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哪位漢人做到高官?

清朝的時候有哪些漢人做到很高的高官?

其中做到最高的官的人是誰?

沒錯話就是四蕃~因為他們被封王~皇帝下面就是王了

四蕃中以吳山桂勢力最大

隻是四蕃中的定南王孔有德被張憲忠逼的自焚兒子也被殺沒人繼位就沒落了後來順治收他女兒孔四貞做幹女兒然後就一直陪在孝莊皇後身旁

清初,曾有一位名叫孔四貞的漢族公主。 

  孔四貞的父親孔有德原是明朝鎮守遼陽的一名參将,降清後封為定南王,鎮守廣西,駐軍桂林。順治九年,張獻忠起義,打敗孔家軍,孔有德手刃愛妾,閉門自焚。其全家被大西軍所殺,隻有女兒孔四貞被其部下國安救出。世族及孝莊皇後将其接入宮中撫養順治十一年,孔有德靈柩自廣西經北京運往東京(遼陽),經孔四貞要求,順治帝同意将其安葬在北京,并視孔四貞為和碩格格,後與其父的部将孫龍之子孫延齡完婚。

  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亂,經孔四貞的規勸,孫延齡表示降清,吳三桂得知消息後暗殺了孫延齡,孔四貞落入吳三桂手中,直到掃平三藩之後才得以回京。當孔四貞舉家遷往廣西時,清政府乘勢将她的名份由和碩格格降為郡主,并明确規定“下不為例”,于是孔四貞成了清王朝二百餘年中唯一的漢族公主。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吳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義軍及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使之充目前驅﹐從事招撫工作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4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是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入關後替清朝效盡犬馬之勞。經過20年的鬥争之後﹐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了台。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桂三等去鎮奪。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蕃之外﹐還有孔有德的勢力存在。孔有德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自殺于桂林﹐其子也為李定國所殺﹐是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将軍代領其衆﹐駐守桂林。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也最為跋扈。其藩兵定制有53個佐領﹐一佐領有甲士200﹐系五丁出一甲﹐計有壯丁5萬餘﹐此外又有綠旗兵1·2萬人。這些軍隊都是其私屬﹐将領皆其死黨。其軍事實力是極其雄厚的﹐兵數總計不下10餘萬。是以﹐清廷對之頗存顧忌﹐一切不敢過問﹐假以專制雲﹑貴二省的一切大權。當時清廷所給雲﹑貴二省督撫的敕書﹐都要寫入“聽王節制”四字。吳三桂可以随意題補官吏﹐号曰“西選”。凡朝廷所選文武官到雲南﹐吳三桂即派人加以收買﹐使之賣身藩下﹐以為己用。吳三桂在經濟上也有很大的勢力。他占據明代世鎮雲南的沐氏莊田700頃作為藩莊﹐又和西藏的達賴喇嘛在北勝州互市﹐以茶換取蒙古的馬匹。又派許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販運遼東人參及四川的黃連﹑附子﹐以牟取利潤。他曾大量地貸錢給商人使用﹐謂之藩本。他強征關市之稅﹐開礦鼓鑄。吳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雲南﹐是以從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勢力﹐以求達到這個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吳三桂一樣﹐其藩下兵各有15佐領﹐又綠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經商括财﹐強征市稅﹐遍置私人﹐坐地稱霸。

三藩各據一方﹐形成獨立王國﹐其勢力已尾大不掉﹐嚴重威脅着清政權﹔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兵饷2000餘萬兩﹐在經濟上也成為清廷沉重的負擔。是以﹐清廷不能不考慮撤藩的問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機會來了。這時尚可喜首請歸老遼東﹐而欲使其子尚之信繼續留鎮廣東。康熙帝抓住這個機會﹐即命其父子率屬下兵丁家小同撤。吳三桂﹑耿精忠聞之﹐也奏請撤藩﹐目的在于試探清廷的态度。當時朝中大臣畏懼吳三桂的武力﹐多數人都不敢主張應允。而康熙帝則毅然作出決定﹐吳﹑耿二藩也一齊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吳三桂首先于這年十一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反﹐自稱天下都招讨兵馬大元帥﹐蓄發﹐易衣冠﹐釋出檄文﹐倡言“興明讨虜”﹐呼清皇帝為滿酋。吳三桂想以恢複明朝作幌子﹐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是以恢複明朝的旗幟并不能騙人﹐不但得不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援﹐甚至連明朝尚存的遺老也無人出來理睬他。不過﹐吳三桂的發難﹐也鼓動起一個很大的反清浪潮。吳三桂軍以破竹之勢﹐由雲﹑貴直沖湖南﹐長驅至嶽州﹐湖南全省盡為占有。吳三桂又分軍犯四川﹐四川提督鄭蛟麟﹑巡撫羅森﹑總兵譚宏及吳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四省盡入吳三桂之手。吳三桂兵鋒甚銳﹐一時響應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廣東有總兵劉進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廣西有将軍孫延齡﹐在陝西有提督王輔臣﹐在湖北襄陽有總兵楊來嘉﹐在河南彰德有總兵蔡祿。這樣一來﹐中國西南全部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中原﹑西北一帶﹐都騷動起來﹐戰火彌漫十數省。

但是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陣營是虛弱的﹐内部互相利用﹐沖突重重﹐經不起持久的軍事攻擊與政治瓦解。而且吳三桂一開始即在戰略上犯了保守主義的錯誤﹐以緻陷于被動地位。

當他以銳不可當之勢占領湖南全省時﹐卻立即收住了攻勢﹐不再渡江前進﹐擴大占領地區﹐乃轉而在湖南采取守勢﹐沿江布置防禦工事﹐與清軍對峙﹐結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為吳三桂騷動的目标﹐即趨向在西北陝甘和東南閩浙﹐遂遣兵一由長沙犯江西﹐企圖與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陝西﹐企圖與王輔臣會合。這樣一種打法﹐就給予康熙帝以調兵遣将﹑從容布置應付的機會。

相反﹐康熙帝在應付這一事變中卻表現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變者是吳三桂﹐是以所采取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可以進行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隻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來分化敵人﹐削弱吳三桂的羽翼﹐進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兵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并進擊湖南﹐又命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漢将漢兵來應付作戰﹐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的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投降清朝。次年﹐廣東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吳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嶽樂之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已起兵6載﹐年已67歲﹐為排除胸中苦悶﹐乃于這年三月在衡州稱帝﹐立國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将。但這是吳三桂窮蹙絕望的表現﹐未幾即懮憤成疾﹐這年八月病死。吳三桂一死﹐其勢即土崩瓦解。清軍得到吳三桂水師将領林興珠的獻策﹐乃擊敗吳應麟﹐攻下嶽州。以後占據四川﹐進攻雲貴﹐主要也是依賴漢将趙良棟﹑王進室﹑蔡毓榮﹑董衛國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三桂之孫吳世藩自殺。曆時8年﹐波及十數省的

三藩之亂﹐終于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關内完成了統一﹐穩定了統治權﹐從此之後﹐才建夠開始從事行政和财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後緻力于解決邊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