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家btr小说集《上海胶囊》出版:他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在现实空间创设虚构的情境,小说亦可以成为纸上的展览,将虚构成分织入真实的生活。近日,上海作家btr最新小说集《上海胶囊》由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策划出版。

作家btr小说集《上海胶囊》出版:他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

艺术介入人与世界之间。该书收入19篇故事犹如19个虚实映照的镜厅,19段虚实互涉的旅行,为我们时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满迷思的奇妙胶囊。

这是出生并生活在上海的白羊座、酷爱小说、电影、当代艺术等“无用之物”的作家、译者、评论人btr的最新小说集。如同为一个浩瀚繁杂的博物馆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说中观看,想象,游荡,又总在那些顿悟的时刻,轻盈狡黠地滑向另一个空间。

btr痴迷于新鲜有意思的叙事,《上海胶囊》包含了19篇“展览小说”,凭空搭建起19座展厅,从入口进入,在文字和图片构建的空间里,你可以随着他一起自由观看、想象、游荡、晃神……19篇故事,19个虚实映照的镜厅,19段虚实互涉的旅行,为我们时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满迷思的奇妙胶囊。在btr笔下,你总能期待在某个地方,艺术突然涌入现实,将其改变。

btr写小说、翻译小说、编杂志、拍照片、画画、策展,评论当代艺术、文学和电影……可以说是一位“全能跨界创作人”。小说家黎紫书说:“btr永远在世界的外边,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说,你总是看不见。”

作家孙甘露评价道:“btr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街道上的一切,从乱七八糟的电线到脏兮兮的垃圾箱,从楼宇间的一道天光到墙角的一张废纸,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从而显得诗意盎然而又歧义丛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发现了亚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种亚洲式的知觉。一种广大的地方性,一种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btr似乎永远在打量,永远在反思,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先前看不见的角度和制约:艺术不只借给我们一个眼光,艺术是真实世界的实验室,比现实更大。

《上海胶囊》书摘试读

概述

红色暴雨的夜晚,机场星巴克招牌的字母上停着一只白色的鸽子。一群穿着统一制服的人踏着整齐的步伐开始移动,受到扰攘的人们随之重新分布,像下起另一盘围棋。

镜湖的大教堂仅有一个立面,你只能穿过教堂大门,却无法断言自己正走入还是走出教堂。人间与天国是同一个。

社交软件“阔论厅”的房间里,人们不断直播此刻走在路上的所见所闻,用声音重建附近性: “因为记忆还算新鲜,大家就当我是在描述一种视觉缓存吧。”高谈阔论之间,城市浮现。

一栋大楼用黄色霓虹灯管勾勒出线条和形状。走近后才发现大楼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黄色霓虹灯管的想象里。

谷歌地图上,此刻这条路显示为红色,即严重拥堵,然而他眼前的现实世界却是一条几乎没有人也没有车的康庄大道。

工作会议上,微信群里热烈的聊天成了眼前场景的弹幕。于是,倦怠的、令人窒息的工作日常仿佛变得遥远,变得几乎可以置身事外地看待。

2060年的历史学家穿越回2021年冬季的上海,头顶几片云正默默聚集成一个句子:“你不会害怕黑夜的惊骇。”那些云很快变成一场小阵雨,降落在安福路寂静的弄堂里:“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每晚别家熄灯后,这户人家却始终亮着白色的灯,像商业街上的展示橱窗。这里到底是公寓还是美术馆,是客厅还是卫生间?“房地产业也不景气了,于是我借这块无人之地搞一些自己的创作。”一座人类灭绝之后的后人类博物馆。

洋房地下室里发现一张园林的地图,大部分名字皆为虚构,但园林的整体路径与现实中的苏州留园相当吻合。这座地下园林,“后 花园”,以抽象向具象、以虚构向现实借景。

一份未完成的英文小说手稿被丢弃在茶餐厅,作家决心把这份手稿的前半部分译出,并按预设的框架续写完毕。他决定,坐在对面的那个女孩即将进入自己设想好的故事。写小说,是将虚构的成分加在真实的人身上,看他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19个艺术闯入现实的故事。“世界太无聊,我们不如再造一个。”

南都记者朱蓉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