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家btr小說集《上海膠囊》出版:他是一個亞洲城市觀察者

展覽可以成為小說,在現實空間創設虛構的情境,小說亦可以成為紙上的展覽,将虛構成分織入真實的生活。近日,上海作家btr最新小說集《上海膠囊》由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策劃出版。

作家btr小說集《上海膠囊》出版:他是一個亞洲城市觀察者

藝術介入人與世界之間。該書收入19篇故事猶如19個虛實映照的鏡廳,19段虛實互涉的旅行,為我們時代的都市生活儲存下充滿迷思的奇妙膠囊。

這是出生并生活在上海的白羊座、酷愛小說、電影、當代藝術等“無用之物”的作家、譯者、評論人btr的最新小說集。如同為一個浩瀚繁雜的博物館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說中觀看,想象,遊蕩,又總在那些頓悟的時刻,輕盈狡黠地滑向另一個空間。

btr癡迷于新鮮有意思的叙事,《上海膠囊》包含了19篇“展覽小說”,憑空搭建起19座展廳,從入口進入,在文字和圖檔建構的空間裡,你可以随着他一起自由觀看、想象、遊蕩、晃神……19篇故事,19個虛實映照的鏡廳,19段虛實互涉的旅行,為我們時代的都市生活儲存下充滿迷思的奇妙膠囊。在btr筆下,你總能期待在某個地方,藝術突然湧入現實,将其改變。

btr寫小說、翻譯小說、編雜志、拍照片、畫畫、策展,評論當代藝術、文學和電影……可以說是一位“全能跨界創作人”。小說家黎紫書說:“btr永遠在世界的外邊,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說,你總是看不見。”

作家孫甘露評價道:“btr是一個亞洲城市觀察者。街道上的一切,從亂七八糟的電線到髒兮兮的垃圾箱,從樓宇間的一道天光到牆角的一張廢紙,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進而顯得詩意盎然而又歧義叢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發現了亞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種亞洲式的知覺。一種廣大的地方性,一種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btr似乎永遠在打量,永遠在反思,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先前看不見的角度和制約:藝術不隻借給我們一個眼光,藝術是真實世界的實驗室,比現實更大。

《上海膠囊》書摘試讀

概述

紅色暴雨的夜晚,機場星巴克招牌的字母上停着一隻白色的鴿子。一群穿着統一制服的人踏着整齊的步伐開始移動,受到擾攘的人們随之重新分布,像下起另一盤圍棋。

鏡湖的大教堂僅有一個立面,你隻能穿過教堂大門,卻無法斷言自己正走入還是走出教堂。人間與天國是同一個。

社交軟體“闊論廳”的房間裡,人們不斷直播此刻走在路上的所見所聞,用聲音重建附近性: “因為記憶還算新鮮,大家就當我是在描述一種視覺緩存吧。”高談闊論之間,城市浮現。

一棟大樓用黃色霓虹燈管勾勒出線條和形狀。走近後才發現大樓并不存在,它隻存在于黃色霓虹燈管的想象裡。

谷歌地圖上,此刻這條路顯示為紅色,即嚴重擁堵,然而他眼前的現實世界卻是一條幾乎沒有人也沒有車的康莊大道。

工作會議上,微信群裡熱烈的聊天成了眼前場景的彈幕。于是,倦怠的、令人窒息的工作日常仿佛變得遙遠,變得幾乎可以置身事外地看待。

2060年的曆史學家穿越回2021年冬季的上海,頭頂幾片雲正默默聚內建一個句子:“你不會害怕黑夜的驚駭。”那些雲很快變成一場小陣雨,降落在安福路寂靜的弄堂裡:“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每晚别家熄燈後,這戶人家卻始終亮着白色的燈,像商業街上的展示櫥窗。這裡到底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還是美術館,是客廳還是衛生間?“房地産業也不景氣了,于是我借這塊無人之地搞一些自己的創作。”一座人類滅絕之後的後人類博物館。

洋房地下室裡發現一張園林的地圖,大部分名字皆為虛構,但園林的整體路徑與現實中的蘇州留園相當吻合。這座地下園林,“後 花園”,以抽象向具象、以虛構向現實借景。

一份未完成的英文小說手稿被丢棄在茶餐廳,作家決心把這份手稿的前半部分譯出,并按預設的架構續寫完畢。他決定,坐在對面的那個女孩即将進入自己設想好的故事。寫小說,是将虛構的成分加在真實的人身上,看他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19個藝術闖入現實的故事。“世界太無聊,我們不如再造一個。”

南都記者朱蓉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