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央軍委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有何深意?

作者:笑讀古今書
1945午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為獨占抗戰勝利果實和準備發動内戰,調集軍隊沿津浦(天津一浦口)、平漢(今北京一漢口)等鐵路線北進,搶占大城市和控制交通要道。
在津浦線方向,9月下旬,駐徐州等地的國民黨軍第十二軍、第五十一軍、第七十七軍、第九十二軍、第九十六軍,紛紛沿津浦路北犯山東,後續部隊蜂擁跟進。
中央軍委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有何深意?
10月後,國民黨軍隊相繼占領臨城、韓莊、台兒莊、滕縣(今滕州市)、兖州、泰安、濟南。其中,由僞軍改編的第五路軍吳化文部侵占泰安、大汶口、兖州、滕縣
一線。
山東日僞軍所據守的城市及交通幹線,大都處在共産黨上司的人民武裝包圍和控制之下。這是山東解放區軍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戰,以重大犧牲換來的勝利形勢。國民黨軍北犯山東解放區,企圖搶奪勝利果實,這是解放區軍民所不能容忍的,人民軍隊理所當然地要進行自衛反擊。保衛津浦鐵路成為山東解放區軍民的緊迫任務。
中共中央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在國民黨軍進攻的鐵路沿線開展交通破襲戰,并集中主力打幾個大戰役,以阻止國民黨軍北犯。這既可以掩護人民軍隊進軍東北,又有利于争取和平解決國事問題。
中央軍委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有何深意?

陳毅

10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陳毅、羅榮桓、黎玉:目前山東與華中的中心任務(除出兵東北外)就是截斷津浦路,阻止國民黨軍北上,并力求消滅北上國民黨軍之一部或大部。要将魯中、魯南、濱海、湖西、泰西主力部隊和新四軍北移山東的部隊,迅速組成一支強大兵團,堅決在徐州、濟南之間阻擊國民黨之北上部隊。
為實施中央軍委這一作戰方針,中共山東分局随後決定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1946年1月7日改稱為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
中央軍委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有何深意?

陳毅

羅榮桓

10月15日,津浦前線指揮部成立。陳毅任總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山東部隊第三師、第四師、第八師及新四軍第一縱隊、第二師(欠第六旅)、第四師第九旅等部約十萬兵力。
中央軍委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有何深意?

陳毅

羅榮桓

黎玉

16日,野戰軍在北起泰安、南至韓莊段發起津浦路戰役。
魯中軍區第三師,協同兄弟部隊沿津浦鐵路展開攻勢。他們圍攻大汶口僞據點,攻克北集坡車站、鄒縣縣城,并在鄒縣南部阻擊國民黨軍北犯,一度切斷津浦鐵路,遲滞了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進犯。
第三師第九團,在甯陽縣大隊、第六區隊的配合下,猛攻盤踞在葛石店的僞“道二團”,以爆破手段摧毀敵碉堡,迫使負隅頑抗的僞軍投降,計斃敵近百人,俘敵400餘人。同時,擊潰僞軍王紹武部駐甯陽的增援部隊。
中央軍委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有何深意?
10月19日,解放軍占領津浦路上的鄒縣,随後向南北展開。在南段,12月14日攻占滕縣,圍困臨城、棗莊;北段先後攻占甯陽、曲阜,包圍兖州、泰安。
至1946年1月停戰之日止,華東三大鐵路幹線中,津浦路濟南南方萬德至徐州北韓莊段、隴海路徐州東新安鎮至海州段、膠濟路濟南東張店至昌樂段,均在解放軍控制下,中共山東和華中兩大根據地已經連成一體,成為對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上海地區最直接而嚴重的威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