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首: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

石首: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

(攝影:春桃)

石首: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

餘大中

1972年冬,我從石首城關中學高中畢業,回到南口公社前進大隊,當了一名民辦教師。從此,開始受到石首曆史文化和古代名人精神的熏陶。

當時與南口公社毗鄰的藕池,整整600年前,也就是1372年2月21日,降生了一代偉人楊溥。這個湖南潭州(今長沙)人的後裔,湖廣鄉試第一名(解元),全國會試書經科第一名,殿試第六名。憑着自己的努力,從石首走向應天府,成為太子朱高熾的“洗馬”,執掌東宮文書,輔佐太子。

因為朱高熾與其弟朱高煦殘酷的奪嫡之争,楊溥受到牽連,遭遇長達10年的牢獄之災,自己的長弟楊浩、小弟楊澄相繼去世,三個兒女先後夭亡。楊溥強忍悲恸,雖然坐了10年牢,卻在獄中讀了10年書,為今後的治國理政夯實了基礎。

1424年,随着明仁宗朱高熾的登基,楊溥得以釋放出獄,升任翰林學士、太常寺寺卿,很快就進入内閣,與楊士奇、楊榮一起,參與朝廷機密重務。

次年,朱高熾駕崩,其子朱瞻基即位,父子二人加在一起,在位隻有短短11年,但卻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安居,被史家贊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楊”則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組織者。

由于楊士奇、楊榮先後離世,1442年,楊溥官居首輔,為國為民常年操勞。1446年8月6日,胸懷天下和蒼生的楊溥突然病倒,逝世在工作崗位。最終,他又回歸故裡,禦祭禦葬在高陵崗。1999年,經國家文物局同意,荊州對楊溥墓進行考古發掘。除随身衣物外,僅佩一個繡袋,裡面裝着六顆牙齒,将楊溥的清廉表達得淋漓盡緻。

在石首曆史的天空,楊溥無疑是最耀眼的那顆恒星。

楊溥去世後的第六年,1452年,石首縣城南郊,一個名叫袁宗臯的男嬰呱呱墜地。袁宗臯的祖籍為河南汝南,天祖袁方擔仼過吉水縣令、吉安路守。高祖袁志達,1350年鄉試中舉,但會試不第,舉家遷居石首。

1483年,袁宗臯與其弟袁宗夔一道,同時中舉人。1490年,袁宗臯中進士,被選充興王府長史。興獻王朱佑杬,是明憲宗朱見深的次子,與弘治皇帝朱佑樘為同父異母兄弟,1491年就藩湖廣安陸州(今湖北鐘祥市)。袁宗臯作為興王府長史,因其能力和品格,深得朱佑杬、朱厚熜父子的信任和倚重。

1521年,31歲的明武宗突然駕崩。因為朱厚照沒有兒子,由孝皇張太後主傳懿旨,内閣首輔大學士楊廷和等大臣根據宗法“皇明祖訓”尋找繼位人,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當時朱祐杬已去世,14歲的朱厚熜正在服喪之中。

同時,也給住在德安的壽定王朱佑搘、衛輝的汝安王朱佑梈發了遺诏。三诏齊發,三人“先到為君,後到為臣。”安陸州距京城3000多裡,德安和衛輝僅數百裡,以三千之遙對數百之近,何以先到?蔔師嚴嵩獻計:“唯世子假扮欽犯,穩坐囚車,方能日夜兼程,既無人敢阻,亦無人應接。”據此思路,朱厚熜與嚴嵩、袁宗臯等人磋商途中膳食問題,由此産生了“吃肉不見肉”的菜肴“蟠龍菜”。最終,袁宗臯陪同朱厚熜,搶在壽定王、汝安王之前,成功進京繼承大位。

嘉靖皇帝即位後,袁宗臯提出經筵講學、罷鎮守太監、遷顧命大臣、昭雪言官等“治理政務八策”,為開創“嘉靖中興”局面做出突出貢獻,1522年升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然其入閣未及4個月卻不幸病故。次年,靈柩運抵故鄉,葬于白蓮湖西南岸。

筆者了解袁宗臯的生平事迹,最早源自袁宗臯第16代孫袁本濤,他提供了大量關于袁宗臯的小傳、咨文、勅封、祭文等資料。我與袁本濤是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所學生同學,也是同鄉摯友。袁本濤曾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兼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不幸的是,袁本濤賢弟已經英年早逝。

在此,仰望袁宗臯和袁本濤這兩顆袁氏家族的閃亮明星,祝願他們在天堂安康!

