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對于任何一個對二戰曆史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分水嶺,

對于同盟國來說,1943年是通往勝利天堂的第一步,而對于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來說猶如撒旦的召喚,越來越近……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從國中高中的曆史課本裡我們也不難發現,1943年數次大戰役基本決定了未來戰争的一個基本走勢,自北非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隆美爾被蒙哥馬利打敗,美軍從奧蘭登陸開始,北非地區維希法國軍隊被徹底擊毀,

隆美爾不得不在有限兵力和資源的情況下對付數倍于自己的敵軍

。而在此期間,由于希特勒和OKH最初制定的戰争計劃,北非戰場在重要性上不得不讓位于東線戰區,隆美爾手下的“非洲軍團”在1943年實際上大部分都是毫無鬥志且裝備低劣的意大利人,從

最初的“沙漠鐵拳”第21裝甲師到第15裝甲師再到短命的第10裝甲師,無一不疲憊不堪,耗損過大而人多勢衆的意大利人卻能夠保持高昂士氣的部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突尼西亞一戰耗盡“非洲軍團”最後的力量。在後勤,兵員,士氣,裝備完全居于下風的情況下,隆美爾能夠帶領部分人員從殺機四伏的北非荒漠突圍而出确實不易。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隆美爾

如果說北非的失敗可以彌補的話,那麼斯大林格勒完全是希特勒的一場賭博了。要知道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開戰前擁有30萬人的龐大兵力,可是在蘇聯的嚴冬和蘇軍第62,64兩個近衛集團軍的努力下,德軍始終沒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戰果。

在這場戰役中雖然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占據上風,甚至一度占領伏爾加河上的渡口,但是此時蘇軍強大的後勤支援能力足夠湮滅任何德軍的頑強攻勢,喀秋莎火箭炮在河口對岸根據斯大林格勒城内蘇軍炮兵觀測員的訓示不斷轟擊城内德軍,在心理,現實上都帶來了非常恐怖的效果。此時,後勤問題再一次使得保盧斯和他的第6集團軍不得不求助于希特勒,可是當希特勒一面要求保盧斯死守固有陣線一面加緊後勤支援時留給德國人的時間已經不多,

斯大林顯然知道困擾德國人最大的問題恰恰是自己手中最具優勢的條件

,當保盧斯還在癡癡的等待希特勒的撤退指令和曼施坦因的解圍部隊時,蘇軍統帥部早已實施計劃已久的圍殲行動。

可憐的保盧斯明知道在自己的軍團即将毀滅時隻能坐以待斃,最終希特勒報答保盧斯全部努力的僅僅是一道晉升嘉獎,曼施坦因雖然發動了

“冬季風暴”

行動,但稍稍有眼力的人都知道

這次行動上實際曼施坦因是不願意為一個殘破不堪的第6集團軍而搭上更多德軍裝甲部隊的。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由于斯大林格勒的決定性失敗,

希特勒實質上已經放棄了德軍賴以取勝的“閃電戰”轉而在東線實施對德軍不利的“對攻戰”(這也是斯大林推崇的戰術)。

1943年晚些時候,曼施坦因受命在哈爾科夫組織一次針對蘇軍數個重兵集團的進攻計劃,一舉消除蘇軍對于東線地區南部地區的重大威脅,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曼施坦因誘敵深入,在經曆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遲滞作戰後,上司黨衛軍三個主力師作為反攻力量,以“大德意志”師為輔掩護黨衛軍進攻地段進行了一次“教科書”式的反擊,為未來南線哈爾科夫地區帶來接近半年的和平時期。當然,這次戰役殲滅蘇軍“波波夫”快速叢集的過程中,蘇軍遇到了德軍經常為此煩惱的後勤補給線過長,進攻部隊脫離原定計劃過分深入敵占領區長期得不到有效、持續的補充,

這種補充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敵軍人數,敵軍作戰政策和武備能力的突然顯現而在短時間内無法采取有效應急措施而導緻的整個軍團面臨的問題。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當曼施坦因的部隊以退為進,循序漸進一步步将蘇軍禁锢在陷阱裡無法自拔時,突然殺出的黨衛軍裝甲師事實上已經奠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縱使波波夫插上翅膀也不可能在“警衛旗隊”、“帝國”和完整編制“骷髅”師嚴防死守之下逃脫。而反觀蘇軍最高統帥部,在“波波夫”快速叢集不斷求救的信号下,蘇軍唯一能做的除了心理安慰和許諾那根本不存在的援軍之下,别無他法。

作為整個蘇軍反攻矛頭的“波波夫”快速叢集,一旦這支部隊的覆滅,蘇軍手中便無法在短時間内拼湊起一支規模可觀的裝甲部隊對德軍

再有

任何實質威脅了。

丘吉爾對于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的評價最為中肯:

“如果沒有那次戰役,希特勒和他的納粹德國将提前一年下地獄!”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在我本人看來才是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大最離譜的錯誤,

