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倘若蘇轼穿越到現在,他一定會成為美食主播,因為他實在太懂吃了

作者:希羅多德Plus

早前,網絡上慢慢興起了吃播這種直播方式,看着螢幕裡的部落客在那裡大快朵頤,别提有多過瘾了。各種美食,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還天上飛的,我們總能做成各種花樣來吃。

倘若蘇轼穿越到現在,他一定會成為美食主播,因為他實在太懂吃了

其實不光是現代人,古人對吃的研究也很深。古語有言:“民以食為天”,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飲食體系,那時的人們就很講究五味的調和,後來逐漸誕生了8大菜系,可見吃對于古人而言的重要程度。

說到古代哪個文人最會吃,蘇轼居第二的話,那就沒人敢居第一了,因為他實在是太懂吃這門學問了。他的一生不斷遭到貶谪,可仕途的不順利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相反豁達樂觀是貫穿他一生的人生态度,縱使一路貶谪,可每到一處他都忘不了尋找發掘美味。

年少苦讀,隻吃三白飯,入仕後可不能虧待自己

蘇轼出生于官僚士大夫家庭,父親是大文豪蘇洵,母親是眉山富豪程文應之女,照理說就單憑借母族的背景,蘇轼的生活狀況就不會差。

倘若蘇轼穿越到現在,他一定會成為美食主播,因為他實在太懂吃了

不過蘇轼的父親,大文豪蘇洵另有想法,可能他也覺得男孩子就得窮養,為了磨練蘇轼、蘇轍兄弟二人的心智,讓他們專心讀書。在眉山備考期間,每天隻吃“三白飯”,所謂三白即一碗白米飯、一小撮鹽外加一盤白蘿蔔,這蘿蔔應該連腌都沒腌,不然也不用給鹽了。

以至于成名之後,有一次劉攽請蘇轼吃完,在飯桌上為了捉弄他,還特意準備了三白飯。時間來到1079年,此時的蘇轼深陷烏台詩案,但幸在朝中有人力保,神宗皇帝也是惜才,沒有痛下殺手而是貶谪去黃州擔任團練副使。

倘若蘇轼穿越到現在,他一定會成為美食主播,因為他實在太懂吃了

團練副使實際上也就是個虛職,本身職位小不說,還沒有任何實權。百無聊賴的蘇轼,在公務之餘,幹脆帶領一衆家人在城東開墾了一塊坡地,靠種田補貼生計,甚至字号“東坡居士”,曠達之情可見一斑。

初到黃州,對美食敏感的蘇轼就發現了此地的異樣之處,當地人居然不吃豬肉!古代重視農耕,牛要用來耕作生産,私自宰殺要被官方追究責任,是以吃不到牛肉情有可原。羊肉雖是主流食物,但價格太貴,不是平民食材能常享用的,可豬肉物美價廉啊。

倘若蘇轼穿越到現在,他一定會成為美食主播,因為他實在太懂吃了

現代人可能不了解,主要是因為北宋時期人們才剛剛發現,閹割後的豬,明顯少了腥臊味,口感更好一些。但考慮到古代消息較為閉塞,加之豬肉一直被士大夫稱之為“賤肉”,在當時沒有全國性流傳開來情有可原。直到蘇轼這種級别的人出現,才算在當時帶火了豬肉。

蘇轼隻是黃州小城的官吏,俸祿很難維持一大家子的開支,以前常吃的羊肉就别想了,隻能吃便宜的豬肉。作為資深吃貨的蘇轼肯定不會像普通人一樣架在火上烤着吃,他把豬肉切成小塊放進鍋中,加鹽後少着水,趕上鍋蓋慢慢炖。幾個小時過後,待火候差不多了,掀起鍋蓋,用筷子紮起一塊放入口中,隻覺軟爛可口,味道鮮美無比,雖是用清水所煮,但沒有一點腥臊味。

倘若蘇轼穿越到現在,他一定會成為美食主播,因為他實在太懂吃了

光吃還不過瘾,酒足飯飽後的蘇東波提筆便寫下了《豬肉頌》,把做菜過程記錄在了裡面,不愧是大文人,吃完了還要做出一份感慨。

淨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黃州不僅豬肉便宜,魚肉也是鮮美無比

“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未歸?”典故中的張翰因為想念家鄉的鲈魚而辭官歸隐,可謂是最任性的辭官。黃州地處現在的黃岡,水網密布,在此地任職的蘇轼自然而然地迷上了對魚肉的烹調,還特意寫了篇《煮魚法》。

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鲫或鯉魚治斫,冷水下。入鹽于堂法,以菘菜筆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蘿蔔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桔皮片,乃食。
倘若蘇轼穿越到現在,他一定會成為美食主播,因為他實在太懂吃了

在文章中他介紹了其獨創的新式魚肉烹調方法,取鮮活的鲫魚或者鯉魚刮鱗去骨,放入冷水中。把鹽在魚四周抹均勻,在魚腹中塞入事先準備好的菘菜,下水炖煮。在鍋中加入蔥白樹根,不要攪拌,以免破壞魚的完整。緊接着準備等量的生姜、蘿蔔汁、酒,混合調勻,等半熟時加入鍋中。最後,起鍋裝盤前加入桔子皮後便可。

這做法,堪比專業大廚。不光文章寫得好,做菜也是一把好手,關鍵還懂得用文章給自己宣傳。縱使屢遭貶谪,仕途坎坷,蘇轼依舊坦然曠達的對待生活、對待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