家庭住址同為石首縣城南郊的張璧,出生于1474年,比袁宗臯小22歲。張璧的曾祖張必順,從安徽遷至石首。祖父張子言,1460年中進士,曾任廣東按察佥事。父親張維,亦為舉人,曾任山西參政。張璧勤奮好學,為人正直,品德優秀。1495年中舉人,1511年中進士。

1514年春節,明武宗朱厚照令宮人,大放焰火,慶賀新年,結果在乾清宮釀成一場火災。朱厚照不以為然,竟然說:“好大的煙火呀!”張璧力勸皇上修德、勤政、講學,說出了一個忠臣直臣的心裡話。

1521年,朱厚照駕崩,朱厚熜繼位,14歲的嘉靖皇帝設經筵講學,由張璧擔任主講官。當年發生嘉靖皇帝父母名分的“大禮議之争”,迫使内閣首輔楊廷和緻仕,四朝老臣、刑部尚書林俊,剛直敢谏,觸怒了皇上。張璧有意結合“君臣以禮相待,繩之以典”的例子,在經筵上講清林俊一案的是非曲直,使朱厚熜一改初衷。

1525年,張璧奉命編成《南畿文衡》,為皇上提供取舍權衡旳方法和文章取士的标準,是一件事關俊傑進步和科考功名的大事。

1540年,張璧任南京禮部尚書。恰遇各地水災頻繁,災後群眾的生活尤其是吃飯問題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對此,張璧着手修建太倉、積極儲備糧食,每逢災年水情,主動赈濟貧民,在民間樹立了“青天大老爺”的良好口碑。

1543年,張璧調任北京禮部尚書,主持太廟修繕事宜,曆時三個年頭,整個太廟均得以修繕一新。

1544年,張璧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朝廷軍機事務,殚精竭慮,鞠躬盡瘁。1545年因病去逝,靈柩運抵故鄉,葬于筆架山北麓。

在石首“三閣老”中,張璧與楊溥、袁宗臯齊名,是石首曆史天空的三顆巨星。

石首: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

行文至此,需要将歲月從明代追溯至唐代。多年前,筆者出差安徽池州,從《池州日報》上讀到一篇文章,介紹唐代石首籍官員李遜與其兒子李方玄先後出任池州刺史。後來,本人查閱史料,大緻理清了李遜、李建兄弟,李遜、李方玄父子,李建、李讷父子的事迹。

李遜、李建出生于曾經顯赫但逐漸沒落的官宦世家。其十五代祖李發是北魏申國公、橫野将軍,六代祖李遠是北周平陽公、八大柱國屬下十二大将軍之一,高祖李明在唐高宗朝官至綏州刺史,曾祖李進德官至太子中允,祖父李珍玉任綿州昌明縣令,父親李震任雅州别駕。李遜、李建小時候,家道中落。在長兄李造照料下,刻苦攻讀,學業有成,貞元年間雙雙進士登第。

李遜曆任襄陽掌書記、湖南從事、池州刺史、濠州刺史、虞部郎中、衢州刺史、越州刺史兼禦史大夫和浙東都團練觀察使、給事中、戶部侍郎、襄州刺史充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觀察使、太子賓客、恩王傅、左散騎常侍、京兆尹、國子祭酒、許州刺史充任忠武節度使、陳許溵蔡等州觀察處置使、檢校吏部尚書、鳳翔節度使、刑部尚書。去世後贈右仆射。

值得一提的是,李遜797年任池州刺史。44年後,亦即841年,其子李方玄也出任池州刺史,父子二人都是為官清廉,勤于職守,老百姓口碑相傳,成為池州曆史上的美談。李方玄亦第進士,曆任江西府判官、池州刺史、處州刺史,但卻英年早逝。

李建曆任容州招讨判官、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詹事府司直、殿中侍禦史、鄜州防禦副使和轉運判官、比部員外郎、兵部員外郎、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兵部郎知制诰、京兆少尹、澧州刺史、太常少卿知貢舉、禮部侍郎、刑部侍郎知吏部選事,去世後贈工部尚書。李建之子李讷,亦第進士,官至華州刺史、檢校尚書右仆射。

