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鄉的年味

作者:歲月魯歌

說起故鄉,總有說不盡的話題,抹不去的記憶。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更多的記憶是故鄉的親人。

故鄉,本就是一個離鄉人的記憶。說到“故鄉”,最先想起魯迅先生的名篇《故鄉》: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别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多少次夢回故鄉,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景象!

故鄉的年味

我的老家在博山,南部山區一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五福峪,原隸屬于郭莊公社,現歸屬博山鎮。一個地道地道的靠天吃飯的農業小村,山谷為峪,村民就沿着這東西走向的一條山谷建房,依山而居。形成十三個自然村落,當年分為十四個生産小隊,因居五福山下而得名。舊時因缺水,成為周邊幾個村中比較窮的,小夥子找不上對象,姑娘都外嫁遠走他鄉。改革開放之後,村裡打了機井,修了水塔,老百姓吃水問題解決了,雖然還是沒有一分水澆田,但老百姓不再望天吃飯,指望那一畝三分地,好政策催生了副業,建築、小商販遍地生花,一時間村裡紅紅火火,進村沿街大路兩旁蓋起了新瓦房,據說萬元戶數量大增。村裡的姑娘不外嫁,外面姑娘也願意嫁進來。

随着年齡的增長,再加上父母雙親的離世,回家的次數日漸減少,好些記憶漸漸模糊了,但有一些記憶卻日漸清晰:雙親的音容和諄諄教誨,還有小時候日思夜盼的過年。

故鄉的年味

(圖檔來自網絡)

說到過年,那是孩提時代最美好的記憶,隻有這個時候,才能吃上水餃,才能穿上新衣。

那時候窮是普遍現象,周圍鄰裡水準都差不多,勞力多的會好些,但也沒有本質差別。我的記憶裡,平時隻有地瓜窩頭,隻有年節,才會精心準備一些白面水餃或饅頭,其實饅頭也是要先走外婆家,再走親戚家,直到各個都幹裂地爆了大花,母親才肯餾上幾個,掰開分了吃。這樣的光景下,吃食自然成為孩提時最深的記憶,過年也就成了兒時最盼望的節日了。那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忙年,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準備吃食。放了寒假,母親就籌劃着開始準備做煎餅,這是最主要的口糧。做煎餅主要工序有三道:推石碾——加工玉米糁子,推磨——磨成玉米糊子,上鏊子掄耙子——攤煎餅。推磨推碾是我們兄弟倆的事,我常想,小時候圍着碾盤磨盤轉的裡程,不亞于走了二萬五千裡長征。當時很自責,沒有學會上鏊子攤煎餅,這個活不好幹,既要有好柴火,又要有好油,煎餅攤到鏊子上,能順利揭下來。這活主要由母親和姐姐來做,常常看到她倆因為點不着火,或煎餅揭不下而着急。這個活終究沒學會,我姑家的一位表哥會,母親常常說起。 煎餅是要做下很多,一般要吃到過了正月十五。民間有說法,正月十五之前不轉磨。

故鄉的年味

過年的另一個習俗,家家掃舍,我印象深刻就是刷牆貼年畫。一般是過了臘月二十三,父親會計劃好某一天,天氣晴朗,把所有的家具都搬出去,被褥都曬上,炕上席子下面的幹草要麼換掉,要麼晾曬後再重新鋪上,最起碼會在續上一些,厚實一點。所有的鍋、鍋蓋都搬出,挨個清理重新整理一遍,這些活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牆上的舊畫都會揭下來,這時,父親會把早準備好的白矸石(屋後山上的一種石灰岩粉,加水後過濾的水汁用來刷牆)粉充水泡好,用過濾出的水刷牆。一切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一般到下午,太陽落山時,就開始往屋裡整理了。忙活到晚上,貼年畫的活一般是我們兄弟倆的,先用高粱桔制好坯子,關上鞋釘,然後一人拿了畫,另一人遠遠地看是否正,然後遞上鞋釘錘子,都是土牆,很容易就釘上了。這時候刷的牆還不會很幹,一股淡淡的白矸石味道,這也是年味的一部分吧。

故鄉的年味

另外兩個習俗:炸面筋,做肉凍。不是年年做的,畢竟這算是葷菜了。偶爾買半塊豬頭,或是再殺上一隻自家養的大公雞,做上一盆肉凍,那是真真正正的美食了。

等到大年三十這一天,主要工作就是掃大街,掃院子,貼對聯。鄰裡鄉親,都是争先恐後的去清掃,盡量掃的遠一點幹淨一點,這也是鄰裡關系處好的機會。貼對聯,年年是“發揚革命傳統,争取更大光榮”,這對聯是村裡發的,大爺和一遠房二大爺都是烈士,每年發一副對聯是唯一的烈屬待遇。多年後,對聯也不發了,我就自己寫,雖然寫得不好,但鄰裡有時還來索一副,自己還很有成就感。

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祭祖。多數形式是上墳,也有“請客”的。家家包了水餃,有的也做上幾樣菜,帶上酒水,恭恭敬敬的獻上,讓列祖列宗們用餐,祈福祖輩們護佑子孫平安。

故鄉的年味

年夜飯本是隆重的,但在我的記憶力卻沒什麼印象,主要農村也沒那講究,再說我已經忙着放鞭炮了,或者是拿出來母親精心藏好的新衣服,再試穿一遍,然後脫下來,小心的疊好放到枕頭邊,直等到明天大年初一的那一刻,穿上挨家挨戶的去拜年。

初一到十五,走親戚,扮玩……,這些習俗我幾乎不記得了。窮人那還有親戚。其實勤快的人們,不會等到十五,就已經開始着手忙活田間春耕事宜了。這時的我往往最惆怅,下個春節要等一年了。

忘了說了,壓歲錢,我小時候就沒記得收到過。

故鄉的年味

結婚成家以後,我已經好多年不回老家過年了,一般都是三十回家祭祖,吃飯後就回到城裡小家,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

年還是在年年過,習俗在不斷地變革中繼續流傳。環保的緣故吧,這幾年鞭炮也禁放了,吃食也早已不再是春節的特有,平時的生活水準早就遠遠超過了曾經的年夜飯,隻是再也沒有那種盼年的熱情了,隻有拜年,這一傳統的民間交往,仍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