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作者:航天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案件簡述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包麗的遭遇值得同情,我們也應該思考,包麗的遭遇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瓦斯燈人/瓦斯燈效應(Gas lamp effect)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包麗的遭遇值得同情,我們也應該思考,包麗的遭遇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心理學領域,瓦斯燈效應,又被稱之為瓦斯燈探戈、瓦斯燈操縱,指的是施暴人對受害者做出的情感虐待和操控,之後使得受害者逐漸失去自尊,變得自我懷疑,無法逃脫施暴人的“魔掌”。

1938年的話劇《瓦斯燈》是這一心理學概念的最早出處。之後在20世紀初期,根據話劇劇本的改編版電影《瓦斯燈下》播出之後,這一概念開始被人廣泛關注。

2007年時,紐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斯特恩(Robin Stern)結合20年的研究基礎以及臨床經驗出版了《瓦斯燈效應:遠離情感暴力和操縱狂》。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包麗的遭遇值得同情,我們也應該思考,包麗的遭遇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心理學領域,瓦斯燈效應,又被稱之為瓦斯燈探戈、瓦斯燈操縱,指的是施暴人對受害者做出的情感虐待和操控,之後使得受害者逐漸失去自尊,變得自我懷疑,無法逃脫施暴人的“魔掌”。

1938年的話劇《瓦斯燈》是這一心理學概念的最早出處。之後在20世紀初期,根據話劇劇本的改編版電影《瓦斯燈下》播出之後,這一概念開始被人廣泛關注。

2007年時,紐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斯特恩(Robin Stern)結合20年的研究基礎以及臨床經驗出版了《瓦斯燈效應:遠離情感暴力和操縱狂》。

在這一作品出版之後,“瓦斯燈效應”被廣泛地運用于心理學(尤其是臨床心理學)領域之中。最近幾年,也出現在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當中,可謂是影響力廣泛。

在包麗案件之中,這種現象顯然是存在的。

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在其與男友戀愛期間,男友牟林翰曾經對包麗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語,強迫包麗稱自己為“主人”,甚至還要求包麗在自己身上紋上“牟林翰的狗”字樣,在文身的過程之中還全程進行錄制。

與此案同時在網上爆火的一個詞彙,就是“PUA”了。

這一詞彙原本的意思是“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藝術家”,之後被引申為那些從精神上控制他人的行為。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包麗的遭遇值得同情,我們也應該思考,包麗的遭遇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心理學領域,瓦斯燈效應,又被稱之為瓦斯燈探戈、瓦斯燈操縱,指的是施暴人對受害者做出的情感虐待和操控,之後使得受害者逐漸失去自尊,變得自我懷疑,無法逃脫施暴人的“魔掌”。

1938年的話劇《瓦斯燈》是這一心理學概念的最早出處。之後在20世紀初期,根據話劇劇本的改編版電影《瓦斯燈下》播出之後,這一概念開始被人廣泛關注。

2007年時,紐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斯特恩(Robin Stern)結合20年的研究基礎以及臨床經驗出版了《瓦斯燈效應:遠離情感暴力和操縱狂》。

在這一作品出版之後,“瓦斯燈效應”被廣泛地運用于心理學(尤其是臨床心理學)領域之中。最近幾年,也出現在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當中,可謂是影響力廣泛。

在包麗案件之中,這種現象顯然是存在的。

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在其與男友戀愛期間,男友牟林翰曾經對包麗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語,強迫包麗稱自己為“主人”,甚至還要求包麗在自己身上紋上“牟林翰的狗”字樣,在文身的過程之中還全程進行錄制。

與此案同時在網上爆火的一個詞彙,就是“PUA”了。

這一詞彙原本的意思是“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藝術家”,之後被引申為那些從精神上控制他人的行為。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越會接觸到一些控制欲比較強的人,他們常常會将自己的價值觀和看法灌輸給他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導緻對于他人的控制。

包麗就是受到了這種控制,對牟林翰形成了精神上的依賴,難以和對方分手,隻能對其要求言聽計從,最終釀成慘劇。

人們可能會疑惑:一個家庭教育良好、成績優異的北京大學學生,怎麼能被這種“把戲”影響呢?

“乖乖女”的悲哀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包麗的遭遇值得同情,我們也應該思考,包麗的遭遇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心理學領域,瓦斯燈效應,又被稱之為瓦斯燈探戈、瓦斯燈操縱,指的是施暴人對受害者做出的情感虐待和操控,之後使得受害者逐漸失去自尊,變得自我懷疑,無法逃脫施暴人的“魔掌”。

1938年的話劇《瓦斯燈》是這一心理學概念的最早出處。之後在20世紀初期,根據話劇劇本的改編版電影《瓦斯燈下》播出之後,這一概念開始被人廣泛關注。

2007年時,紐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斯特恩(Robin Stern)結合20年的研究基礎以及臨床經驗出版了《瓦斯燈效應:遠離情感暴力和操縱狂》。

