在早餐攤上,被吃出調調。麻醬拌白菜,也能成為一道名菜,并起了個很大氣的名字“乾隆白菜”......

等等這一切,使很多外地人認為:北京人吃飯,真的就是“窮講究”!但是,北京菜其實是“真講究”,而不是“窮講究”。
烹饪手法複雜又精湛,燒,燎,白煮,各有特色。對食材的要求極高,海參,鮑魚,魚翅,燕窩,等等各種珍味,都是北京菜的座上賓。幹燒鲥魚,糖醋櫻桃肉,等等,菜品豐富。
是以,說北京人吃飯是“窮講究”,這真的很令北京人“喊冤無門”。因為,在北京的吃貨們看來,山東人吃飯也是講究極多,并且北京菜與魯菜也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就連北京烤鴨,也是由魯菜來的。
是以,為什麼很少有人會吐槽山東人吃飯呢?今天老于就跟大家一起唠一唠,山東人吃飯是如何講究的!
1,吃飯得講究坐席排序。
山東人講究飯桌文化,繼承了齊魯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禮儀,在吃飯尤其是吃席的時候,對于座位的排列坐法,十分的注意。
一般情況下,我們以右為上客,也就是尊貴的客人所坐的位置。而正對着大門的位置,則是主陪。而主陪就是掌控飯桌大局的人,負責帶動大家喝酒,調節飯桌氣氛,最後結賬。
而主陪相對位置上坐的就是副陪,緊挨着主客和副客的位置,就是三陪和四陪了。
2,吃飯得講究上菜順序。
就連吃飯的時候上菜,山東人也要講究個順序,而不是一股腦的全部端上桌,或者是毫無頭緒地随便亂上。
山東人吃飯上菜要“雞打頭,魚掃尾”。并且是一雞,二筍,三湯,四肉。或者是一雞二筍三合菜,或者是三大肉......
總之,第一道雞,意為“大吉大利”。第二道筍,意為“節節高升”。這兩道菜是固定不變的順序,從第三道菜開始,各地或者各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而不同了。
當然,“迎客餃子,送客面”也是我們山東人飯桌上很講究的順序。客人來了,先端上一碗象征團圓的餃子,表達熱情。
客人要走了,或者是宴席結束了,再端上一碗面條。表示我們的感情長長久久,即使走了,以後也要常聯系。
3,山東魯菜菜名講究。
山東人吃飯的講究,在魯菜的菜名上也是表現得十分突出。好聽,寓意也好,還能突出主要的食材。
比如,紅燒大腸叫做“九轉大腸”,海參和鹌鹑蛋組成的一道菜叫做“烏龍吐珠”。除此之外,繡球全魚,菊花全魚,紗窗明月湯,鴛鴦魚扇,芙蓉雞片,鍋鳎雞簽,等等都是寓意很好的魯菜。
4,山東魯菜烹饪講究。
魯菜和京菜一樣,在烹饪上都極為講究。刀功一定要過硬,雕得了花,刻得了鳥,還要有能将豆腐切成發絲的本事。
除了其他菜系在烹饪上的技巧以外,魯菜的烹饪還有很多獨門秘籍。酥,軟炸,糟溜,醬爆,芫爆,醋烹,等等。
單單其中的一項鍋塌烹饪技術,就可以衍生出N多種的菜品。鍋塌蒲菜,鍋塌豆腐,鍋塌黃魚,等等。并且這項烹饪技術對很多地方的飲食都産生了影響,比如青海的面食就喜歡鍋塌做法,江蘇也有一道三鮮塌蛋的美食。
是以,魯菜是大家公認的八大菜系之首,對所有的菜系都有着一定的影響。在傳統印象中,它有着揚名在外的美譽,講究一些,大家也都接受了。
5,山東魯菜對餐具極為講究。
和京菜一樣,山東魯菜也是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最起碼不會用一個普通的碗來盛放。即使是很少量的菜,也不能在餐具上遜色了。
畢竟,魯菜曾經可是宮廷菜,并且對其它菜系的影響深遠,是以,該有的氣勢不能輸。而京菜也是在魯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以,也就預設了魯菜的講究。
不同地方的餐桌,有着不同的吃飯習慣,也有着不同的美食特色。是以,管它是怎麼個講究法,大家吃着舒服就行。你們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