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0日,大寒節氣
淩晨5點,氣溫零下7度
天津港口醫院238名醫護人員再次出征
奔赴天津港、新港街、泰達街的
32個點位進行核酸檢測……
2022年伊始,天津這座擁有1400萬人口的城市,打響了中國奧密克戎防控第一場大規模遭遇戰!作為京津冀“海上門戶”,“外防輸入”、築牢海側防線、全力保障産業鍊供應鍊穩定,天津港責無旁貸。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有一群人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始終沖鋒在前,為我們築起一道守護生命的防線。
紅紅的勒痕,留下她們最美的印記;凍僵的雙手,記錄她們必勝的信念;堅定的目光,凝視着勇毅前行的方向。她們,是這座城市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是可敬可愛的津港醫護人!
曾聽過無數關于她們感人至深的故事,但真正走近她們,心被觸動的烈度依然出乎意料。在全城大篩的過程中,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她們向“戰”而行,以生命守護生命的最美初心。
港口醫院檢驗科:一群“零距離”阻擊奧密克戎的鋼鐵戰士
對于奧密克戎這一“跑得快”“藏得深”的病毒,能否高效快速地完成對感染者的核酸排查,成為阻斷疫情蔓延的關鍵。想要得到準确的篩查結果,除了大家熟知的核酸采樣外,還有一項至關重要的環節——檢測。
港口醫院檢驗科承擔着本次新區篩查的核酸檢測工作,是打赢奧密克戎阻擊戰真正的“幕後英雄”。
與奧密克戎“面對面”怕不怕?對普通人來說,面對成千上萬待測的樣本,就像拆開密密麻麻、随機裝有“炸彈”的盒子,充滿未知與恐懼。有着多年醫學檢測經驗的科主任邢曉光更坦言:“危險是肯定的,說完全不怕也不可能。專業的醫學理論知識和一流的檢測能力讓我們承擔了更多的任務和責任,卻也讓我們更加自信、無所畏懼!”
檢驗科在基地實驗室做核酸檢測
1月9日,檢驗科的同僚們緊急集合,星夜兼程前往大港核酸檢測基地。程清是科室的主力成員,前一天才陪着家中老人做完心髒支架手術,她就主動請纓、要求前往。考慮到她最近家中的特殊情況,邢主任有些猶豫。“主任,家中我都安排妥當,在這麼重要的時刻,我絕不能缺席,您就讓我去吧!”在程清的再三請求下,邢主任隻好答應。
在實驗室特殊環境和生物安全防護的嚴苛條件下,檢測人員要全副武裝,長時間下來就如同一個個呆在蒸箱裡的“小饅頭”。要檢測完成像新區大篩這樣近200萬人,如此龐大數量的核酸樣本,其難度和挑戰性不言而喻。
“三輪大篩,我們共在大港檢測基地輪番工作了4天3夜,完成了近100萬人的核酸樣本檢測。科室很多同僚都是前一天剛完成24小時門診,不停歇地來實驗室檢測。”
長時間檢測,科室成員們臉上壓出勒痕、手上都是濕疹
為了争取時間,科室人員都盡量不喝水、不上廁所,以減少換防護服的時間,他們每天甚至都穿着成人紙尿褲在密閉的實驗室檢測,一堅持就是8-10個小時。
“吃了、喝了,防護服就浪費了,還要再換一套實在太可惜了!時間就是生命,我們快一點,就能為排查争取更多時間,讓大家越早拿到結果也越安全!”邢曉光說。
經過徹夜的工作,科室成員們蜷縮在地上休息
核酸檢測是極其靈敏且精密的實驗,講究的是“快、準、穩”。檢測中樣本試劑污染不僅面臨着推倒重來,還意味着“鄰居樣本”的感染擴散風險。
如何做到快速精準零失誤?剛參加工作一年多的孫福建、李帥、朱榮輝,在科室嚴格的理論操作教育訓練及考核下,憑借日複一日的千錘百煉造就“非凡技藝”。資訊收錄、提取核酸、配制試劑、加樣擴增、分析結果......每一項操作都“納米級”科學精準,讓他們圓滿完成了新區三次全員篩查的核酸檢測任務。
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高壓、高強度考驗,科室人員始終保持着高昂的戰鬥士氣,積極樂觀的戰鬥精神,令人動容。
科室共有10個人,平均年齡隻有27歲,年輕人的熱情活力将枯燥的實驗室變為專業實力的“競技場”。為了應對徹夜未眠的疲勞,大家選擇在檢測時開展同組pk,彼此激勵、互相監督,時刻打起“120分”精氣神。
“你看我險勝你半闆,我可是多測了整整400人呢!”“這次算你幸運,下次篩查檢測你再看,我肯定比你更快更準!”
