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岸田文雄或許是後冷戰時代,極少數沒能在任期頭10個月到訪華盛頓的日本首相。
從客觀現實看,日本于1月17日開始召開定期國會,會議将持續到6月15日。之後,岸田文雄要參加6月25日至7月25日舉行的上院選舉。他的行程緊張,加上奧密克戎席卷全日,看起來一時無暇顧及親密盟友美國。
但在外交場域,無暇隻是一種修辭。同樣的境遇,岸田文雄的前任菅義偉就做出過不一樣的選擇。菅義偉曾在定期國會召開期間,新冠病毒肆虐之際,特意抽出時間拜訪美國。然而,這個選擇令他的支援率大幅滑坡,成為他下台的導火索之一。
是以,日本國内為岸田的選擇提供了一種“宿命論”般的解讀——不想步前任的後塵。
任何解讀的背後都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量。在充滿不确定性的全球格局中,日本群眾對岸田文雄的期望是,全力應對經濟議題,確定經濟增長。是否能夠實作這個目标,同他如何進行中美關系息息相關。
香港《南華早報》20日刊文認為,岸田文雄正将日本向中國友好型的軌道寸步推進。但正如外務大臣林芳正所描述,不要使用Friendly來形容(對華政策),岸田的外交舉措更多是出自平衡民意和外交需要的實用主義。
在經濟層面,他面臨的現實嚴峻。除了履行競選承諾——财富增長和推動配置設定;岸田文雄同時也向國際社會承諾日本在2050年之前實作“碳中和”。這就意味着日本對可持續性能源的使用率,要從2019年的18%增至2050年的逾70%。為此,日本需要進口更多石墨、稀土、銅、鎳、鋅以及锂,用來增持可持續性能源的占比。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的石墨産量占全球的60%以上,稀土産量占全球的60%,鋅産量占全球的30%。此外,中國還主導着6種關鍵礦物的提煉和加工市場。
從這個層面而言,日本需要中國。
但對美國在防務議題上的依賴,令日本無法将需求直抒胸臆,岸田試圖在兩國之間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對此,《南華早報》評價,他的舉措充滿政治技巧。
比如,去年12月17日,在美國參議院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不到24小時,自民黨幹事長茂木敏充擱置了一項譴責中國的決議。
不難發現,中國外交部對這個議題的态度相當強硬,彼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态度是,如果美方執意采取損害中方利益的行動,中方必将作出堅決回應。
接着,在拜登于12月23日簽署上述法案不到24小時,日本決定派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橋本聖子、日本奧委會(JOC)主席以及日本殘奧委會(JPC)主席出席北京奧運會。其中橋本聖子曾任自民黨參議院議員會長和外務副大臣等職。
如此一來,日本就在台面上擺脫了跟風美國“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的嫌疑。
與此同時,在最為敏感的中日領土争議問題上,岸田文雄采取了降調方式。
他指派公明黨副黨首,在日本國内被批親華的人士齊藤鐵夫擔任國土交通相,主管日本海上保安廳事務。同時,今年撥給日本海岸警衛隊的預算也僅比上一年增長0.45%。
這兩個舉措都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号,即日本方面不想在領土争議問題上惡化同中國的關系。
更進一步,在外務大臣這個重要的崗位上,岸田文雄委任被稱為“知華派”的林芳正擔任,此前他曾在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日中議聯)擔任了四年會長職務。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林芳正于履新後辭職。
《南華早報》分析指出,由于對美國在防務層面等承諾仍有所疑慮,岸田更希望亞洲各國相安無事,其中當然包括中國。這就意味着岸田着力的方向,是同中國建立更具建設性的關系
這必然不是美國所樂見的。目前有一種說法在日本政壇流傳,即因為岸田對中國态度的暧昧,拜登政府并不歡迎他到訪華盛頓。
無論事實與否,日本都已經站在做出選擇的重要關頭。
作者:桃酥娘
編輯: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