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變,一個我們可能都沒有聽說過的名字,但在此前後,一個男人崛起了,一個女人也崛起了,
這兩人深刻影響了晚清政局
,他倆一發話,整個華夏都要抖三抖!
滿漢大變局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但是這裡面也有漢族地主的配合,也就是說其實是滿族貴族和漢族地主一起統治中國的,隻不過長期以來,都是滿族貴族掌握軍政實權,占主導地位,而漢族官員受到限制。但是
太平天國運動改變了這一情況!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一路勢如破竹,戰火迅速燃燒了大半個中國,
八旗子弟兵和滿族官員的懦弱無能暴露無遺,簡直不堪一擊,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滿族官員就建議重用漢族官員,用漢族人招募漢族士兵,鎮壓漢族起義者
,因為他們戰鬥力比較強,而且熟悉地方情況。鹹豐皇帝認為很有道理,采納了這一建議,從此以後漢族地主的地位迅速提高,清朝越來越依靠他們維護統治。
那個男人,他來了!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一代猛男從天而降!
他招募鄉勇,建立湘軍,扶持淮軍,湘淮勢力在他的上司下強勢崛起,一時間竟掌握了全國各地的軍政大權,于是曾國藩隐隐然成了無冕之王。
1860年,鹹豐皇帝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把鎮壓太平軍的任務交給了他和他的湘軍。
這個消息使湘軍将士興奮不已,從此湘軍與太平軍成了一生之敵,湘軍也因為抗擊太平軍而受朝廷倚重,直到權傾天下。
似乎是太平軍成全了湘軍,這讓我想起東漢末年,黃巾軍失敗了,可是成全了一大批割據的諸侯,于是有了那些所謂的英雄,可在我看來,不過是一些分贓者罷了……
那個女人,她也來了……
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鹹豐皇帝出逃熱河,令他的弟弟奕䜣留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議和。
奕䜣在北京混得風生水起,不但籠絡了留在北京的王公大臣,還和洋人搞好了關系
,于是在洋人撤出北京後,奕䜣就成了北京的老大。
而熱河這邊,鹹豐皇帝病死了,年僅六歲的載淳繼位,由八大臣一起輔政,把北京的奕䜣和這邊的慈禧給排除在外了。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嫔,得到鹹豐皇帝寵幸,常代為批閱奏章。她的兒子載淳繼位後,她就被尊為聖母皇太後,徽号慈禧,因住在西暖閣,又稱西太後。
此女權力欲極強,想趁自己兒子年紀還小,奪得權力,于是暗中聯系北京的奕䜣,密謀政變。
1861年11月1日,慈禧等人抵達北京,第二天就發動政變。
八大臣四個被殺,四個被罷官,奕䜣被任命為議政王。慈禧在安插了一批親信入軍機處後,改年号為“同治”,算是标志着天下換主人了,
慈禧從此掌握清朝的中央大權!此次政變史稱北京政變,又稱“辛酉政變”。
軍閥割據先由湘軍而起?
1861年11月20日,政變不到20天,清廷便任命曾國藩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這是曾國藩出師以來受到的最大恩寵。
從此以後他集地方軍政大權于一身,排斥異己,安插親信,使湘軍勢力迅速膨脹。
同時,還派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到安徽組織淮軍,淮軍接受外國人援助,成為又一支重要的地主軍閥武裝。
從此,
湘淮軍取代八旗子弟兵成為清軍主力。随着湘淮軍轉戰南北,各地軍政大權多落入湘淮系勢力手中,官至武職三品以上的多達數萬人!
僅僅以1864年來統計,中國絕大多數督撫都出自湘淮系!
湘淮軍是由将帥自行招募的私家軍隊,自湘軍起,兵歸國有的局面變成了兵歸将有,連軍饷都由将帥“就地籌劃”得來。
這些将帥得到總督、巡撫的地位,又利用手中兵權獨攬地方大權,上分中央權力,下專一方政治,造成了督、撫專政的局面,各督撫
把地方當做自己的私人勢力,固守疆域,不知道有國家,實際上是開啟了北洋軍閥割據紛争的先河。
慈禧執政全靠漢人和洋人?
答案是肯定的,雖說慈禧這個人沒有多少人喜歡,但不得不說,一手權術玩得是真好。她發動的北京政變不僅得到多數文武大臣的支援,又采取不株連的明智政策,
在沒有發生重大政局動蕩的情況下就完成了權力轉移。
慈禧和奕䜣上台後,
對内繼續依靠曾國藩的湘軍,鎮壓太平軍,對外改變以前戰和不定,疑懼重重的政策,實行以和為主保持中外“和局”的新政策。
實際上李鴻章後來簽的合約都是由于這一政策,不過他背這些黑鍋也不冤,慈禧承認你湘淮勢力,你總要配合一下人家的對外政策吧。慈禧在處理八大臣的時候,
特别把“不能盡心和義”列為罪狀,刻意讨好外國侵略者
,毫無廉恥可言。
西方侵略者對這次政變的結果也表示很滿意:
“這次危機的轉向,有利于我們的在華利益,對我們的路線影響很大。”(《普魯斯緻羅素函》)
“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必要支援帝國現存的政府。”(《北華捷報》)
洋人為慈禧獻的畫
敵人對我們的這屆政府怎麼就這麼滿意呢?我想也不用舉更多的證據了,因為
敵人支援的肯定是對我們不利的
。慈禧和奕䜣左手内政、右手外交,玩得我們一愣一愣的,湘淮勢力的巧妙配合也是非常到位,我們可以在後面的曆史中慢慢發現。
總之現在,他們自己的日子都是過得很好了,大權在握,天下我有,都隻想橫着走,
至于下面的人民怎麼樣,後世子孫怎麼樣,就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了
,或許這就叫曆史局限性吧!我這個詞是不是用得太溫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