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因心理問題造成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成人嚴重本該“無憂無慮”的未成年人其實同樣會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特别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未成年人在經曆較長時間的線上教育、開學延遲、留學受阻等情況,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呈增長趨勢。
農工黨上海市委在《關于全方位多角度地遏制後疫情時代青少年抑郁症上升趨勢的建議》中建議,家長應了解正确的心理學常識,正确看待和解決未成年人心理問題,“家長要以身作則,拿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訴求。”
在這份建議中,農工黨上海市委表示此前有資料顯示全國範圍 17 歲以下約有 3000 萬左右的人有相關情緒障礙,抽樣調查顯示2020 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 24.6%,每年接受心理治療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為青少年。
建議中提及,未成年人的抑郁症狀往往表現為缺乏活力、失眠、厭食傾向、缺乏安全感等,但這些較為明顯的抑郁症狀,卻經常被家長認為是“學習太緊張、學業壓力重”,解決的辦法則是補充膳食營養、強制孩子休息。還有些家長則會灌輸“心靈雞湯”,卻不會求助于專業的精神衛生機構。此外,青少年抑郁症女比男多、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多,抑郁的平均水準随年級的升高而增加,高中生抑郁情況檢出率比國中生高。
委員們還發現,目前社會和網上充斥着各類所謂的“心理咨詢師”“心理導師”“心理治療師”,還有各類“心靈雞湯”味濃郁、大多複制粘貼的所謂“心理測評表”和心理健康文章,反而讓家長和孩子誤以為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這些管道解決,卻對正規專業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産生恐懼和排斥。事實上,目前社會上很多所謂“心理醫生”并不具備執業醫師資質,也沒有臨床經驗。他們建議更積極、主動、廣泛宣傳,讓學校、家長和孩子遇到心理問題時,大膽向專業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咨詢就診。
不久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原有市區18條心理援助熱線基礎上擴容建成上海市心理熱線“962525”,300多名心理咨詢人員 24 小時值守。委員們建議“962525”可以為中國小生開通心理熱線,總結一條科學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幹預路徑,打造成展現上海溫度的品牌。
而綜合統計顯示,2020 年青少年平均睡眠時長為 7.8 個小時,相比 2009 年國小和國中階段上學日平均睡眠時長減少約 40 分鐘,高中階段減少約 10-20 分鐘。由于手機等裝置普及和網絡影響,青少年“越睡越晚”可能導緻抑郁情緒的發生。委員們也呼籲家長以身作則,帶頭少玩手機,多留時間與孩子互動,以身作則保證孩子睡眠品質和作息規律。
此外,在委員們看來,去年以來的 “雙減”和整治“飯圈亂象”,也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微妙的心理變化。“學業減負後未成年人有了更多時間,但優質文化産品供給未及時跟上,部分青少年在飯圈亂象整治後感到焦慮、孤獨和抑郁。這方面帶來的心理波動和變化,需要繼續觀察。”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簡工博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