在事先沒有做好情報工作且部隊準備不足(尤其是裝甲部隊在進攻前甚至沒有完全進入進攻陣地!)的情況下,德軍分兵進攻奧廖爾——庫爾斯克突出部

是極其荒謬的錯誤。不僅如此,

德軍對于進攻陣地出發點的選擇上也是匪夷所思

,例如莫德爾元帥智慧的北面進攻部隊(隸屬克魯格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出發陣地位于第4軍團防區之内)所進攻的路線上通往突出部的道路隻有一條而且密林廣布,地域狹窄,

這樣的地形明顯對于防守的蘇軍更有利,蘇軍可以輕易利用火炮,飛機等進行高強度高密度的持續轟炸以封鎖德軍所有進軍的路線。

而事實确實如此,以至于大家看到的結果就是莫德爾的部隊難以将手頭所有的部隊排開進攻,大軍被困在狹窄的地段忍受着蘇軍無止境的炮火轟擊,進退兩難,身陷囹圄。

作為擋在莫德爾面前的蘇軍部隊指揮官,朱可夫自然可以布置有限部隊封鎖一切可能被德軍利用并加以突破的缺口,況且朱可夫擅長于在進攻與防守之間輪轉的卓越将領,在适當情況下,蘇軍極具威脅的反擊也是莫德爾難以應付的大難題。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莫德爾,德軍進階指揮官中不可多得的防守大師,陣地防守和機動性防禦作戰才是莫德爾最為擅長的打法,而這兩種防禦戰想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必須是

德軍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可以用以有限撤退的出發陣地

一旦地形條件不合适制約了莫德爾的發揮,那麼整個“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略劣勢幾乎一目了然。

雖然不得不承認莫德爾提倡的機動性防禦在多次戰例上被證明十分成功(勒熱夫戰役就是經典戰例)而且能夠以少量兵力牽制敵軍大量兵力,進而從敵軍進攻的整端防線尋找可以用于突破點進而集中主力部隊猛攻一個地區,迫使蘇軍由攻轉守,由陣地進攻不得不轉入蘇聯人最不願意看到的被動防禦(而且擅長進攻的蘇軍在防守方面往往比德軍還差)獲得一個點的突破以至帶動多個點、多個地段直至整條防線的大範圍的突破獲得勝利。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莫德爾

此外,在此次戰役開始之前德軍内部就計劃還産生了分歧,

以曼施坦因為首的一衆人馬主張立刻進攻

,以達到進攻的突然性讓蘇軍措手不及;一派人則

以克魯格、古德裡安等人為首要求希特勒放棄或者推遲此次把握不大的戰役。

但由于此前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無可挑剔的完美表演,

希特勒最終力排衆議,選擇支援曼施坦因

,而這一個決定被證明是錯誤的。

除了以上這些,就關于進攻的問題上德軍内部也産生了巨大的分歧,曼施坦因要求德軍立刻進攻,越快越好。而莫德爾則認為,在廣闊的正面貿然進攻蘇軍陣地是非常危險的舉動,他提出的方案令所有人震驚,即

以第9集團軍現有的戰線組織防禦,輔之以第4集團軍,在這兩個長于防禦作戰的部隊陣線上等待蘇軍率先發動進攻,在漫長但有效的條件下慢慢消耗蘇軍的有生實力為曼施坦因的進攻部隊提供更大的勝算,減少來自蘇軍的阻力。

可是這個方案與希特勒“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的戰術理念背道而馳,最終被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等人毫不留情拒絕。此後的結局就是莫德爾被困在狹小的地域隻能依靠個别師級部隊取得有限但徒勞無益的戰果,南面曼施坦因的部隊雖然勢如破竹,但已經是強弩之末,何況曼施坦因所面對的敵人不僅僅隻有瓦杜丁。

在蘇軍陣地後方,科涅夫數十萬如狼似虎的草原方面軍早已整裝待命

,縱使曼施坦因有驚天動地之力也難以使得北面莫德爾部前進一步,最後在進攻到一定階段下,德軍面對的敵軍數量不減反增,最終在突出部外圍,曼施坦因部隊拼盡全力也無法向前挪動一步且意大利國内政局風雲突變,親納粹的墨索裡尼一夜之間成為孤家寡人,希特勒不得不從“堡壘”計劃中標明的部隊中抽調10個師交給正在意大利北部邊境的隆美爾B集團軍群以應付可能突發的流血事件。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時期,整個1943年德軍犯下的最離譜的錯誤

就這樣,在内憂外患、前後不穩的情況下,希特勒和他的帝國度過了動蕩不安的1943年。

總體來說,整個1943年德軍除了一連串的失敗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值得回味的地方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1943面西線德軍沒有遭到任何像樣的打擊,緊接着,世界進入了1944年,希特勒和他的“千年帝國”離滅亡又近了一步。1943年所失去的,已經永遠無法挽回,曆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歐戰風雲即将進入高潮……

文|南書房|二戰風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