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到我獨立,爸媽很失落”:操控型父母,是如何影響你的?

作者:漫風慢慢說

01 父母是如何讓孩子感到絕望的?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提問:操控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有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控制型父母手底下讨生活的自己,從小就沒有一個人出去玩過。

上高中喜歡打籃球,靠實力進了校隊。因為媽媽感覺女生打球不優雅,直接跳過她,找老師給她退出球隊。

聯考填志願是媽媽拿的主意,自己沒有絲毫發言權。上大學之後,來回往返要5個小時,媽媽仍舊要求她每月回家一趟,當面給生活費。

大學畢業後,姑娘找的工作,當媽的都不認可,還會在她面前叨叨親戚家的孩子,學習比她低,但是工資高。現在天天讓她考gwy……

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母親都要管,感覺要窒息了。

“看到我獨立,爸媽很失落”:操控型父母,是如何影響你的?

02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

父母總是好奇,孩子為什麼越長大越和自己“不親”了。不和自己聊天,更不要說聊聊心裡話了。

在孩子看來,是因為父母總是那個想當那個幫自己“拿主意”的人:

“媽媽/爸爸吃得鹽,比你吃得飯還多,我們不會害你的!”

“等你吃了虧,就知道我說得對不對了!”

“翅膀硬了是吧?連我的話都不聽了!”

對操控型父母來說,他們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想法和意願,而是孩子做的事情,符合不符合他們的要求。

他們總以為自己是幫孩子解決問題,卻從來不懂得什麼才是尊重孩子。

操控型父母的所有努力,隻是讓孩子感到絕望,然後越推越遠。

“看到我獨立,爸媽很失落”:操控型父母,是如何影響你的?

03 别把孩子變成“觸不到的親人”

在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的新書《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裡,也講述了一個相似的真實案例,隻不過結尾讓人欣慰。

羅玲是大家公認的最佳媽媽,上高中的兒子、國小五年級的女兒,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令衆人不解的是,羅玲也參加了親子訓練營。

面對大家的不解,羅玲說,自己小時候因為媽媽的過度陪伴很不快樂,到現在還是不了解她的做法。

她想通過訓練營重新體會之前遭受的壓力,也可以學習更加合理地陪伴孩子。

原來,羅玲出生于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事業成功,但是頻頻出軌。母親在這段婚姻裡疲憊不堪,就把壓力轉嫁到小羅玲身上。

羅玲有做不完的功課,和學不完的才藝,隻有這樣,媽媽在衆人面前才有面子。

她對女兒說:“長大後,你會感謝我的。”

羅玲卻完全不明白,她厭煩又痛恨,不明白被操控的生活有什麼好的,“每天都想死啊!”

和一般複制父母教養模式的小孩不同,羅玲通過自我覺察,活出了和父母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吳娟瑜在這書中,還給出了40多個的真實體驗,讓我們了解了控制型父母内心的真實世界。

“大多不當的教養方式,都源自父母内心的恐懼”

不管是,打罵、寵溺、控制,還是情緒勒索、過度期待等不當的教養方式,絕大部分是來源于父母潛意識裡的恐懼。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才會高壓管控孩子;

心存内疚感的父母,便會無限滿足孩子;

沒有歸屬感的父母,容易過度陪伴孩子;

抱持優越感的父母,大多會強迫孩子追求高成就。

書中通過對潛意識恐懼分成四類,分别是個人、原生家庭、原生家族和集體。讓我們在一個個真實的“中國式父母”操控案例中,映照自身,獲得療愈。

每個故事之後,還有發人深省地“成長筆記”。隻有我們在進行自我覺察,清除了潛意識的恐懼,才會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為孩子創造不一樣的成長環境。

“看到我獨立,爸媽很失落”:操控型父母,是如何影響你的?

寫在最後:

心理學者胡慎之說,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誤解和困惑,當你産生困惑時,可以看看我們到底被怎樣對待了、我們是不是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最親近的人。

經常有人說“原生家庭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如果你當了父母後還在因原生家庭感到困惑,意味着你也在創造影響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養育孩子,從來都是個技術活兒。不是你自以為是的“滿腔愛意”,孩子就會感恩戴德。

放下控制,擁抱内心那個脆弱不堪的内心小孩,别害怕,你已重生。

“看到我獨立,爸媽很失落”:操控型父母,是如何影響你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