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戰罷,第9兵團總結說犯了倆錯誤,其實他們還犯了一個錯誤

1950年11月27日晚上,第9兵團在東線發動全線反擊,經過一夜激戰,在柳潭裡的美軍被我志願軍包圍,在我志願連續打擊下,陸戰1師下令美軍撒退。12月1日8時,柳潭裡的美軍開始撒退。在志願軍頑強阻擊下,22公裡路程,美軍用時77個小時,傷亡1500餘人。

大家都知道,在我軍戰史上,凡被圍之敵,被殲者多,逃脫者少,那麼柳潭裡的美軍為何能逃出志願軍的包圍圈呢?

長津湖戰罷,第9兵團總結說犯了倆錯誤,其實他們還犯了一個錯誤

進攻中的志願軍戰士

戰後,在第9兵團遞交的總結報告上說,自己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情報失誤,二是戰法老舊,其實他們還犯了一個錯誤。

平均用兵,攻擊乏力

當時,第9兵團共有3個軍,由于種種原因,26軍沒有到達戰場,第9兵團投入的兵力隻有兩個軍,共8個師。戰前兵團部署為:二十軍89師267團在柳潭裡西北,二十七軍79師在柳潭裡北,二十軍59師在死鷹嶺一帶,二十軍60師占領富盛裡、小民泰裡一線,切斷了位于下碣隅裡的美陸戰一師南逃的退路;二十軍軍58師已進至上坪裡地區,三面包圍了下碣隅裡,二十七軍81師(欠242團)占領了赴戰湘西側,準備阻擊美7師西援部隊,第二十七軍的80師(配屬81師242團)包圍美7師第31團戰鬥群于新興裡一帶,89師265團和266團在社倉裡與美3師65團、韓3師26團對峙,防止其增援美陸戰1師。二十七軍94師是預備隊。

在東線反擊前,毛澤東曾經給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和副司令陶勇發電報,要求第9兵團集中5至6倍的兵力,先殲滅敵人一到兩個團,然後視情況擴大戰果,從實際情況看,第9兵團顯然沒有按要求執行。

從兵力部署來看,第九兵團沒有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投入的兵力超過兩個師,在重點區域柳潭裡雖說投入兩個師,可59師的主要任務是掐斷柳譚裡與下碣隅裡的聯系,而真正用于進攻的隻有79師另加267團,共四個團,這種部署顯然是有問題的,可以說是敵人能夠逃脫的根源所在。

長津湖戰罷,第9兵團總結說犯了倆錯誤,其實他們還犯了一個錯誤

志願軍戰士突入敵陣地

攻擊開始後59師進展順利,經過一夜戰鬥,59師完全控制了以死鷹嶺為中心的西興裡公路兩側的高地,截斷了柳潭裡與下碣隅裡的聯系。

79師的攻擊不是很順利,當晚的戰鬥從一開始就相當激烈,中美雙方都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反複争奪柳潭裡外圍的幾處高地,經過一夜激戰,79師奪取了1403高地和1240高地,控制了1384高地和1282高地部分地區,從北面對柳潭裡之敵形成壓力。但79師付出了巨大代價,五個營傷亡殆盡,失去戰鬥力。

通過戰鬥,九兵團查明了被圍的美軍不是兩個團而是四個團,近三萬人。而志願軍僅投入了兩個師,已經沒有能力殲滅被包圍的敵人,雙方形成對峙。

許多人可能不同意此觀點,請大家設想一下,如果第9兵團排兵布陣時,按照西線的做法,用一到兩個師卡住德洞山口,用一個師阻擊下碣隅裡可能支援的敵人,集中4個師消滅柳潭裡的敵人,結果将會是另一翻情景,如此看來,平均用兵的錯誤是很難說得脫的

面對這種情況,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兵,但是兵在何方?

唯一閑着是94師,但那是預備隊,是在生死關頭才能動用的,這仗才開打,還沒到危機時刻,不能動用,唯一的指望就是80師,但是80師那也出了問題。

情報出錯,贻誤戰機

戰前兵團得到的情報是,新興裡有敵一個營,是以兵團決定集中80師另加81師242團,共四個團,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希望80師迅速消滅這股敵人,然後馳援柳潭裡。可一打起來才發現,新興裡的敵人不是一個營,而是一個團,80師打了兩天兩夜都沒有啃下來,第9兵團急的不行,30日,派副司令陶勇率27軍全軍炮兵前來助陣,這是北韓戰争初期,唯一一次我軍炮火強于敵人的戰鬥。

