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經天下》周刊 張夢依
編輯| 孫月
1月18日,東小店釋出公告稱,因業務調整,東小店已關閉除提現及提現認證、線上客服之外的所有功能,不再跟單計算收益。另外,東小店小程式将于2022年2月28日24時關閉下線,徹底停止所有服務,并提醒使用者盡快完成提現。

(圖源:東小店小程式截圖)
根據東小店官網釋出的通知,為保障使用者的權益,東小店聯合芬香推出平移政策,東小店的戰略合作夥伴可以平移到芬香平台。
企查查顯示,芬香平台是一款社交電商小程式,京東99%的商品在芬香有優惠券或返利,而且部分商品可以選擇京東配送。芬香的法人鄧正平為前京東智能家居創始人兼總經理,還曾擔任京東移動部創始人兼總負責人。有東小店相關人士曾公開透露稱,主要是京東内部業務調整, 東小店是京東内部孵化項目,産研投入成本效益不如大盤,是以停運。
東小店退場
2018年時,社交電商的高效獲客和裂變能力吸引了衆多企業加入,拼多多、雲集、蘑菇街等社交電商平台紛紛走向資本市場,社交電商被推上風口。
在這一背景下,京東于2019年11月推出社交電商平台“東小店”,主要模式是S2B2C。即小B使用者通過平台小程式選品推廣,轉鍊,在微信社群内釋出東小店管道産品的專屬優惠券,讓下沉市場使用者買到低價優惠産品,并賺取相應傭金。這些商品來自京東商城,并享受京東的售後服務。其中99%的商品可享受特殊優惠,平台無門檻不收費。
據官網顯示,截至2020年8月,東小店約有21萬名店長實作了月入過萬元,彼時,東小店還上線了2.0版本,增加了“添加微信”的功能,并宣布與達達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豐富東小店的商品池和供應鍊,屆時東小店能夠銷售個體商戶商品和京東到家的商品。不過,自從2021年4月以來,京東小店便不再傳來新消息。
實際上,在東小店之前,已有多家社交電商平台宣布關停。去年阿裡旗下“淘小鋪”釋出公告稱,由于業務政策調整,商品交易等相關功能将于2021年10月11日晚間停止。2021年1月17日,小米旗下“有品有魚”也聲稱,因業務調整,優品由于将于2022年3月17日時終止營運,屆時将無法通路有品有魚APP及小程式。
除了官宣退出的網際網路巨頭,其他社交電商平台也同樣日子難熬。2021年8月4日,有供應商爆料稱,貝店拖欠1400餘家供應商貨款,而被拖欠的保證金金額和貨款總額超過1.4億元。此外,“社交電商第一股”雲集也于今年九月收到納斯達克退市警示函。三季報顯示,雲集實作營業收入16.9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近六成,毛利6.26億元,較上年同期近乎腰斬。
社交電商風口不再
社交電商“拉人頭、分銷”模式一直被質疑涉嫌傳銷,存在資金鍊斷裂的風險。随着監管政策趨嚴,多家社交電商平台也紛紛受到監管罰單。根據公開資料,2017年到2019年期間,有50家社交電商平台被罰,2020年被處罰社交電商平台超過了20家。包括花生日記、雲集、微店、斑馬會員、一哥悠購、蜜源在内的平台均因涉嫌傳銷被當機資金或被處于罰款。
2021年12月29日,河北石家莊裕華區市監局判定,“TST庭秘密”母公司上海達爾威涉嫌傳銷,社交電商模式再次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此,業内人士認為,社交電商崇尚裂變,二級分銷、三集分銷都有點類傳銷性質,而這正是政策打擊的重點,是以受到了較大沖擊。
此外,社交電商平台的産品品質、售假問題也頻頻遭到消費者吐槽。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不少消費者透露自己在社交電商平台購物,遇到不予退款、售假等問題。在政策和口碑的雙重壓力下,社交電商風口逐漸啞火。
據“電數寶”顯示,社交電商融資次數及金額于2018年—2019年達到投資高峰,在此之後便逐漸減少,2021年社交電商的融資事件數量同比下降了22.23%。随着電商風口吹向直播電商,各大社交電商也紛紛宣布轉型直播賽道,去年以來,已有未來集市、貝店、斑馬會員紛紛推出直播功能。
網經社電商進階分析師莫岱青認為,社交電商行業進入了洗牌期,社交電商行業需要找到适合的發展模式,提升造血能力。在這種激烈競争的局面下,中小社交電商自然無以為繼,叢林法則導緻優勝劣汰。未來社交電商會進入更為激烈的厮殺,模式的轉變與創新會是社交電商發展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