精湛紮實的專業能力,直面挑戰的樂觀精神,能啃“硬骨頭”的過硬作風,讓他們能夠從容應對抗擊奧密克戎的嚴峻考驗,彰顯了咱津港醫護人抗疫的強大自信與底氣!
“疫情總會過去,當我們老了,回首這段歲月,一定能自豪地拍着胸脯說,我們為咱天津、為祖國醫療防疫事業做過貢獻!”邢曉光堅定地說。
“怎麼會不知道有風險?疫情就是指令,哪有後退的道理?”
發熱門診是醫院的“哨卡”,是發現疑似感染者的先頭部隊。此次奧密克戎來勢兇猛,港口醫院承擔着接診密接隔離患者的重要使命。
1月12日,在不到一天的時間,發熱門診主任王劍就接通了近200個電話。“我們需要協調醫療物資、發現核酸檢測陽性病例及時上報、病人轉運前後的聯絡……每一件事都需要我們反複協調,充分考慮到所有細節,確定不出纰漏,為的就是讓患者得到及時、安全、有效的救治,能讓疫情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控制。”王劍說。
部分密接患者由于長時間的隔離,心理上會出現波動,此時醫護人員需要主動引導,撫慰他們焦慮不安的内心。
“像這幾天我們照顧了一個隻有三歲的密接小患者,小朋友的身體有些不舒服,她的媽媽心情也非常的急躁。我們的護理人員第一時間為她們準備了必備的生活用品,幫助媽媽一起照顧孩子。考慮到這麼小的患者,我們盡可能準備好嚼的面食,讓孩子吃着友善。此外要給媽媽講解護理知識,多多安撫她的情緒......病患的心情舒暢了、身體好了,我們才能真正的放心。”港口醫院發熱門診護士長王淑芳說。
照顧密接人員,有着極高的被感染風險,心理上會不會很忐忑?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王劍嚴肅地對我說:“怎麼會不知道有風險呢?疫情就是指令,沒有後退可言。”
“作為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首先要防止攜帶病毒傳染給其他人。為此,我們都需要進行相應的醫學防護。一旦穿上防護服、隔離衣、防護眼鏡、防護帽等裝備後,就不會輕易脫下來,有時甚至達到八個小時以上。”王劍說。
發熱門診科室人員進行消殺
一旦進入工作狀态,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必須全身心投入,因為阻擊疫情容不得半點閃失,從隔離病房出來,脫下防護服後,他們的身上早已是汗流浃背,甚至還錯過飯點,常常感到體力不支。
經過一天的工作,科室人員的後背被汗水浸透
“累的時候隻想扒拉幾口飯就躺下,但想起來還有許多防疫物資要準備,咬咬牙還能起來繼續工作。”王淑芳說。
“大家來核酸采樣我們就高興,排隊人員減少我們就心慌。”
1月12日全市二篩,在集裝箱公司采集點位,我們又看到了港口醫院外科護士長顧娟熟悉的身影。零下5度,寒風肆虐,連續5個小時的檢測,顧娟手指早已凍到僵硬,但這一切,卻是在影響采樣速度後才發覺。此時此刻,顧娟已整整連續工作了33小時。她的狀态,也是這些日子來所有津港醫護人員們的真實狀态。
數九嚴寒,醫護人員的口罩上都結了冰
打赢奧密克戎阻擊戰,首要條件是快。一輪輪“大篩”緊鑼密鼓地進行,從起初的8小時、6小時再到3小時……搶抓時間視窗,天津港集團全力以赴與病毒賽跑。津港醫護人員的肩上承擔着艱巨的任務,唯有連續作戰、争分奪秒、全力對抗,才能阻斷病毒傳播的“鍊條”。
