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說到日本,很多中國人對于日本的美食十分向往,但在中日兩國兩千年的文化交流曆程中,日本的飲食和飲食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日本人在食物選材、料理方式和調味方式上,都能多多少少看到中國古人的飲食習慣。但今天我們看中餐和日本料理差別還是非常大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飲食文化在兩個國家不同的發展方向呢?

稻谷,中國飲食文化傳入的開端

我們基本上都聽說過這樣的傳說,秦始皇為了追尋長生不老藥四處尋求方士,徐福在他身邊忽悠數年。眼看秦始皇年紀越來越大,身體每況愈下,徐福若不想辦法脫身必定難逃一死,于是他請求秦始皇賜他三千童男童女,去海外蓬萊仙島為他尋求長生不死藥。秦始皇欣然應允,還答應了徐福諸多要求,豈料徐福竟然帶着這些童男童女們定居在日本不回來了。而日本當時正處于新舊革新的彌生時代,傳說之中,徐福帶來的谷物種子和耕種方式,讓彌生時代的日本得到了飛躍的發展。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稻谷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伊始和标志,對于中國大部分的南方地區都是以大米作為主糧。而對于小麥的種植,曆史學家、民俗學家馬興國、宮田登則認為,小麥的種子是由中國人傳入的,大緻年代應該是在中國的秦漢時期,因為常年的戰亂讓百姓不堪忍受,是以才逃亡到日本,促進了日本農耕文化的發展。他們還認為,日本的荞麥面是由中國傳入北韓半島之後,又由北韓半島傳到日本的。由此可見,作為日本人主食的米飯和面條,都是從中國傳入的。中國農耕文化也是東亞中華文化圈的标志之一,深深影響了周邊國家的飲食習慣。

筷子,開啟日本全面學習時代

中日交流出現第一個高峰是在中國的隋唐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中國的影響,模仿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在《隋書倭國傳》之中記載了當年日本人吃飯的時候還是在用手抓拿。雖然今天的考古學家在彌生時代的遺迹之中能夠找到一些類似于筷子的''折箸'',但這種器物在當時是用于祭祀的,而并非用于吃飯。筷子如何傳入日本依然有着兩種說法,部分日本學者認為,筷子是随着佛教的傳入一同經由北韓搬到傳入日本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筷子的傳入還是由于當時聖德太子積極謀求和隋朝的友好關系,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之後帶回國内的。

日本曆史學家渡邊實認為,當時的遣隋使們在中國竭力學習宮廷之中的飲食文化,并且牢記下來,歸國之後依葫蘆畫瓢制定了日本宮廷的宴席文化。皇家設宴邀請文武百官之後,這些飲食文化便很快流傳入民間,用筷子吃飯就成了一種高端潮流的飲食方式。

在這段時期之内,筷子的傳入和使用隻是小小的一部分,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在中國逗留的時間長了之後,還将中國的節日和節日傳統帶入了日本。比如七夕節、端午節、重陽節,以及節日裡吃的粽子或者菊花酒,也漸漸出現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對日本曆史文化産生深遠影響的鑒真大師,鑒真大師從中國學習歸國之後,在日本建立寺廟弘揚佛法。同時他将在中國學習到的素食文化也帶入了日本。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豆腐''了。

因為當時佛教的興盛,日本皇室多次提倡素食,在奈良時期甚至多次下令禁止群眾吃肉,是以至今,我們發現日本人的飲食偏于清淡和精緻,也是深受這段時期飲食文化轉變的影響。

茶,日本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繼承和思考

在唐朝,中國的茶道文化開始慢慢傳入日本,剛開始流行于日本的上流社會。這就要說到日本另一位出名的僧人榮西禅師。榮西活躍的時期正好是中國的宋朝,雖然當時日本已經不會官方派遣使臣來中國學習,但是随着商業的發展,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越來越頻繁。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榮西将中國飲茶的禮儀帶到了日本,也将一門将來在日本本土發揚光大的技藝一同帶回,這就是抹茶。沒錯,抹茶最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宋朝,當時的文人雅士們崇尚的抹茶點茶法,深深影響了當時來中國交流的僧人和商人。

抹茶并非是指一種口味,而是指将茶葉研磨成粉末的一個過程。當時的人們會将茶餅先研磨成粉末,用篩子細細羅茶,最後以沸水高沖擊打出白色的泡沫。因為宋朝時期,茶葉加工還出于起步階段,是以還滅有後來的紅茶、白茶、黑茶、烏龍茶之類,隻有綠茶,是以抹茶一般隻用綠茶研磨。

