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銅編鐘各部位名稱簡介

青銅編鐘各部位名稱簡介

編鐘的各部位都有對應的稱謂,這些名稱可以用來準确描述編鐘的各種規格,編鐘一套規格包含了衡、甬、斡、旋、舞、銑、钲、枚、鼓等各部位資料。通常要表述一件編鐘的規格常用下面表格這種方式: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鐘。但它們都沒有成為樂器,這是因為,這些鐘的截面是正圓形的,聲音持續時間太長。唯獨中國的編鐘,它的合瓦式結構,截面像兩片瓦合在一起,因為鐘體扁圓,邊角有棱,聲音的衰減較快,是以能編列成組,作為旋律樂器使用。

青銅編鐘各部位名稱簡介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其中雄踞于古墓中央的一套大型編鐘,震驚世人,它由65件樂鐘組成、總重高達4.4噸,是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音律最全、儲存最好的編鐘。

青銅編鐘各部位名稱簡介

早期的編鐘多3件、8件或9件成編,形制亦較為單一,而曾侯乙所處的戰國早期,編鐘已進入其發展的巅峰。他将65件樂鐘分為三層八組,每組均七聲齊備,可獨立演奏樂曲,并以鈕鐘在上、甬鐘在下為原則,以各組組内的音階為順序,将它們依次懸挂于銅木架上,鐘架雲紋繞柱,仿佛遊龍盤踞,套環以爪為鈎,猶如猛虎蟄伏。一套龐大、精美、代表着先秦音樂最高成就的編鐘,就這樣誕生了。

在音域上,它橫跨五個八度,僅比現代鋼琴左右各少一個八度;在音階上,它突破了西周雅樂五聲音階的限制,增加了“變徵”、“變宮”兩音而變為七聲;而在相對音程上,它亦保持了足夠的準确,使其聽來十分和諧悅耳。

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是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編鐘在鑄造時,除了考慮鐘的美觀,還要注意它的聲學特點。這些鐘體上突出的一部分被稱為“鐘枚”,它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還能加快聲音的衰減。

青銅是一種合金,主要成分是銅,又加進了少量的錫和鉛,各種金屬成分的微妙的比例變化,對鐘的聲學性能、機械性能有重大的影響。青銅中錫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銅的硬度。但含量過多,青銅就會變脆,不耐敲擊。銅中加鉛,可降低熔點,增加青銅熔鑄時的流動性,還可以減弱因加錫導緻的脆性,使所鑄的鐘耐擊經用。但是,含鉛量過高,鐘的音色又會幹澀無韻。

曾侯乙編鐘在一個鐘上能敲出兩個準确的音樂,這一現象一度使人感到驚奇和困惑。經聲學檢測發現編鐘能發雙音的機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狀。當敲擊鐘的正面時,側面的振幅為零,敲擊側面時,正面的振幅為零。這樣雙音共存一體,又不會互相幹擾。

青銅編鐘各部位名稱簡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