本人十分景仰李氏家族明星的熠熠光輝。我的相關文章發表後,得到李氏後代李輝亮等人的充分肯定。

再回到明代。1521年,王之诰出生在石首團山寺,湖北湖南交界的一個名叫“過脈嶺”的小地方。12歲時,其父英年早逝,由母親撫育成人,盡管生活艱辛,但他刻苦讀書,勤奮努力,1543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

王之诰曾任吉水知縣、戶部主事、兵部員外郎、河南檢事。因讨伐河南農民起義首領師尚诏有功,轉任山西布政司左參,調任大同兵備副使,升任山西左參政。由于搗毀蒙古居屋的功勞,晉升為山西右參政、右佥都禦史,巡撫遼東。

1564年,王之诰上奏明世宗,提出加強遼東防務的十幾條措施,均被朱厚熜采納。1565年,王之诰疏議遼東墾荒八事,嘉靖皇帝施行了他的主張,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并以右侍郎的身份總督宣府、大同、山西的軍務。

1567年,王之诰升任正二品都察院右都禦使兼兵部左侍郎。右翼蒙古首領俺答侵犯石州(山西呂梁一帶),由于代州巡撫王繼洛不予出征,山西總兵申維嶽不敢前進,導緻石州陷落。王之诰降了兩級、回守南山。

1569年,經吏部複考,确定王之诰在石州之戰中沒有過錯,穆宗皇帝诏令王之诰出任官職督導京營,不久複任右都禦史兼兵部左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時逢寇虜入京,王之诰指揮若定,斬敵千餘人,延甯将士搗毀敵人巢穴。1570年升任京營戎政尚書,提督團營。1571年,穆宗皇帝大閱兵,王之诰負責指揮受閱官兵操練,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1572年,明神宗朱翊鈞繼位。王之诰多次上書,包括開墾荒田、陝北防狄、京營戎政等,均被萬曆皇帝采納。朱翊鈞任命王之诰為北京刑部尚書兼南京兵部尚書,故時人以“兩尚書”呼之,真可謂石首曆史天空的一顆“武魁星”。

明代石首不僅有“三閣老”“兩尚書”,還有“一太史”曾可前。曾可前出生于石首喻家碑,1592年鄉試中舉人,1601年中得辛醜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是石首科舉史上唯一的“探花”,算得上石首曆史天空首屈一指的“文曲星”。

曾可前曾任翰林院編修,诰授文林郎,編纂國史,記注起居。1604年擔任會試同考官,協同主考總裁閱卷,慧眼識才,唯才是舉。曾可前是當時知名的文學家,成就可觀,著作頗豐,代表性作品有《石柟館集》《且孺堂集》等。

曾可前還是遐迩聞名的孝子。因為父親年事已高,他請假歸養,長達三年之久。經過父親再三勸說,才勉強赴京。過了不久,為了陪伴和孝敬年邁的父親,居然緻仕而回歸故裡。1611年,其父因病老衰離世,而他自己則哀毀過度,不久也撒手人寰,長眠于喻家碑風光旖旎的黃田湖畔。

石首曆史天空的星星衆多,難以詳述。在此,筆者想介紹一顆特殊的“星”,他的名字叫喻上猷。1631年中進士,曾任四川仁壽、富順知縣,兵科給事中,北福建道監察禦史,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官至二品。1642年,歸順李自成,曾任大順吏政府左侍郎,兵政府左侍郎、尚書。1645年,脫離李自成,回到石首,在家鄉辭世,葬于“黃古山三房祖茔”(今團山寺鎮鶴灣村)。卒後50餘年,其後裔才為他刊刻墓碑。由于對喻上猷功過是非缺乏統一認識,方志、族譜都不願詳載其生平事迹。筆者認為,喻上猷也是古代石首一位重要的曆史人物,同樣值得我們紀念和追憶。但不知各位是否同意本人的觀點。

赫爾巴特說:“曆史應該是人類的教師。”仰望石首曆史的天空,可謂繁星閃爍,一片璀璨。在星光照耀下,今天的鄂南明珠生輝,明天的玉石首将更加燦爛。

石首: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