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将近,未婚的年輕人,被家裡催婚了嗎?
馬上要回家過年的未婚朋友們,家裡給你安排相親了嗎?
我想聽到上面這兩個問句,煩躁頭疼的人,不在少數。
不過研究報告表明,近七成的90後表示“不排斥相親”。
話題延伸到最近,有個離譜的熱搜。
故事是這樣的:
因爸媽催婚,杭州一小夥不得已選擇了去參加相親。
而女孩子在事先未曾告知的情況下,在吃飯時帶來了五個家人,每人三道菜,點單陣仗頗大。
小夥不爽,但也沒說什麼,算了筆帳,付款要将近兩千。
小夥不想當冤大頭,中途就借口上廁所逃單了。
事後女方把小夥微信删除拉黑,小夥就發文章在網上抱怨了這麼一番。
文章一發,卻引發了衆多争議。
支援女孩的一方覺得這是女孩對男方的考驗,可男孩格局小,沒通過考驗。
而且隻是一千多塊錢,不是很多,面對試探,男孩過于小氣。
支援男孩的一方覺得這是第一次吃飯,女孩的這個舉動未免不妥,而且很過分。
不僅是錢的問題,雙方在沒有确立關系之前,要互相尊重。
男孩明顯也看不上女方。
其實我覺得從女孩後來删除拉黑的舉動,能證明她的舉動是一種試探。
但,這種試探真的禮貌嗎?未必。
當女方在相親中過于注重對方的經濟實力和大方程度,就應該做好被人不接受的準備。
如果明碼标價,就需要接受對方挑挑撿撿,也許後來真的會遇到了合适的“買主”。
但我想送給有這類想法的女孩一句話,是茨威格《斷頭王後》經典的那句名言: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價格。

01
相親和愛情
選擇相親的人,全都是在妥協嗎?
未必。
相親隻是一種工具,不一定要把它妖魔化。
反而,我們可以試着用不滿推動相親規則的豐富和變遷;
影響這種工具使它不斷更新更新,愈加适應廣大“使用者群體”。
我朋友小佳在結婚以前,相親過21次。
雖然她現在的老公不是相親認識的,卻是在相親社交過程中遇見的。
小佳後來笑着說以前她特别排斥相親,會覺得很尴尬。
她當時一心認為,隻有窮途末路,找不到對象的人才會選擇相親。
小佳說,剛開始接受相親,一方面是因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開始落寞孤單,想找個一起生活的同伴。
加上身邊又沒有合适的交往對象,年齡和容貌焦慮接踵而來,她才不得已選擇。
選擇相親,就相當于把自己明碼标價投放到市場上,背後還背負了個清晰的傳宗接代的牢籠。
相親怎麼可能會有戀愛那種可以享受過程與當下的新鮮感和神秘感呢?
是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小佳看不起奇葩衆多的“相親男”群體,也看不起自己一個都市白領的求全與妥協。
但是後來她通過相親排除掉很多奇葩,還跟一些不合适的相親對象陰差陽錯地成為了社交朋友。
她漸漸開始享受擺在台面上的過度坦誠的社交方式,逐漸成了相親“社交達人”,後來還遇見了現在的老公。
的确,與其關注兩者的差別,不如多觀察兩者的共同目标。
在我看來,相親和愛情,本質上都是需要看條件擇偶的。
而且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裡,相親已經是女孩子最安全、最高效、最經濟的認識一個和自己比對的男生的方式了。
至于愛情,那是一個根據生活調整定義的藝術品。
是以如果你沒有戀愛、結婚的打算,相親,直接拒絕就可。
但如果真到了合适的年齡,身邊沒有合适的人,想換種生活方式,那接受相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借用梁永安教授的一句話就是,相愛是愛對方的生活,不是愛對方的身份。
如果真的能遇見一份彼此契合且互相喜愛的生活,那對方的身份是不是相親對象還重要嗎?
