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作者:中科院實體所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圖源:Pixabay

撰文 | Mirror

糖對人類來說是難以抗拒的甜蜜誘惑。在食品工業發達的今天,我們可選擇的糖不僅有蔗糖、果糖等天然糖類,還有許多人工甜味劑,能夠滿足人們想要更甜且熱量更低的需求,比如食品配料表裡常見的阿斯巴甜等代糖。

而在蔗糖、甜菜尚未廣泛種植的古代,可選的甜味劑少得可憐,像蜂蜜這樣的天然甜味劑也不是普通人享用得起的。但這依然沒有阻礙千年前的羅馬人想“磕糖”的心,他們制造了一種名叫“sapa”(葡萄濃汁)的糖漿。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圖源:Pixabay

制作這種糖漿并不複雜,在鍋裡熬煮葡萄汁,讓它濃縮成漿就行。葡萄濃汁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在于羅馬人使用的廚具——鉛鍋。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古羅馬時期的鉛器皿 |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在熬煮過程中,鍋中的鉛離子會滲進葡萄汁中。有的葡萄汁發酵後産生乙酸(醋酸),經鉛鍋一煮,和鉛離子結合就會生成乙酸鉛(俗稱鉛糖),它能夠讓葡萄濃汁更鮮甜,但沉浸在香甜中的羅馬人并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披着糖衣的毒藥。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鉛糖(乙酸鉛)結晶,這可不是冰糖 | 圖源:Wikipedia

而且鉛離子作為一種重金屬離子能夠破壞細胞,剛好起到殺菌作用,讓食物儲存更長久。于是,含鉛葡萄濃汁就這麼成為了古羅馬時期常用的甜味劑和防腐劑,添加到葡萄酒和各類食物中。殊不知這甜蜜殺手正在慢慢侵蝕他們的健康。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這份古羅馬菜單中至少有100道菜使用了鉛糖 | 圖源:Weird History

不僅如此,由于鉛具有軟、延展性好、不易生鏽等優良的實體特性,鉛制品早已遍及古羅馬生活的方方面面。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高純度鉛 | 圖源:Wikipedia

例如用紙包裹一塊鉛當筆,這就是最早的“鉛筆”,現在則被石墨替代;他們還大量使用鉛質水管,讓鉛離子随着流水送進千家萬戶,這樣的水嘗起來還有點甜。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積累在水管内層的水垢減輕了鉛污染。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古羅馬時期留下的鉛水管 |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高需求也推動了鉛礦開采業的繁榮。科學家甚至在格陵蘭島的冰層中發現了古羅馬和古希臘時期的鉛。說明兩千年前這些地方的鉛礦産業規模龐大,流入環境的鉛甚至污染到了極北之地。

如今的我們早已意識到鉛的危害,無論是任何形式的鉛化合物,包括乙酸鉛,都沒有安全劑量可言。鉛被人體吸收後幾乎對全身髒器都有害,尤其是神經系統。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鉛能夠輕松穿過血腦屏障,幹擾神經遞質的傳送,影響認知能力;損傷參與學習、記憶的海馬體。在童年時期攝入鉛的影響更大,因為鉛會抑制神經元生長,讓它們的數量減少,是以長期攝入鉛的孩子成年後大腦體積也會偏小。

鉛中毒還會危害生殖系統,導緻男性精子品質降低、數量減少。女性懷孕後更容易流産或産下體重過低、發育不良的嬰兒。

母乳中的鉛也會進入嬰兒的身體。當兒童血液中的鉛濃度超過100微克/升時,發育缺陷機率就會大大增加。而古羅馬葡萄酒中的鉛濃度高達1500微克/升。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古羅馬人的日常鉛攝入量 | 圖源:維基百科

羅馬帝國的貴族享用了更多“甜美”的葡萄酒和食物,更深受毒害。一些學者認為古羅馬統治階級出現的癡呆症狀、怪誕行為,很可能是鉛中毒所緻。于此同時,羅馬貴族的出生率也在下降。這些都可能間接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

既然鉛的危害這麼大,為什麼古羅馬人遲遲未察覺?

這是因為鉛要在身體裡積累到一定量才會表現出明顯的中毒症狀。它會以鉛化合物的形式累積在骨骼、髒器中,像蛀蟲一樣慢慢蠶食身體,卻又不像劇毒那樣即刻緻命。

于是在羅馬帝國衰落之後,人們又繼續跟鉛親密接觸了數個世紀。一直到17世紀,葡萄酒加鉛糖,還跟甜點加白糖一樣正常,關鍵是它還防腐,對酒商而言何樂而不為?當時葡萄酒中的鉛濃度甚至高達80毫克/升。

1696年,終于有一位德國醫生(Eberhard Gockel)指出了加鉛葡萄酒的危害。自古羅馬時代起,許多人都會被一種莫名的絞痛症狀折磨。一直到Gockel所處的時代仍沒有人知道病因。随着Gockel對鉛中毒研究的深入,他開始意識到加鉛葡萄酒和絞痛症狀之間的聯系。Gockel的發現促使一位公爵(Duke Ludwig of Württemberg)下令禁止在葡萄酒中加鉛。

鉛糖作為人工甜味劑的曆史并沒有就此結束。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的無良酒商依然會在葡萄酒中偷偷摻入鉛糖。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音樂家貝多芬 | 圖源:Wikipedia

1827年著名音樂家貝多芬逝世,關于他的死因衆說紛纭,其中證據最充分的是鉛中毒。鑒定結果顯示,貝多芬體内的鉛含量遠超正常水準,神經退化等症狀也與鉛中毒症狀相吻合。這些鉛的一大來源可能就是他日常飲用的葡萄酒。還有學者認為,讓這位音樂巨匠痛失聽覺的罪魁禍首也是鉛中毒。

不僅是葡萄酒本身可能受鉛污染,過去盛裝酒的容器,甚至是包裹瓶口的酒帽都用到了鉛。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17世紀中期,玻璃制造商發現在玻璃原料中加鉛化合物可以讓玻璃更透亮,生産出了更受歡迎的鉛玻璃,也被稱為水晶玻璃。

曆史上備受青睐的代糖,讓葡萄酒更鮮甜,如今卻無人敢嘗

鉛玻璃杯 | 圖源:Wikipedia

在人們開始擔心它的潛在危害後,玻璃廠商研制了無鉛水晶玻璃,鉛玻璃逐漸退出餐桌。

至于葡萄酒蓋上的鉛質酒帽,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1996年已經頒布法令禁止使用。

鉛對人類曆史的滲透可以說是深入骨髓,從食品、藥品、化妝品到生活用品,處處都有它的身影。就在幾年前,鉛化合物還是某些染發劑中的固色劑,不久前才被替代。今天的我們仍無法完全避免接觸鉛,隻能做到嚴格管控。

雖然直接接觸鉛對人體有害,但它在軍工、電池等工業領域不可或缺。作為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物質,鉛和其他物質一樣,所謂好壞取決于我們如何利用。顯然,它并不是一種友好的食品添加劑。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實體所立場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編輯:Paarthurnax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