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彙智庫|曹祎遐 高成凡:促進消費更新,文創集聚區呈現“三新”趨勢

去年12月,位于蘇州河畔的天安千樹以其獨特的1000棵樹造型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然而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蘇州河普陀段的18個灣大部分都在天安千樹所在的這一段;它将原先的莫幹山路塗鴉街變成了自己的“皮膚”,并且未來會與其毗鄰的M50、長壽路街道共同打造世界級的展覽、展示活動;作為營運方的大洋晶典集聚了一批非常有影響力的文創品牌,有一些是亞洲旗艦店,有些是國内首店。大洋千樹憑借别出心裁的設計重新整理了人們對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印象,“文化生态”與“生态文化”在這裡得以和諧共處。

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是指政府統一規劃,文化創意企業相對比較集中,實作資源集約利用,提高整體效益的區域。文創産業集聚區目前擯棄了傳統“園區”形态的束縛,而是強調産業上的集聚。一棟樓、一條街、甚至是一個小島,都可以是文創産業的聚集地。

大洋千樹隻是尋求創新的衆多文創集聚區之一。事實上,這種趨勢與人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不無相關。“十四五”規劃綱要将需求側管理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之一。重視需求側管理,就要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就要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當今,文化創意消費作為精神文化消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新型消費”、“服務消費”的重要構成,是促進消費更新的主力軍。為了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同時為市場創造新需求,文創集聚區在形态、業态和生态等方面都出現了新趨勢。

文彙智庫|曹祎遐 高成凡:促進消費更新,文創集聚區呈現“三新”趨勢

天安千樹

新形态:鍛造開放的城市文化空間

随着經濟的增長,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城市的文化空間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書店、電影院等傳統城市文化空間卻在電子商務的競争下日漸式微,同時,作為文化聚集地的傳統文創園區往往局限于圍牆之内,脫離市民生活。于是,為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全新的開放式文創聚集區已成為趨勢。

兼具開放性與功能性的空間設計是打造開放式文創集聚區的第一步。開發商應當保留充足的開放空間,減少生産區與生活區的壁壘,便于更多市民參與到文創消費中。在功能設計上,增設咖啡館、茶館、步行道等滿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場所設施,為市民提供工作和居家之餘的第三空間,進而形成消費者黏性。以工業碼頭文化為主題的楊浦濱江在規劃上采用沿江帶狀開放式空間設計,并設有景觀步道、含講解設施的驿站、“工業風”的座椅,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休閑運動。楊浦濱江還利用騎行道舉辦了“慶祝建黨100周年大學生紅色尋訪活動”,使市民們在騎行健身的同時探訪紅色足迹、體驗紅色文化。

随着形态的開放,集聚區與商區、社群的邊界可能會逐漸模糊,“三區”(園區、商區、社群)一體化成為發展趨勢之一。在這一新形态下,原本是消費者的市民可以參與文創産品的生産、流通,文化要素的傳播從一對一、一對多轉變為多節點的網絡式傳播,以至于進一步增長、集聚,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性文化中心。例如上海的大學路街區,一二層開有咖啡館、書店等文創店鋪,高層則是居民住宅和文創工作室,社群還經常舉辦花園節、文創市集等活動,開放給居民、商鋪、遊客共同參與,真正實作“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打造出清新惬意的區域性文化中心。

政府在資源上的調配作用主要展現為兩個方面:補貼開放空間的公共服務和規劃新集聚區的建設。打造開放式的空間意味着很多服務需要向大衆免費或低價提供,具有半公共品的特點,由市場機制自主調節可能會出現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對公共服務采取補貼、減稅等政策。另外,“三區一體”趨勢意味着文創集聚區的影響不再局限于有限範圍内的特定經濟活動,而是能夠通過市民的活動使文化在區域内傳播,是以在城市整體次元上對文創集聚區進行頂層設計就更為重要。盡管目前上海中心城區與外圍城區的文創集聚區在主題上有一定差異,但區域間重複度依舊很高。頂層規劃仍需挖掘更多區域特色文化,使地區間形成差異競争,使城市文化更為多元。

