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华媒体似乎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什么黑中国的素材了,居然把螺蛳粉当作了中国的黑料。

对于很多人来说,螺蛳粉是和榴莲齐名的“闻着臭,吃着香”的美食,因此尽管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螺蛳粉特殊的味道,但在中国,螺蛳粉还是有很多忠实粉丝的。
在一家美国媒体的报道中,一名叫做“冯哲芸”的华裔记者极其详细地描述了螺蛳粉的“色香味”,以及制作手法。不过在她的描述下,中国的食物“大部分都来源于发酵,而螺蛳粉则是其中最糟糕的”。
文章开头,这位记者女士就放了一句“很多人都在寻找疯狂、难闻、可笑的东西来吃。”随后反复描述螺蛳粉的“恶臭”、“发酵几周的恶臭竹笋”,还把螺蛳粉的源头和2.5万年前在柳州发现的蜗牛化石联系了起来,其间还无序地穿插着对螺蛳粉爱好者的采访,以及对中国螺蛳粉工业的描述,一会儿说“恶心”,一会儿说“好”,看来这位女士很是擅长玩文字游戏嘛。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冯女士的“大作”。
在原报道中,她先是写道:“大部分准备工作都依赖于发酵,这在面条最初起源的广西南部的菜肴中很常见。”紧接着写:“2020 年,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在线影响者开始在博客上发布关于这种令人作呕的美味小吃。”
哦,她的意思是“中国人就喜欢做这种恶心的东西。”
她写:“在线游击营销和口碑宣传相结合,使螺蛳粉一炮而红。去年,数十家螺蛳粉品牌售出了11亿包“自制”螺蛳粉。很快,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他们被封锁的公寓里制作这道菜。现在,发酵螺蛳菜已成为一种病毒式的中国小吃,同时也为广西省柳州市带来了经济利益。”
然后,她引用了当地人的话“我每天至少吃一次螺蛳粉,真的!这个味道真的很适合广西人,又酸又辣。一旦习惯了,你就不会再注意到它的味道了。”
多处的“前否后肯”就不再赘述了,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她刻意点出了政府对螺蛳粉产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在文章的最后不无恶意地说:“美食博主们正在寻找美食界的下一件大事——另一种可能让中国再封锁一年的小吃,他们甚至不会打开窗户驱除食物的气味。”
如果有读者没有看懂的话,可以结合一下开头她提到的时间点——2020年,是疫情的第一年,那一年的前半年中国正紧急地与疫情抗争,全国各地都处于封闭状态,当时就有国外媒体疯狂炒作说“疫情是中国人吃蝙蝠吃出来的”。
显然,冯女士的脑子已经彻底陷入了怪圈,这种低级红高级黑的手法,不当个十几年阴阳人,都练不出来。
冯女士对螺蛳粉的赞美甚至已经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 在某些论坛上已经有人站出来为她说话,可以说,冯女士又褒又贬的手法已经成功达到目的。
有的读者可能不太了解,这位冯哲芸女士,正是个有名的“反华专业户”。
2021年,贵州毕节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有机关干部举报境外反华媒体人潜入贵州毕节,非法采访和报道大陆脱贫攻坚相关的负面信息。比对相关报道发现,冯哲芸正是某美国媒体派遣到中国的记者,该记者在撰写的文章中将部分居民的发言“断章取义”,借此抹黑大陆的脱贫成果,大肆宣扬“居民免费分配到了房子,但是失去了土地”,还说“这些居民没有找到高收入的工作,所以不是真正地脱贫”。
在受到举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揭发这个记者的底细。冯哲芸长期以来一直借着自己的“亚洲脸”以及会说中文的特点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从女权问题、人口老龄化,再到新疆、西藏的问题,可谓是哪儿有热度就蹭哪里,还号称自己“走遍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和小村庄”,但写出来的文章却无一例外地毫无客观性可言,字里行间都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除此之外,还有博主爆出冯哲芸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中有着大量的“线人”和小号,这些“线人”中的很多人和冯哲芸一样,受雇于美国各大知名媒体,长期专门“编写”中国的负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