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外網紅”,在中國風生水起。
他們身上大都有一個顯著特點——絲毫不掩飾對中國的喜愛。
有人甚至愛得過于瘋狂,已經突破了理性的邊界。

比如著名的“愛國老外”伏拉夫,一度他的日常就是花式贊中國。
瞪着眼睛,亢奮的對諸如移動支付、高鐵、國産手機等等一通狂贊。
好吧,作為中國人我承認你說的都沒錯,那些的确很贊。
但把掉在地上的蛋糕也撿起來吃掉,隻因為那是“中國蛋糕”,這......就有點過猶不及了。
是以,這些“愛國老外”也惹出一些争議。
那就是“歪果仁”們,如此猛烈地熱愛“我的國”,他們到底是發自内心還是另有所圖?
畢竟“外國人誇中國”,在網際網路上屬于流量密碼。
大喊一聲我愛中國,就很容易收獲數百萬的播放量,數十萬的點贊。
而大家都知道,流量背後藏的都是财富。
是以有網友就表示,感動之餘,總覺得哪裡不對。
究竟是哪裡不對?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下面這四位在中國爆火的外國網紅。
同樣是愛中國,對比他們的故事,你或許就知道是哪裡不對了。
美國曹操:娶北京媳婦,變北京大爺
有誰還記得電影《葉問3》裡這個和鄭則仕飙戲的老外?
他叫喬納森·考斯瑞,中文名很拉風——“曹操”。
既是一位演員,如今也是一位網紅,坐擁500萬粉絲。
去翻曹操的視訊,會發現大都記錄的是自己日常生活。
吃吃喝喝,甚至還分享育兒經。
并沒有很多“老外網紅”那種流于表面,随時随地把“我愛中國”挂在嘴上的“炫耀”。
但曹操的中國之愛,雖不刻意,卻能從細節裡看到。
比如有次他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碰見當地人“诋毀”中國,當即和他們開怼起來。
視訊中摩洛哥的小哥因為中國遊客買東西講價,就斷定中國人很窮,不如他們摩洛哥人有錢。
曹操不服氣地解釋:真正會過日子的民族都懂得讨價還價。
兩人越講越激動,最後曹操幹脆掏手機給小哥科普了中國的GDP總量和人均GDP,然後再對照摩洛哥的資料。
終于把小哥整服氣了。
曹操在國外還經常帶着他的老外兄弟夥,吃火鍋,做中式松骨。
很多老外因為曹操的長期安利,開始慢慢喜歡上來自中國的東西。
再看老外網紅們普遍愛曬的“中國美食”。
曹操喜歡涮羊肉。
就算到了巴薩羅那,他也要想方設法來一頓,
家人圍坐一桌,蘸料有麻醬、韭菜花、辣椒油,還能配上一口老外通常喝不習慣的醬香白酒。
甚至涮肉的燒炭銅鍋,都是他千裡迢迢從北京背過去的。
而上文提到過的俄羅斯小夥伏拉夫。
同樣說自己愛吃火鍋。
但在有個視訊裡,鍋還沒開,他就把一塊白菜就丢了下去。
然後急急忙忙把半生不熟挂着紅油的白菜,往嘴裡塞。
接着不出意料,又是一頓狂贊。
不知道你看出差別沒,到底誰更像是在享受火鍋?
曹操的視訊裡,我們看到隻是個真實的普通人。
首先他是一位父親、丈夫。
會為大女兒要打舌環的想法苦惱不已。
端午節會陪老婆、丈母娘包一堆粽子,聊聊屈原。
他和中國人的共情,源自“潤物細無聲”的行為,而非口号。
就像為了使從美國來探望他們的82歲老母親,能多留在巴薩羅那住幾天。
知道母親喜歡藝術,于是他帶着老太太逛“聖家堂”,用藝術的美來說服母親。
這份細膩的孝道,中國人秒懂。
曹操1996年來中國,娶了北京姑娘,生了兩個閨女。
用他話講,自己是正宗美國人,道地北京人,如今48歲像個北京大爺。
他對中國的感情,已經融進了生活,不用刻意的每天喊上一嗓子。
阿福:中國人眼中的“非主流”德國人
你印象中的德國人,是不是高大威猛,俗稱戰車?