1月9日6點,護理部的很多人員,剛剛才下夜班回家就得到全員大篩的消息,還來不及和家人說上兩句話,就馬不停蹄地往醫院趕。而抗疫這段期間,護理人員的工作模式也大抵相同:看護住院病人、主動參與資訊梳理、徹夜準備物資、整裝出發、全員核酸采樣……他們忙的不分白天黑夜,累了困了就在椅子上休息一會兒,醒來之後卻又是精神百倍。
淩晨4點集結,醫護人員在去往核篩的路上累到睡着
為了能讓廣大群衆享受到優質的就醫服務,疫情期間,港口醫院沒有停止門診和住院醫療。這也意味着,每一位醫護工作者都要承擔平時幾倍的工作量。
“我們科室的主任,平時明明累的渾身酸疼,但一上手術台就特别精神!我們平常一回家就想攤在床上,一回到醫院就亢奮,這大概就是‘職業病’吧!”顧娟打趣道。
有了支援武漢防疫的經驗,面對此次疫情顧娟顯得很從容,但她和同僚們在核篩前卻還“牽挂”兩件事。
“大家來核酸采樣我們就高興,排隊人員減少我們就心慌。”顧娟解釋道:“大家可能不明白,但作為醫護人員,我們會擔心有人沒測,因為這樣會對其他人造成傳播風險,對自己也不安全。”
“但幾次核篩下來,大家也都看到了,在集團公司強有力的組織下,各機關的檢測速度之快有目共睹,我們哪還有什麼顧慮呢?”顧娟笑道。
另一個讓醫護人員們擔心的事,就是不能上“前線”工作。
外科的護理人員李爽因曾開車經過管控區,因健康碼變“紅”而不能參加大篩的采樣工作。看着每天群内布置的大量工作任務,她在家裡是坐立難安,恨不得立馬長出翅膀,飛去醫院支援。
兩天後,意外的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成了綠色,她立即與社群防疫人員詢問,得到了肯定的答複。李爽喜出望外,第一時間将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自己的護士長顧娟:“護士長,護士長!我的碼變綠了!我是不是可以參戰了呀!”
聽着電話中李爽無比振奮的聲音,科室的同僚們都激動地圍過來,長期的勞累與疲憊被她清脆的笑聲一掃而光。“好的好的,一定不要着急,要嚴格按照防疫要求來!”顧娟囑咐道。
得到大篩的消息,港口醫院的醫護人員申請住在醫院
在這幾次全員大篩中,港口醫院快速響應、積極統籌,共派出900多人次直接參與支援津南區核酸篩查及濱海新區新港街、泰達街、集團公司等多點位、高頻次核酸大篩。數九寒天,他們默默堅守,每人每次都完成了近千人的采樣量。
“我們一定要相信黨的上司,相信集團公司的周密部署和指揮,也要相信科學、相信我們醫護人員的力量!我們一定能等到春暖花開!”顧娟的眼神流露出堅定的目光。
“兒子和父母都在高風險區隔離,您不回去嗎?” “我是大夫!我要留在醫院!”
他們是醫務工作者,是我們心中的白衣天使。當脫下白色制服的那一刻,他們也是别人的子女,是孩子的父母,也隻不過是和我們一樣的,有着平凡悲歡的普通人。
1月10日上午,正在港口醫院消化科出診的主任賀立敏接到了一通電話。
“您好,濱海新區社群,您所住的小區因出現陽性病例被劃定為高風險,小區要立即實施封控,請問您是否回家呢?”
回去要面臨隔離,但現在正是防疫阻擊戰攻堅克難的階段……
“我可以選擇不回去嗎?”