文彙智庫|曹祎遐 高成凡:促進消費更新,文創集聚區呈現“三新”趨勢

大學路集市

新業态:多元業态激活文創集聚區

業态的豐富化是文創集聚區的另一大趨勢。随着消費水準的提升,大衆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呼喚差異化的競争和多元化的業态;另外,多元業态也能豐富産業鍊環節,使商戶間形成垂直關聯效應;不同業态間的關聯還能夠刺激創新,産生更為新潮有趣的“玩法”,提升有效供給的同時也創造新的需求。

例如,去年一些新開的商業綜合體中,不但有老牌的如“西西弗書店”、文創快閃店等,也有都市懷舊類的北外灘來福士城市集市等,更有如太陽宮内中國首家MUJI菜場及魔都首家商場水族館等獨具特色的商業形式,業态間相呼應,營造出良好的休閑消費氛圍,提高消費發生幾率。

文創業态的設計還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勇于拓展邊界。随着技術的發展、需求的提升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一些原本獨立的産業能與文創融為一體,不少新潮的業态也在市場與新興文化的拉動下産生。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創世紀·米開朗琪羅”展将AR科技與藝術展覽相結合,觀衆通過專業裝置感受靜态作品與光影特效相融合的視覺效果,為文創業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多元業态還應圍繞標明的文化主題展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不能像目前的有些文創集聚區項目,業态是豐富了,但業态間卻沒有文化貫穿,淪為普通的商業地産項目,抑或是簡單地複制成功案例,卻忽略了當地社會文化和消費者群體的特點,使文創失了“文化”和“創意”。

對于營運方而言,不僅要在招商時對企業進行優化組合,更應當注重營運,保障企業間的良性發展。可以通過策劃、活動、推廣等,幫助提升客流,形成品牌知名度和使用者粘性,同時設立産業基金進行産業投資和孵化,培育完整産業鍊。在景德鎮,“陶溪川China坊”的營運方通過打造周末市集、“春秋大集”陶瓷交流活動、新年音樂會等活動吸引了各地的使用者;同時提供教育教育訓練、搭建創業空間、引進藝術家資源、活躍在地文化、打造生活服務配套等産業孵化服務,打造了一個業态多元的閉環陶藝産業鍊。

新生态:追求自然舒适的生活狀态

漫長的進化史留下的基因烙印與大自然天然的反功利性構成了人類精神上對綠色生态的需求,而随着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序而來的環境污染與破壞更是喚醒了人們的生态意識,随着物質生活的豐裕,“生态文化”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成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核心,吸引文創産業前來挖掘,“文創+生态”成為文創集聚區發展的未來趨勢。

對于文創集聚區而言,将文創與生态結合存在産品植入、産業植入與空間結合等多種方式。可以從産品創意上,直接圍繞“綠色生态”為内容核心進行文創産品和活動的開發設計。另外,從産業上,集聚區也能通過引入環保産業或将傳統文創産業結合綠色生産方式,達到與“生态”結合。例如花園坊節能環保産業園,通過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環保建築材料、再生能源供電系統等等,實作文創産業的綠色更新。再者,如太陽宮不僅擁有魔都商場史上最大采光天幕頂,還有近5300平方米的立體植物園,堪稱都市版綠洲。

文彙智庫|曹祎遐 高成凡:促進消費更新,文創集聚區呈現“三新”趨勢

太陽宮

當然,文創集聚區在與綠色結合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成本與收益的平衡。目前,無論是綠色産業的發展還是綠色空間的營造都具有較高的成本。針對這一問題,一些集聚區依托當地自然生态空間建立文創産業,大大降低“文創+生态”的成本。如無錫拈花灣,便是依托當地的自然山水,結合“禅文化”主題,打造出了廣受歡迎的文化旅遊小鎮,年收入達6億之多。此外,集聚區還可以通過合理設計産品、引導流量等方式,将“綠色”“生态”帶來的高附加值和話題度變現,進而達到健康持續發展。例如在商業綜合體内修建植物園的重慶光環購物中心,選址于高學曆、高收入的兩江商務區,利用“生态”的話題度吸引高購買力消費者,進而達到了開業兩天超57萬客流,近3200萬的營業額的成績。當然,在短期的新鮮感過去後,集聚區的長期發展還需要長期的營運維護與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文創+生态”集聚區的長期營運仍是一大挑戰。

(作者分别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新文創理論與應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複旦創業與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作者:曹祎遐 高成凡

編輯:陳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