随着中日僧人之間的往來,抹茶傳到日本之後深受日本上流社會的喜愛,并且發展成了以抹茶為基礎的日本茶道,并且發揚光大,甚至可以說将抹茶的極緻發揚了出來。而在中國,因為後來朱元璋認為茶餅和茶團的造價太高,是以倡議民間廢團茶而興散茶,一直影響到我們現在的飲茶習慣。後來中國的茶類越來越豐富,除了綠茶之外,還出現了其他五類知名的茶葉,特别是烏龍茶的興起,一下子蓋住了其他茶葉的勢頭。是以,抹茶在中國漸漸失去了發展的根基,反而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在日本,抹茶茶道一直是上流社會''壓軸節目'',雖然在制作工藝上一直堅持着原始的做法,但是形式上已經加上了太多的繁文缛節。對于日本普通群眾來說,也很難得能體驗一次傳統的抹茶茶道。

挂面和味噌湯,影響了戰争的勝負

挂面和味噌同是中國傳入到日本的食物,挂面對于很多人來說比較熟悉,但說到味噌很多人就會疑惑了,畢竟對于現代人來說,味噌是日料之中特有的詞語。

味噌最早出現在宋朝,不過中國人一般不稱味噌,而是稱''面豉醬''。味噌是由大豆、大米和小麥一同發酵而成,不僅僅香味濃郁,而且為人體提供鹽分、醇類和各省氨基酸。味噌還有開胃的功能,可以減輕人體的不适感,增強人的體抗力。

上文之中提到,因為佛教的傳入,日本天皇下诏不允許貴族吃紅肉,日本武士也隻得吃魚蝦來補充體内的蛋白質。這種習慣逐漸影響了庶民,并且延續了幾百年,一直到明治維新的時候,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才慢慢解除。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平安時代末期,1180年至1185年的6年間,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家族集團發生了激烈的戰争。當時無論是源氏還是平氏的士兵吃的都是飯團壽司,戰場上的士兵沒有紅肉補充蛋白質,很容易疲勞。而此時源氏的士兵比平氏的士兵的夥食稍微好一些,他們有挂面和味噌。

面食本來就比較抗餓,味噌可以開胃也能為身體提供鹽分,士兵們吃的比較好,對于疾病的抵抗力也就強大,作戰之時也有了更好的耐力。正是因為這細節上的差別,源氏士兵一鼓作氣将平氏擊敗,天皇被迫封源賴朝為征夷大将軍。源賴朝開創了日本曆史上的第一個幕府——鐮倉幕府,從此開始了長達700年的專制統治,天皇權力從此被架空,一直到明治天皇時期的盜墓運動才徹底結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戰争來說,飲食的重要性一直被軍事家們反複強調。日本人之是以對挂面和味噌湯情有獨鐘,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來自于這段曆史。

總結: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的作者),是一位鐘情于中華美食的吃貨。他在1921年專程來到中國,遊曆了上海、南京、長沙、北京等美食聚集地,最後得出的結論——就算是上海一家小小的飯館,也比東京的中國餐廳的味道好上許多,而且物廉價美。

當年芥川龍之介遊曆中國時,帶着對中國滿滿浪漫的期許,卻狠狠失望了一回。作為一名敏感的記者,當他在上海看到一個留着辮子的男人對着荷花池随地大小便時,狠厲地寫下:

陳樹藩叛變,白話詩正在走下坡路,這類事,根本不在這個留辮子男人的話下。

中華飲食文化傳入日本和對日本的影響

芥川龍之介對當時中國的''傲慢和偏見''展現在《中國遊記》的字裡行間,在他看來,西湖就是水田,重修的寒山寺俗不可耐、秦淮河就是臭水溝,曾經誕生了王陽明、李白和杜甫的讓他為之神往的國家,如今隻剩下了絕望的人們。

而唯有對美食,他是深深折服的,這來源于他内心深處對中華美食的歸屬感。

中日兩國兩千年的文化交流,從依附和被依附,到後來的侵略被侵略,再到今天的和平共處……大約隻有美食,在默默叙說着兩國使者為了群眾更好的生活而做出的冒險和努力。

參考資料:

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中華書局

馬興國,宮田登——《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寅生——《論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互相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