在這一作品出版之後,“瓦斯燈效應”被廣泛地運用于心理學(尤其是臨床心理學)領域之中。最近幾年,也出現在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當中,可謂是影響力廣泛。

在包麗案件之中,這種現象顯然是存在的。

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在其與男友戀愛期間,男友牟林翰曾經對包麗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語,強迫包麗稱自己為“主人”,甚至還要求包麗在自己身上紋上“牟林翰的狗”字樣,在文身的過程之中還全程進行錄制。

與此案同時在網上爆火的一個詞彙,就是“PUA”了。

這一詞彙原本的意思是“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藝術家”,之後被引申為那些從精神上控制他人的行為。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越會接觸到一些控制欲比較強的人,他們常常會将自己的價值觀和看法灌輸給他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導緻對于他人的控制。

包麗就是受到了這種控制,對牟林翰形成了精神上的依賴,難以和對方分手,隻能對其要求言聽計從,最終釀成慘劇。

人們可能會疑惑:一個家庭教育良好、成績優異的北京大學學生,怎麼能被這種“把戲”影響呢?

其實在中國,像包麗這樣的女生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人們最喜歡的一種子女類型了——性格溫和、成績優異又比較聽話,這也折射出中國式教育的一大特點:孩子應當“聽話”。

作為家長,同時也要思考一個問題:當你在不斷地向你的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時,其是否會變得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畢竟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是難以相同這些事情的。

尤其是對于女生而言,她們的生長環境之中,被家長要求“不能做”、“不可以”的事情實在太多,而本身比較溫順的性格往往也會導緻一些女生會變得比較“逆來順受”,即便是在與同齡人相處時,也會比較“耳根子軟”,對于他人的要求“來者不拒”。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包麗的遭遇值得同情,我們也應該思考,包麗的遭遇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心理學領域,瓦斯燈效應,又被稱之為瓦斯燈探戈、瓦斯燈操縱,指的是施暴人對受害者做出的情感虐待和操控,之後使得受害者逐漸失去自尊,變得自我懷疑,無法逃脫施暴人的“魔掌”。

1938年的話劇《瓦斯燈》是這一心理學概念的最早出處。之後在20世紀初期,根據話劇劇本的改編版電影《瓦斯燈下》播出之後,這一概念開始被人廣泛關注。

2007年時,紐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斯特恩(Robin Stern)結合20年的研究基礎以及臨床經驗出版了《瓦斯燈效應:遠離情感暴力和操縱狂》。

在這一作品出版之後,“瓦斯燈效應”被廣泛地運用于心理學(尤其是臨床心理學)領域之中。最近幾年,也出現在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當中,可謂是影響力廣泛。

在包麗案件之中,這種現象顯然是存在的。

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在其與男友戀愛期間,男友牟林翰曾經對包麗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語,強迫包麗稱自己為“主人”,甚至還要求包麗在自己身上紋上“牟林翰的狗”字樣,在文身的過程之中還全程進行錄制。

與此案同時在網上爆火的一個詞彙,就是“PUA”了。

這一詞彙原本的意思是“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藝術家”,之後被引申為那些從精神上控制他人的行為。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越會接觸到一些控制欲比較強的人,他們常常會将自己的價值觀和看法灌輸給他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導緻對于他人的控制。

包麗就是受到了這種控制,對牟林翰形成了精神上的依賴,難以和對方分手,隻能對其要求言聽計從,最終釀成慘劇。

人們可能會疑惑:一個家庭教育良好、成績優異的北京大學學生,怎麼能被這種“把戲”影響呢?

其實在中國,像包麗這樣的女生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人們最喜歡的一種子女類型了——性格溫和、成績優異又比較聽話,這也折射出中國式教育的一大特點:孩子應當“聽話”。

作為家長,同時也要思考一個問題:當你在不斷地向你的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時,其是否會變得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畢竟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是難以相同這些事情的。

尤其是對于女生而言,她們的生長環境之中,被家長要求“不能做”、“不可以”的事情實在太多,而本身比較溫順的性格往往也會導緻一些女生會變得比較“逆來順受”,即便是在與同齡人相處時,也會比較“耳根子軟”,對于他人的要求“來者不拒”。

教育和考試隻能提升人的學習能力,對于判斷是非的能力,其實難以提升。

對于包麗這樣的女生而言,經曆了艱辛的學習生活考入了大學,之後的環境是父母難以企及的,有時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她們難以憑借自己的意志去解決,更多時候隻能借助他人的看法;而大學又是一個“小社會”,其中的人性格各異、與人交往的情況也是不盡相同。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不要苛求她必須聽話,而是讓她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意識到自己為人的主體性。

是以總的來看,那些聽家長話、性格溫順、成績優異又比較内向的“乖乖女”,在獨自面對社會交往的時候,反倒是會面臨更大風險的。

瓦斯燈效應:為什麼智商高、家教好的女生更容易被渣男盯上?