不要帶着刻闆印象和偏見面對生活,物質條件并不代表豐富。
一味追逐具體的目的,會忽略随意的歡喜。
02
相親市場的規則需要更新換代
之前網上熱議的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經常會有很多人慕名而去。
一進門,就會發現婚介人員穿行其中,各種資料攤在地上。
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就代表了一個人。
年輕人自己不上陣,幾乎都是父母忙活。
随便一看都是複旦碩士,内環車房,年薪40萬……
整個過程,就像菜市場挑菜一樣。
所有的交談,充斥着窒息與貶低。
外貌、性格在大爺大媽那裡會成為加分或者減分項。
年齡、财富、戶籍都和成色有關,一項不合格就要篩選掉。
想起在電視劇《愛很美味》裡,劉淨、方欣、夏夢閨蜜三人一起去參加相親。
禮貌應酬的劉淨被人忽略,事業有成的夏夢沒人主動,容貌美麗、乖巧禮貌的方欣被人瘋狂搭讪。
另外一個超越方欣得到更多青睐的黑長直女孩子,介紹自己時說:“二十四歲,想在三十歲之前生二胎。”
周圍男士蜂擁而上送花。
貌美、年輕、想生育,婚戀市場的男性很容易被這些吸引。
這也是經常被吐槽的相親市場多“人類高品質男性”的原因之一。
梁永安教授曾說過,以前女性跟随男性,她跟世界的關系,中間就是隔着個男人。
女性被獎品化,會被獎勵給地位高的,最有能力的男人。
後來獎品回歸到女性自身,再往後,女性越來越強,她完全可以直接面對這個世界了。
現在相愛越來越難,主要是男性不适應這樣的女性。
相親市場設定了很多條條框框,卻都是單一刻闆的标準。
目前它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亟需更新換代,更新更加豐富多元化,更适應現代男女婚戀觀的規則。
不過,我對相親市場的變遷,持樂觀态度。
比如以前流行的,是《相親才會赢》《非誠勿擾》這種類型的中國式相親。
像是擺在桌面上的一錘子買賣,滿意就成交,不滿意繼續找下家。
但去年孟非主持的那檔戀綜《90婚介所》,飽受好評,就是一份新形勢下的新嘗試。
03
相親市場的兩代人想法出現斷層
我朋友小佳有次沖我吐槽,她說後來不排斥相親了,不就是多認識個朋友嘛。
可她帶着自由戀愛的心情去相親,面對卻是對方以家庭為機關的明碼标價。
相親時吊人胃口不說,回到家裡,還要被父母追問進度。
要間歇性聽他們灌輸洗腦,哪個相親對象很好,一定要多處處看。
完全就像之前黃教主那番言論: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小佳說:“我以前覺得相親,我考慮合适不合适就行。
實際上,父母總一廂情願,他們覺得合适就行。”
好在小佳後來調整好了心态,也認識了現在的老公。
武志紅曾經提到過他的一個朋友,在父母重病逼婚時選擇了順從。
相了一個合适的女孩子結了婚,後來還生了孩子。
可他終日郁郁不樂,覺得自己親手把人生毀了,也毀了善良的女孩的人生。
如果他的父母,後來能感受到兒子的痛苦,會後悔當年的“苦肉計”嗎?
不管會不會,都希望大家能對自己的人生做主。
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有本書叫做《未來的性》,科學家羅賓·貝克對人類未來的情感模式做了構想:
人将從此進入富足階段的情感貧困,性欲和生育都可以商品化,情感也可以被生意化。
希望我們在相親這出悲喜劇還可控的時候,不要試圖為了結婚而結婚。
不要高估我們對沒有愛情的婚姻的容忍度。
也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試着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年輕人要體諒了解父母的情感寄托,人到黃昏的生理困境和情感焦慮。
父母也要放寬自己的标準,尊重、給予年輕人足夠的自主權。
結婚生子從來隻是表面的目的,人們對于婚姻,深層次的需求是穩定幸福。
家庭内部團結起來,才能一緻尋求幸福。
作者|王京 小說創作者,古典文學沉迷者。涉獵中外哲學,相信但不迷信。喜歡鑽研個體心理學,堅信個體具有主動創造性,任何事情都有三種及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