長津湖戰罷,第9兵團總結說犯了倆錯誤,其實他們還犯了一個錯誤

志願軍炮兵

在炮兵的幫助下,80師在1月2日才把包圍之敵消滅,一戰下來,減員達三分之二,已經被打殘了,馳援的事隻能做罷。

在戰鬥中,情報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在柳潭裡情報說2個團,實際4個團,敵人兵力增加1倍,在新興裡,情報說1個營,實際一個團,敵人兵力增加3倍。我不知道當時第9兵團是如何獲得這些情報的,中國軍隊向來非常重視情報工作,很少出錯,尤其是關鍵情報,可第9兵團的情報出錯了,還是關鍵情報,不是一次,而是兩次,這讓人無法了解。

柳潭裡的敵人并非無能之輩,陸戰7團團長是霍默·利茲伯格上校,是經曆過二戰的老兵,以職業軍人的直覺,預感到了志願軍的大規模進攻即将開始,27日下午15時,他指令部隊停止進攻,轉入防禦,以10個步兵連環繞柳潭裡,建立起環形防線,在柳潭裡東南地區開設炮兵陣地,由炮兵第1營營長哈威·菲漢中校統一指揮,炮口全部指向利茲伯格認為威脅最大的西方和西南方。

79師的進攻不順序那是肯定的,傷亡巨大也是必然的,可一戰下來,五個營沒了,那可是1個團又兩個營,半個多師的人馬,就算是敵人有防備,敵人有飛機大炮,火力強大,我軍裝備落後,也不至于傷亡如此之大,這其中一定還有其他原因。

戰法落後,傷亡慘重

研讀史料,我發現第9兵團的戰鬥減員(因凍死、凍傷等非戰鬥減員不算在内)遠遠高于西線各軍,新興裡一戰,戰鬥減員4300餘人,加上非戰鬥減員,總計超過三分之二,80師被打殘。據戰後統計,整個東線戰鬥減員17000餘人,加上非戰鬥減員,總共超過5萬人,一戰下來,第9兵團元氣大傷,不得不轉入長時間休整,直到第五次戰役才重返戰場。

那麼第9兵團為什麼戰鬥減員如此巨大呢?

第9兵團是第三野戰軍的精銳,在解放戰争中敢打,敢拼,一聲令下,全員出擊,常常以密集隊形,發起集團式沖鋒,這種脫胎于二戰的老戰法,在現代兵器強大火力面前,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傷亡。陳毅老總受不了,多次強調不能這麼幹,要學習三三制戰術,但由于種種原因,第三野戰軍沒有學會三三制戰法,集團式沖鋒仍然盛行,在攻打金門島的戰鬥中,整整9000餘人,倒在了沖鋒的路上。

長津湖戰罷,第9兵團總結說犯了倆錯誤,其實他們還犯了一個錯誤

撤退的聯合國軍

在北韓戰場上這種情況也在不斷地上演,第9兵團許多部隊,常常以排級規模發起沖鋒,多數情況下成了敵人機槍下的冤魂,最悲慘的一次,整整一個營發起沖鋒,幾分鐘之内,戰士們全部倒在沖鋒的路上,他們都保持着沖鋒的姿勢和隊形,整整齊齊,一眼看過去,仿佛他們仍然在沖鋒。

戰後,陸戰1師的老兵回憶,沖鋒的志願軍戰士像麥浪一樣,一浪接一浪,看不到盡頭。

遠水解不了近渴

從11月27日開始,到12月1日柳譚裡的敵人開始撤退止,79師和59師苦戰數日,志願軍戰士雖英勇頑強,但從戰略上看,意義不大,殲敵已不可能,阻敵自然也失去意義,但第9兵團為何不收兵呢?

當敵人開始撤退時,新興裡戰鬥接近尾聲,80師已無支援的可能,第9兵團隻能讓26軍上,于是12月1日,下令26軍火速馳援,當時的26軍距長津湖戰場還有上百公裡,接到指令後,立即上路,一路上冒着敵人飛機的轟炸掃射,緊急奔赴戰場。

12月1日,陸戰1師突破20軍防線,開始南撤。9兵團指揮部下達死指令,20軍、27軍不惜一切代價,拖住敵人,延緩其行軍速度,為26軍争取時間。

3天,22公裡,平均1小時隻走300米,柳潭裡的美軍在志願軍的層層截殺下,傷亡慘重,饑寒交迫的志願軍戰士完全是憑着意志在戰鬥。

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12月4日,從柳潭裡撤退的美軍,到達下碣隅裡,兩處敵人彙成一股,而此時26軍還在奔赴戰場的路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