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華媒體似乎絞盡腦汁也找不到什麼黑中國的素材了,居然把螺蛳粉當作了中國的黑料。

對于很多人來說,螺蛳粉是和榴蓮齊名的“聞着臭,吃着香”的美食,是以盡管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螺蛳粉特殊的味道,但在中國,螺蛳粉還是有很多忠實粉絲的。
在一家美國媒體的報道中,一名叫做“馮哲芸”的華裔記者極其詳細地描述了螺蛳粉的“色香味”,以及制作手法。不過在她的描述下,中國的食物“大部分都來源于發酵,而螺蛳粉則是其中最糟糕的”。
文章開頭,這位記者女士就放了一句“很多人都在尋找瘋狂、難聞、可笑的東西來吃。”随後反複描述螺蛳粉的“惡臭”、“發酵幾周的惡臭竹筍”,還把螺蛳粉的源頭和2.5萬年前在柳州發現的蝸牛化石聯系了起來,其間還無序地穿插着對螺蛳粉愛好者的采訪,以及對中國螺蛳粉工業的描述,一會兒說“惡心”,一會兒說“好”,看來這位女士很是擅長玩文字遊戲嘛。
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馮女士的“大作”。
在原報道中,她先是寫道:“大部分準備工作都依賴于發酵,這在面條最初起源的廣西南部的菜肴中很常見。”緊接着寫:“2020 年,擁有數千萬粉絲的線上影響者開始在部落格上釋出關于這種令人作嘔的美味小吃。”
哦,她的意思是“中國人就喜歡做這種惡心的東西。”
她寫:“線上遊擊營銷和口碑宣傳相結合,使螺蛳粉一炮而紅。去年,數十家螺蛳粉品牌售出了11億包“自制”螺蛳粉。很快,數以百萬計的人在他們被封鎖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制作這道菜。現在,發酵螺蛳菜已成為一種病毒式的中國小吃,同時也為廣西省柳州市帶來了經濟利益。”
然後,她引用了當地人的話“我每天至少吃一次螺蛳粉,真的!這個味道真的很适合廣西人,又酸又辣。一旦習慣了,你就不會再注意到它的味道了。”
多處的“前否後肯”就不再贅述了,最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的結尾。她刻意點出了政府對螺蛳粉産業的優惠政策,以及當地文化産業的發展,卻在文章的最後不無惡意地說:“美食部落客們正在尋找美食界的下一件大事——另一種可能讓中國再封鎖一年的小吃,他們甚至不會打開窗戶驅除食物的氣味。”
如果有讀者沒有看懂的話,可以結合一下開頭她提到的時間點——2020年,是疫情的第一年,那一年的前半年中國正緊急地與疫情抗争,全國各地都處于封閉狀态,當時就有國外媒體瘋狂炒作說“疫情是中國人吃蝙蝠吃出來的”。
顯然,馮女士的腦子已經徹底陷入了怪圈,這種低級紅進階黑的手法,不當個十幾年陰陽人,都練不出來。
馮女士對螺蛳粉的贊美甚至已經迷惑了相當一部分人, 在某些論壇上已經有人站出來為她說話,可以說,馮女士又褒又貶的手法已經成功達到目的。
有的讀者可能不太了解,這位馮哲芸女士,正是個有名的“反華專業戶”。
2021年,貴州畢節官方微信公衆号釋出消息稱,有機關幹部舉報境外反華媒體人潛入貴州畢節,非法采訪和報道大陸脫貧攻堅相關的負面資訊。比對相關報道發現,馮哲芸正是某美國媒體派遣到中國的記者,該記者在撰寫的文章中将部分居民的發言“斷章取義”,借此抹黑大陸的脫貧成果,大肆宣揚“居民免費配置設定到了房子,但是失去了土地”,還說“這些居民沒有找到高收入的工作,是以不是真正地脫貧”。
在受到舉報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揭發這個記者的底細。馮哲芸長期以來一直借着自己的“亞洲臉”以及會說中文的特點報道中國的負面新聞,從女權問題、人口老齡化,再到新疆、西藏的問題,可謂是哪兒有熱度就蹭哪裡,還号稱自己“走遍了中國的各大城市和小村莊”,但寫出來的文章卻無一例外地毫無客觀性可言,字裡行間都把矛頭對準了中國。
除此之外,還有部落客爆出馮哲芸在國内的社交媒體中有着大量的“線人”和小号,這些“線人”中的很多人和馮哲芸一樣,受雇于美國各大知名媒體,長期專門“編寫”中國的負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