個體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對異性産生興趣,這幾乎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一個是此時的個體在生理上對于異性産生了好奇與需求,一個是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上渴望異性的存在。

對于我們而言,往往人們在成年後就會進入這種狀态,此時的個體往往還是一名學生。

由于聯考的存在,大陸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所經受的外界壓力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大學校園之中,盡管戀愛是被默許的,不過由于此時的學生閱曆不深、年紀尚輕,很多人也會遭受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有的人也許會好奇: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難道還搞不清楚這種事嗎?

其實二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并且從一些事件當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越是聰明、有家教、學曆高的女性,越容易遇到“渣男”。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女生包麗(化名)在北京市某飯店内服藥自殺,雖然之後被人發現并且送到醫院,但是在送醫救治期間包麗被宣布“腦死亡”。

之後警方在調查案件時,在搜查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時發現,在其自殺前,男友牟林翰曾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産以及保留病曆單、做絕育手術等一系列令人難以了解的要求。

根據這一證據,包麗母親認為,牟林翰的折磨是導緻女兒包麗自殺的主要原因。不過其男友牟林翰對此予以否認。

案件發生之後不久,2019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取消牟林翰推薦免試攻讀研究所學生資格。根據包麗的律師釋出的消息,其已于2020年的4月11日中午去世。

4月12日,包麗的母親向某個媒體證明了這一消息。關于這一令人震驚的案件,網絡上的網友們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讨論。

出人意料地,兩名北京大學的學生,既是學生會幹部,同時又有比較優異的學習成績,還有一人保研,居然在他們的戀愛之中會存在如此之多的陰暗面。

包麗的遭遇值得同情,我們也應該思考,包麗的遭遇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在心理學領域,瓦斯燈效應,又被稱之為瓦斯燈探戈、瓦斯燈操縱,指的是施暴人對受害者做出的情感虐待和操控,之後使得受害者逐漸失去自尊,變得自我懷疑,無法逃脫施暴人的“魔掌”。

1938年的話劇《瓦斯燈》是這一心理學概念的最早出處。之後在20世紀初期,根據話劇劇本的改編版電影《瓦斯燈下》播出之後,這一概念開始被人廣泛關注。

2007年時,紐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美國心理學家羅賓·斯特恩(Robin Stern)結合20年的研究基礎以及臨床經驗出版了《瓦斯燈效應:遠離情感暴力和操縱狂》。

在這一作品出版之後,“瓦斯燈效應”被廣泛地運用于心理學(尤其是臨床心理學)領域之中。最近幾年,也出現在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當中,可謂是影響力廣泛。

在包麗案件之中,這種現象顯然是存在的。

包麗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在其與男友戀愛期間,男友牟林翰曾經對包麗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語,強迫包麗稱自己為“主人”,甚至還要求包麗在自己身上紋上“牟林翰的狗”字樣,在文身的過程之中還全程進行錄制。

與此案同時在網上爆火的一個詞彙,就是“PUA”了。

這一詞彙原本的意思是“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藝術家”,之後被引申為那些從精神上控制他人的行為。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越會接觸到一些控制欲比較強的人,他們常常會将自己的價值觀和看法灌輸給他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導緻對于他人的控制。

包麗就是受到了這種控制,對牟林翰形成了精神上的依賴,難以和對方分手,隻能對其要求言聽計從,最終釀成慘劇。

人們可能會疑惑:一個家庭教育良好、成績優異的北京大學學生,怎麼能被這種“把戲”影響呢?

其實在中國,像包麗這樣的女生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人們最喜歡的一種子女類型了——性格溫和、成績優異又比較聽話,這也折射出中國式教育的一大特點:孩子應當“聽話”。

作為家長,同時也要思考一個問題:當你在不斷地向你的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時,其是否會變得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畢竟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是難以相同這些事情的。

尤其是對于女生而言,她們的生長環境之中,被家長要求“不能做”、“不可以”的事情實在太多,而本身比較溫順的性格往往也會導緻一些女生會變得比較“逆來順受”,即便是在與同齡人相處時,也會比較“耳根子軟”,對于他人的要求“來者不拒”。

教育和考試隻能提升人的學習能力,對于判斷是非的能力,其實難以提升。

對于包麗這樣的女生而言,經曆了艱辛的學習生活考入了大學,之後的環境是父母難以企及的,有時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她們難以憑借自己的意志去解決,更多時候隻能借助他人的看法;而大學又是一個“小社會”,其中的人性格各異、與人交往的情況也是不盡相同。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不要苛求她必須聽話,而是讓她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意識到自己為人的主體性。

是以總的來看,那些聽家長話、性格溫順、成績優異又比較内向的“乖乖女”,在獨自面對社會交往的時候,反倒是會面臨更大風險的。

當你發現自己是一個這樣的人,或者是當你作為家長,發現子女有這樣的傾向時,一定要在這些弱點上加以克服,才有可能避免一些有可能發生的悲劇。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