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劉備之死,正史記載: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一個“殂”字,完事——然而不知怎麼死的。于是,後世對劉備之死的認知是:死于白帝城,但不知怎麼死的。然而,三國後千年,鄯善出土的一本古書足以重塑人們的認知。考古學者在新疆鄯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國志抄本,因新疆幹燥的氣候得以儲存千年。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這部殘卷中,有句正史無載的内容涉及劉備之死: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下痢:東晉《肘後備急方》:痢疾之簡稱;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其洩利不爽,名之下痢。意思明白:劉備如廁出了問題。但劉備随後說自己因下痢而轉雜他病,并是以緻命(殆不自濟:自己不行了),顯然,劉備可能得了某種絕症,進而由腸胃引發全身病變,可能是胃癌或腸道癌類絕症。然而,劉備之死,如此凄慘,生于蜀漢的陳壽,自然不會在正史中較長的描述這些。

從劉備之死因,我們還能輻射出另一個問題:劉備死前的日子,到底經曆了什麼?

關于這個問題,大家通常的認知是:劉備在夷陵打了敗仗,旋即退往白帝城,接着自己不行了,丞相諸葛亮從成都趕來,劉備托孤,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如其才,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後就離世了。這一認知,絕大多數拜羅貫中先生之筆,有其曆史依據,但又和曆史真相有很大不同。當然,這裡并非否定演義的價值,演義作為文學作品,自然有其輝煌之處,隻是這裡暫時不談演義,隻談正史。

我們從夷陵之戰結束後說起。《先主傳》記載:

原文┃章武二年,夏六月,陸議(陸遜本名陸議)大破先主軍于猇亭,将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複,改魚複縣曰永安。

譯文┃章武六年,六月,夏,陸議在猇亭大破劉備大軍,劉備将領馮習、張南等皆戰敗。劉備從猇亭退至秭歸,收拾離散士卒,于是丢棄船隻,從陸路退還魚複,将魚複縣的名字改為永安。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關羽失荊州後,東吳和蜀漢之間的領土,雖然名曰接壤,實際并沒有直接接壤。蜀漢荊州的心髒,是江陵,江陵是南郡的郡治。而南郡和當時的益州之間,還隔着兩個郡,一個叫做宜都郡,劉備戰敗的猇亭就在這裡,另一個叫做建平郡,這個建平郡,才直接與益州接壤。是以,宜都郡和建平郡,是當時蜀漢和東吳的緩沖地帶。這兩個郡橫跨幾百公裡。

從猇亭戰場到蜀漢永安,可走陸路,也可走水路。《先主傳》說,劉備撤軍時,放棄戰船,也就是放棄水路,而走陸路,我認為可能是防止東吳從水路追擊自己。鑒于巴東的地形特點,多山難行,水路追擊,要比陸路追擊快得多,而且不耗費什麼力氣。劉備抛棄戰船這事,陸遜在追擊時應該知道,他當時也很可能測算過追擊的成功率,最後覺得過于冒險,以及不能和蜀漢徹底死磕,于是放棄了追擊。劉備在章武二年六月撤軍,猇亭相距永安幾百公裡,則劉備大軍撤到永安,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左右,是以,劉備可能是在六月底到七月初,到達永安的。而永安的别稱,就叫白帝城。以及,劉備到永安時,永安還叫魚複,劉備旋即将此名改為永安,取個吉祥之名。劉備一方面要通過這種方式,以圖吉谶,另一方面,要以此安定軍心。

劉備到達永安後,并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立即就不行了,他還做了許多事情。

原文┃章武二年,秋八月,收兵還巫。冬十月,诏丞相亮營南北郊于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玮報命。

譯文┃章武二年,九月,秋,劉備收兵回到巫縣。十月,冬,劉備下诏命丞相諸葛亮在成都營建南北郊。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城,非常恐懼,遣使請和。劉備答應了,遣太中大夫宗玮回複孫權。