但這位叫阿福的德國人,卻圓潤軟糯,體重超過200斤,長得像個萌寶。
阿福原名托馬斯·德克森,曾作為交換生兩次赴中國交流學習。
後來他還成了一位上海女婿,不但國語說的好,也能講流利的上海話。
2016年阿福開始做短視訊。
最初的内容都是在搞笑吐槽自己的上海嶽父(德國小夥膽挺肥,實名吐槽老丈人)。
從有車有房,到結婚彩禮,把中國夥子們想說不敢說的心裡話統統輸出了一遍。
但吐槽歸吐槽,阿福和老嶽父其實關系很好,他後來還專門出了本書聊和嶽父的故事。
度過最初的“尴尬期”後,阿福開始疊代自己的視訊内容。
以分享跨國體驗為主,例如飲食習慣、風土文化,阿福妻子也加入進視訊錄制。
不過阿福制作視訊都會秉承一個原則,那就是——真實的傳播。
因為他的視訊不但中國人看,外國人,尤其是德國人同樣也看。
是以他不會刻意去誇贊某件事,有時還會分享一些中國百姓生活中的壓力和辛苦。
讓擁有同樣生活壓力的德國人看過也能感同身受。
比如有一期就是講述月薪8000的東北小夥,在上海生活将面臨怎樣的挑戰。
這也是阿福視訊的特點,既有德國金發美女挑戰螺蛳粉這樣的搞笑“重口”。
又能看到很多人文關懷的東西。
尤其是2019年的一條視訊,阿福篩選了一位網約車司機。
上車後,請這位司機把車開回自己700公裡外的江西老家,阿福來支付往返車費以及路上所有花銷。
在确定阿福不是開玩笑後,司機小周用英文說了句:瘋狂,然後答應了。
因為小周已經六個月沒見過老家的孩子了。
路上聊天,小周表示自己很愧疚,他說在上海見過很多得到父母完整關愛的孩子。
而他的小孩從出生開始,就交由老家的父母照顧。
最後,阿福一行人順利抵達小周老家,小周和兒子激動的抱在一起。
很多網友都被這個視訊感動了。
由于阿福走心的視訊促進了中德兩國群眾之間對彼此生活的了解。
他成為了一位著名的中德文化交流友人。
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兩個國家的愛意。
順便給想減肥的人提一句,如今的阿福也已經瘦身成功了。
美女陽離子:愛農村,隻交過中國男友
和阿福在城市拍攝不同。
這位網名叫“陽離子”的美女,常常騎着單車穿行在農村小路上。
妹子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剛從南京大學研究所學生畢業。
最大的愛好就是逛中國農村。
因為陽離子專業學的是廢水處理,她非常關注自然生态,是以常去鄉下轉悠。
她喜歡農村的好空氣和淳樸民風,甚至還在鄉下認了個“幹媽”。
陽離子常常是一架相機+一輛自行車,遊走在鄉野小路。
餓了就在路邊随便解決一頓,青菜雞蛋面吃得津津有味。
起初拍攝視訊她講中文,後來改成英文,因為她要同步上傳到外網給全世界看。
陽離子視訊涉及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大學,到食堂,再到街頭小吃、地鐵以及中國的新農村建設。
甚至包括中國的民族構成。
有一期視訊她就詳細介紹了鄂倫春族人的生活與現狀。
相比很多老外介紹中國隻局限于吃。
陽離子的視訊内容無疑擁有更好的寬度與深度,并傳播了中國文化。
比如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的差別,恐怕連很多中國人自己都分不清。
不出所料,陽離子的視訊在外網也火了。
因為很多老外看過後,發現真實的中國,和他們曾經聽到的完全不同。
一些老外甚至是以開始反思自己。
例如有位來自澳洲的網友看過陽離子介紹中國少數民族的視訊,就感慨澳洲該好好學學,什麼才是持久的多元文化。
而聊到尊重多元文化,連陽離子本人都忍不住吐槽自己的國家。
有次在與網友互動中她被問到:美國男朋友和中國男朋友誰更體貼。
陽離子“無奈”地說,她這輩子隻交過兩任男朋友,還全部都是中國人。
因為她第一任男友是山東人,至今陽離子的中國話聽着都帶點山東口音。
“這個不辣”郭傑瑞,央視點贊的洋網紅
郭傑瑞可能是中國最知名的“老外網紅”。
他以比四川人、湖南人還能吃辣而聞名全網,“這個不辣”成了郭傑瑞的口頭禅。
甚至有人開完笑說千萬不要相信郭傑瑞的美食評測,畢竟在他心裡:辣=美味。
除了美食,郭傑瑞的視訊還有很多展示各國風土人情,比較文化差異的内容。
而他的風格就是真實、客觀。
比如跑去印度,大家都說印度飲食不夠衛生。
郭傑瑞沒有人雲亦雲,他用自己的身體做試驗,吃遍各種街頭小吃。
結果最後真的拉肚子了。
比較中印高鐵,他也沒有刻意去踩印度,隻是冷靜客觀地陳述眼前看到的事實。
例如車站缺乏從業人員和訓示牌。
例如上車的地台不是全平,有重行李的乘客很不友善。
當得知800公裡需要坐8個小時車的時候,郭傑瑞略有一點懷念地講,中國高鐵應該隻需要3個小時。
看,他不會雞血地誇贊或者惡意貶低,好就是好,壞就是壞。
同時郭傑瑞也是一個有良知有人情味的播主。
在切爾諾貝利遺址,别的人都是拍照炫耀,甚至還有穿比基尼來拍寫真的。
他默默地講:這樣不好,因為這是個很悲傷的地方,死過很多人,我們應該衣着得體。
還有一次他去雲南拍視訊,發現當地人都在種植咖啡,卻收入不高。
于是郭傑瑞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辦了個創業項目,幫助當地種植戶外銷咖啡,甚至賣去了美國,讓他們賺更多錢。
當地人殺雞款待郭傑瑞,他還感動的哭了。
這件事後來被央視點贊,做成了紀錄片《我幫雲南賣咖啡》。
疫情期間郭傑瑞拍攝的《海外抗疫日記》,也被央視以“全球抗疫第一線”進行推薦。
其實從上述四位“老外網紅”的故事中不難發現。
他們并沒有喊口号式的去爆贊中國。
而是用行動來表達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與支援。
如阿福所講:
“我很喜歡生活在中國,熱愛中國文化、語言。
但并不代表我需要一直強調這點,我是用行為證明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國家,不是用每個視訊都說我愛中國。”
他們通過視訊以及自己言行,起到了介紹現代中國的作用,架起了溝通橋梁。
就像郭傑瑞自述小時候他非常迷戀電影《卧虎藏龍》,甚至以為中國就是電影裡的那樣。
直到長大來到中國,才發現這裡竟然和美國一樣現代、繁榮。
《卧虎藏龍》
認知匮乏就可能産生誤解。
是以真正客觀的傳播與溝通,才是有建設性的正能量之舉。
相比單純讨好發洩式的高喊“我愛”來博取關注,無疑後者更像是真愛。
文/紅豬看電影編輯部:文醜醜
(圖檔來自網絡侵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