“按照防疫要求是可以的,但您的父母和孩子還在家裡……”
“不好意思,我是大夫,醫院的同僚們都在防疫一線,我必須要留在醫院!能不能麻煩您們照顧好我的家人?真的非常感謝!”來不及過多思考,賀立敏果斷回答道。
挂斷電話,她開始了“駐紮”醫院的日子,這一“紮”就是7天。
1月12日,賀立敏在焦炭碼頭公司點位采集核酸,冷峻氣溫交織着自己的呼吸,在防護面罩上産生了大量白霧。模糊之間,她看到眼前這個人的臉是如此熟悉!“咦?這不正是自己的丈夫嗎?”
原來,賀立敏的丈夫是焦炭碼頭公司的一名現場裝置管理負責人。這段時間,他亦選擇在崗位堅守。一人在疫情期間正面抗擊病毒,一人在港口作業現場保障生産安全,夫妻倆久違的相逢,讓彼此又驚又喜!
戶外寒冷,為了能讓妻子和醫護人員們都暖暖手,丈夫搬來了裝滿熱水的礦泉水瓶。看着他忙碌背影,賀立敏瞬間感到一股暖流萦繞心田。
夜深了,剛忙得一點空閑,賀立敏牽挂起還在家中隔離的父母和兒子。
“媽媽,您已經幾天沒回家了!我想您了!您一定注意安全啊!”
“好的,謝謝兒子!外婆膽小,你在家要多幫外婆幹活啊!”
“放心吧,這交給我了,必拿下!”
看着視訊中一向不善“表白”的兒子,頭一次以這種方式對自己訴說感情,賀立敏突然發現他一下子長大了。或許是從小就給予他太少的陪伴,或許是錯過了他太多成長的瞬間,視訊中的他與自己明明那樣近,卻又顯得那樣遙遠……想到這裡,賀立敏忍不住流淚了。
賀立敏與兒子微信聊天
“工作這麼多年,真的很感謝家人的了解支援!這是兒子第一次面對隔離的情況,可他卻這樣勇敢!特别是我父母年邁,幫忙照顧家裡,還要常常替我擔驚受怕……有時候覺得愧對他們……”情到深處,堅強的她再一次哽咽了。
賀立敏的故事隻是港口醫院衆多醫護人員的縮影。在此次疫情期間,他們中有的人剛剛做完手術,有的人患有哮喘等疾病,有的家人剛做完像開顱、接骨這樣大型的手術,有的人孩子幼小無法照料……但他們依然堅定必勝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奮戰在一線!
危難時分,有多少醫護人員克服困難、逆行出征,他們也有眷戀和不舍,卻因這身白衣舍愛前行;又有多少醫護家庭,為守護這城市中千千萬萬的你我,給予着無私大愛與默默支援。
當問到疫情過後最想做的事情,賀立敏笑着說:“一家人坐下來吃頓晚飯吧!兒子最愛吃老公煎的牛排,回去我們就一起做。”
後記:
在采訪完回去的路上,經過新港社群的采集點位,依然能看到津港醫護人員們在寒風中采集核酸的身影。
此時我的手機上傳來了一張照片:那是淩晨5點,港口醫院醫護人員乘車前往全港四篩點位的合影。
他們中有的人枕戈待旦幾十個小時,隻為做好篩查的前期準備;有的人許多天沒有合眼在醫院接診病人,晚上依然在醫院值守;有的人臨出發前還不忘巡察病房,仔細照顧患者……但守護生命的初心讓他們選擇了義不容辭,身為醫護人員的使命讓他們選擇了勇毅向前!照片中那一張張可愛又堅定的笑臉,溫暖了這個寒冷的冬天。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在疫情面前
你永遠可以相信他們
這群最可敬可愛的港口醫護戰士!
因為他們會拼盡全力
用最堅實的臂膀
守護我們穿過陰霾黑暗
擁抱這座城市的黎明!
戰勝奧密克戎
我們一定能赢!
天津,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