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隍廟與土地廟:皆與地方事務有關,細究起來卻大有不同

在中國本土,形成了諸多被普遍崇拜的神祇。他們大多有守衛天下的職責和呼風喚雨的法術,千載年來配享香火,譬如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但他們太過高高在上,對繁雜瑣事不能照顧周全,于是人們又創造了接地氣的神仙,比如竈王爺。

神仙一多廟也多,極易混淆,城隍廟與土地廟的差別就鮮為人知。

城隍廟與土地廟:皆與地方事務有關,細究起來卻大有不同

城隍廟與土地廟皆與地方的事務有關,但是細究起來,它們卻大有不同。

首先,供奉的神祇不同。城隍廟所供奉的是城隍爺,在周代就有關于城隍神的記載,城隍神本是水墉神。所謂水墉,就是水田中的溝渠。後來城市開始被建設,由于城牆、城壕能有效地防範敵人,功不可沒,水墉神也就升為城隍神。随着時間推移,城隍神也被道教佛教吸納。由于佛教冥界體系的影響,城隍神的功能被進一步擴大,也成為冥界的地方官,相當于一市之長。

一般而言,擔任城隍神的都是對本地有過突出貢獻的大臣或是英雄人物。

漢朝的大将軍紀信,由于長相酷似劉邦,是以在項羽圍城之時,他假裝成劉邦詐降。最終被項羽以火刑處死,此舉深明大義,被秦州人民供奉為城隍爺。

土地神的誕生是由于古代人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他掌管着某地的土地管理,風水管理等事務。

在某些地區,土地爺也能招财,土地神相較于城隍爺而言,神格較低,掌管的事務也較小。很多土地爺并不是由具體的凡間人物去世後擔任,而是一種相對抽象的神。

城隍廟與土地廟:皆與地方事務有關,細究起來卻大有不同

城隍廟的祭祀活動要更為盛大。

城隍神的信仰在唐朝時已經頗為興盛,到宋朝時就已經位列國家祀典。明初時,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為城隍神封爵,歲時祭祀。這種祭祀活動一般由地方官帶領群眾祭祀,到了特定時節或是遇到天災,對城隍神的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在宋朝時,曾明确規定新官繼任後,務必要在三日内祭祀城隍神。土地廟的祭祀則相對随便一些,可以由百姓自發祭祀,不必由地方官帶領,祭祀活動也沒有特别限制。

城隍廟與土地廟:皆與地方事務有關,細究起來卻大有不同

土地廟與城隍廟最為顯著的差別在建築外觀上。

土地廟大多是地方百姓自發建立的,規模較小。最簡易的土地廟是“磊”型,用兩塊石頭做壁,一塊做頂就能制成,高度不足兩米,占地幾平方米。當然也正因為建築的簡易,土地廟幾乎是最多的廟宇類型,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城隍廟則不同,建築相對莊嚴,廟内立有雕塑以供祭拜。很多城隍廟都是由古代地方政府主持修建的,上海城隍廟的規模就比較宏大。廟内不僅有大殿,還有娘娘殿、财神殿等殿,圍繞城隍廟還建設了道觀等建築。不過城隍廟的數量較少,遠不及土地廟普遍。

土地神和城隍神雖然各有不同,但他們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已經紮根于中國土地上,并以此衍生了許多傳說故事,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