這則史料中說,劉備在八月“收兵還巫”,考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三國兩晉時期》,巫縣在永安城東,在蜀漢和東吳的邊境線上,當時劉備大軍已經屯住在永安,之後又将大軍東遷,遷往永安之東的巫縣。東漢時期,巫縣隸屬荊州南郡(當時還沒有設立宜都郡和建平郡),故而,劉備此舉,很可能是在決定以此地為今後蜀漢之東境邊界線。這說明,三國蜀漢的東部邊界,是劉備死前自己确定的。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孫權聽說劉備在白帝城,自己非常恐懼,不知諸位以為可信度如何,我認為不太可信。劉備征讨東吳,率軍十萬人左右,戰敗後“收拾殘軍”,可見這十萬大軍,死傷者,逃亡者,流散者甚衆。且劉備作為主帥,銳氣已失。敢問,在這種情況下,孫權為何要非常恐懼呢。以及,後世多認為是諸葛亮恢複了與江東的關系,實際不然,史料中記載,劉備在去世前,就已經恢複了和江東的外交關系,達成和平協定了。後來,劉備還讓諸葛亮在成都南北修建郊區,等等。從劉備六月戰敗至此,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年時間,劉備還活着呢。

之後,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托孤一事。

原文┃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譯文┃章武三年,二月,春,丞相諸葛亮從成都到永安。劉備托孤于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諸葛亮之副。章武三年,四月癸巳,夏,劉備死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歲。

劉備在章武二年六月兵敗,在章武三年四月離世,期間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個月,并非通常認為的那樣,不久就去世了。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說完了劉備死前的經曆,我們再說說劉備托孤諸葛亮這件事。劉備托孤,曆世千年,音容猶在,感人肺腑。我們感動的,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情,是一位國君對丞相的無限信任。劉備起兵時,二十三歲(184),南征北戰二十五年,一無所有,得到荊州四郡和南郡江陵時(209),已經四十八歲了,死時,六十三歲(223)。也就是說,劉備花了自己人生五分之四的時間打拼,結果什麼也沒打拼出來,在自己人生最後五分之一的時間内,終于取得了成功,然而早早又離開了。但是劉備在自己這樣的一生結尾處,對諸葛亮說:孔明,如果我兒子不行,你就把我的江山拿去吧,這樣有利于國事。這恐怕就是最能戳中後人淚點的地方吧。這件事在《諸葛亮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召亮于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對諸葛亮所言中,先說“君必能安國,終定大事”,然後才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顯然,劉備在這裡是将“安邦定國”,放在了首位。至于這江山是不是漢家的,雖然重要,但鑒于諸葛亮和自己的君臣之情,以及蜀漢當時的現狀,這件事恐怕是要放在第二位了。以當時蜀漢的國力來看,如果劉備不這麼說,别說自己的江山是不是被諸葛亮取代,自己的江山還能不能存續,都是問題。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一方面,如果諸葛亮取代劉備的江山,至少是給劉備自家人取了。另一方面,劉備和諸葛亮到最後,都能這樣坦然,他們的理想和志向,也一定是比對的,否則,早翻臉了。例如,劉備托孤的,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李嚴後來做的那些事,諸位知道,又是要割據,要是要當王,諸葛亮不是分分鐘把李嚴處理掉了麼。是以,我認為這就是劉備死前的肺腑之言,他的真心實意,就是在告訴諸葛亮:為了我們共同的事業這個大目标,我可以犧牲自己這一部分。後世所說的“陰謀論”,恐怕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當然,這是我的個人見解,歡迎大家一起探讨,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前面說到,劉備托孤的對象,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納入李嚴,我認為是考慮到當時蜀漢集團内部的利益和沖突問題。劉備的基業,主要就是荊州和益州,自然,劉備手下的人,主要就是荊州一派和益州一派。諸葛亮是荊州一派的代表人物,而益州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嚴。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内容颠覆曆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李嚴在蜀中,有着很大的影響力,劉備入川前期,最倚重的就是法正和李嚴。法正去世後,李嚴俨然是川蜀一系的代言人了,直接代表着這一系的利益。川蜀一系,在一開始和劉備的荊州一系有許多摩擦與不和,彭羕案、廖立案、來敏案,等等,都是當時的代表性事件。劉備去世前,蜀中的兩派勢力之間的沖突雖然已經緩和了許多,但仍然有不少潛在危機,比如廖立,甚至直接诽謗劉備本人。

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诽謗先帝,咨毀衆臣。”

即便如此,諸葛亮也沒有殺之,隻是把他廢為平民,這就是考慮到了川蜀一系的原因。但是,李嚴在後期,逐漸堕落萎靡,做出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擁巴州自立,騙諸葛亮撤軍,等等。而那時候,諸葛亮在蜀漢已經功德蓋世了,基本上能讓所有人都擁護他,是以,諸葛亮就把李嚴處理掉了,但依然沒有殺,而是廢為了平民。從此以後,諸葛亮在蜀中才是真正的一人獨大,除了劉禅(和他的黃皓),再無牽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