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言道學:各方守護神-城隍的由來

微言道學:各方守護神-城隍的由來

都城隍寶诰 志心皈命禮

社稷古公 天下正神 铨福國顯忠之行 禀賞善罰惡之仁

都邑之主 諸郡侍從 所隸十三布政 案判十八真司

廟社萬年 恩扶億劫 設作福作威之柄 造注生注死之權

運神力以護郢川 遇陰兵而驅夷寇

至靈至聖 乃正乃公 護國保甯佑聖王 威靈公感應尊神

城隍神為民間信仰的地方守護神。中國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來築城牆,城牆的四周都挖有護城的塹壕,有水的稱池,沒水的稱隍,是以這種護城的壕溝就叫“隍”。城隍本是指護城壕溝,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易泰》中也有“城複于隍”之句。

先秦時,天子八祭之一“水庸”祭(祭祀水溝),《禮郊特牲》雲:“天子大臘八,水庸居其七,”後演為地方保護神。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城隍的信仰,開始在吳越地區流行,據《北齊書·慕容俨傳》記載南北朝時已正式稱為城隍神。

唐朝時封爵,五代時加封為王。宋代列入國家祀典,府州縣皆立廟奉祀。元朝在京都建城隍廟,封其神為“佑聖王”,成為國家的守護大神。明太祖洪武年間,大行封賞城隍神,京都地區封有六王,府、州、縣城隍相應封為公、侯、伯。後來洪武三年去其爵号,按各地行政級别稱某府某縣城隍。

微言道學:各方守護神-城隍的由來

城隍廟仿官府建制,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軍、範謝将軍、牛馬将軍、日夜遊神、枷鎖将軍等神。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而各司依各廟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如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号也不盡相同,大部分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于城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陰間王朝的官吏系統。逐漸由守護神演變成與人間政府所派遣的“陽官”對應的“陰官”,專責這一地區的大小陰間事務。但凡新官到笛方上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中提到:“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與城隍互相依賴的關系。

微言道學:各方守護神-城隍的由來

城隍爺因為城隍爺是人們心目中的陰間長官,是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爺一般多由曆史上的忠良賢達來擔任,希望他們的英靈能和生前一樣護佑百姓,除暴安良。如福建都城隍廟奉祀的是劉邦的禦史大夫周苛,周因忠貞不屈,痛斥項羽,而被處烹刑。也有一些是對當地開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貢獻的國主或官員,如四川缙雲縣城隍就是缙雲縣首任知縣李陽冰,也有“廉潔奉公,擁政愛民”的“清官”,如北京的城隍爺是文天祥,安徽青陽城隍廟是清官海瑞等等。

由此,大多城隍廟裡挂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

道教吸收其信仰後,擴大為護國安邦,剪惡除兇,調和風雨,管領死人亡魂等事。甚至各級官員赴任,都要按例至城隍廟宣誓就職,以取得其保佑。道士建道場“超度亡魂”,要發文書知照城隍(俗稱“城隍牒”),才能拘解亡魂赴壇。近世民間常利用城隍來宣傳善惡報應。舊時民俗,常在春、秋、冬三李,舉行盛大的城隍出巡活動,名為“收鬼”、“訪鬼”、“放,人數衆多,聲勢浩大,熱鬧非凡。

注:部分圖文源自典籍及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小道有話要說:

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收藏此文章功德無量,福生無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