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點選首頁懸浮窗就可以直接領養招财鼠哦!

“諸葛多智而近妖”

這是對于《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的塑造,魯迅先生給出的評價。

衆所周知,《三國演義》雖然取材于曆史,但是其本質上還是一本小說,是虛構的,是以小說中的人物,不能等同于曆史中的人物,諸葛亮即是如此。

清代大學者章學誠在《丙辰劄記》一書中這樣評價道:“惟《三國演義》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緻觀者往往為所惑亂。”

在“七實三虛”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占有很大的篇幅,也有諸多經典故事與之相關。比如我們熟悉的“隆中對”、“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

那麼,在真實的曆史上,諸葛亮究竟做出了什麼貢獻呢。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一、“隆中對”的分量

首先必須承認,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提出了劉備集團的戰略構想: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東聯孫吳,北距曹操。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清楚,劉備集團以後的成功,離不開這條指導性意見的規劃。後來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之後的做法,也論證了它的價值。

但是!這裡重點來了,“隆中對”的構想,在當時并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眼光獨到的專利,而是一條較為普遍的認識。

早在劉邦與項羽“楚漢争霸”的時代,蕭何留給劉邦提過類似的建議,《漢書·蕭何傳》雲:“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緻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東漢時期,有個叫公孫述的人,在成都建号立國,當時他身邊有個叫謀士叫李熊,曾經給公孫述提出過這樣一條建議,《後漢書·公孫述傳》記載:“李熊曰:蜀地北距漢中,東守巴郡……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州。”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而和諸葛亮同時代的人裡邊,提出類似建議的更多。

早在“三顧茅廬”之前,魯肅就給孫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三國志·魯肅傳》:“為将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帝号以圖天下。”

後來東吳名将甘甯也給孫權提過類似的建議,《三國志·甘甯傳》:“南荊之地……至尊當早規之……大勢彌廣,可漸規巴蜀。”

在劉備在入蜀之前,龐統也給過類似的建議,《三國志·龐統傳》:“今益州國富民強,可權借以定大事。”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可以肯定的是,“隆中對”是明智的。在這些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隆中對”作為當時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北邊的曹操太過強大,東吳經過三代人的經營,正是蓬勃發展,也是不可對抗的。唯有立足荊州,攻取益州,再圖天下。

關于“隆中對”的弊病,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始誤于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其中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這指出了“隆中對”最大的弊病,就是導緻兵力分散,使得劉備集團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進而導緻了他們的失敗。

是以在《三國演義》裡被推崇備至的“隆中對”,其分量到底有多重,就很值得考量了。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二、軍事上的貢獻

關于諸葛亮軍事上的貢獻,恐怕是被《三國演義》小說誤導最多的地方。

在小說中,諸葛亮是半仙一樣的存在,好像震古爍今的軍事天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每在戰鬥之前便能夠預料到戰事的發展,難怪魯迅先生說他的塑造已經“近妖”。

可以負責任的說,“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設壇借風”、“智取三郡”、“三氣周瑜”這些都是虛構出來的,都是不存在的。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而曆史上諸葛亮真實的軍事才能如何呢?

在《三國志》裡,陳壽是這樣評價的:“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這裡陳壽明确的說,軍事不是諸葛亮的特長。

在決定三分天下的最大的一場戰役——赤壁之戰中,《三國演義》裡把最關鍵的決定因素——風向——給了諸葛亮,但是這隻是小說裡的橋段,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我們都知道這事的不可能。翻閱《三國志》,我們可以知道,整場赤壁之戰,完全是周瑜打下來的。

而諸葛亮如果要說赤壁之戰中的功績的話,那麼隻有一點,就是促成了“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之前,孫權畏懼曹操的實力,狐疑不決,這個時候,諸葛亮出使東吳,當然并沒有“舌戰群儒”的名場面,而是直接面見了孫權,勸說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曹。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此後諸葛亮的軍事貢獻,主要在“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上。

“七擒孟獲”這個故事不是正史中記載的,而是出自一本叫《晉陽春秋》的野史,而《晉陽春秋》衆所周知是記載當時的傳說的野史著作。

曆史上卻有諸葛亮南征的記載,但是對于他的對手孟獲,卻是一個文人而不是武将,後來孟獲歸降蜀國,做的是禦史中丞。而且南征隻用了半年時間就結束了,基本沒有什麼大的戰役值得記載。

“六出祁山”,本來就是不成立了,因為諸葛亮六次北伐,隻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出了祁山。

而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問題,恐怕是缺乏戰略思想。比如第二次北伐中出陳倉,前後隻有一個月,史載因糧盡退兵。陳倉本來就是險要之地,易守難攻,隻準備一月之糧草,可見其草率。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三、政治上的貢獻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事實,那就是劉備終其一生,從沒有讓諸葛亮真正以統帥的身份主持過任何一場戰役。

那麼諸葛亮的貢獻在哪裡呢?答案是治理内政。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将略……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

初入益州之時,益州不大安定,于是諸葛亮嚴刑峻法來治理。當時法正不了解,進谏劉備說高祖當年入關的時候約法三章,以簡約的法律條框得到了百姓的擁護,諸葛亮反駁說: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是以緻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諸葛亮在法律的嚴格與否問題上,沒有墨守陳規,而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和完善了法律政策,使得劉備得以完成了初入益州的過渡。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律法之外,還有經濟上的貢獻。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産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衆”。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經諸葛亮“踵迹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總之,在内政的處理上,諸葛亮處理得相當出色。就像陳壽所總結的:“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曆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總結:曆史的煙塵散去,英雄們都變成了傳話和故事,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于是一代一代的流傳使得扭曲和遺忘不斷發生。諸葛亮的故事大概是一個扭曲的典型,筆者不是為了評判或者否認,隻是為了看清曆史真相,盡量做一個客觀的人。

文:即飛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

【2】司馬光《資治通鑒》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