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柏林蒼穹下的燭光:“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中新社柏林2月9日電 (記者 彭大偉)2月7日16時50分,柏林狂風呼嘯,體感溫度降至零下13攝氏度。

頂着大風,德國人柯立思(christian y. schmidt)和他的朋友們準時出現在柏林阿恩斯瓦爾德廣場的奔牛噴泉前。

柯立思在噴泉下方避風的空隙處擺上了一塊寫有“61998”的牌子,并小心地點燃了蠟燭。這是德國截至當天累計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的人數。

密密麻麻的蠟燭正後方,放着另一塊牌子,上面寫着“讓新冠逝者被看見”(#corona-tote sichtbar machen)。

柏林蒼穹下的燭光:“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2020年12月,德國的記者和藝術家發起了一項名為“讓新冠逝者被看見”的行動,呼籲人們每周日在自己城市點亮蠟燭,悼念那些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的人。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沒有緻辭、沒有儀式,有的隻是燭光下靜靜的哀思。

這是柯立思來這個廣場點燃蠟燭的第十個周日。他過去一年間經曆的,是一場跨越中德兩國,關于疫情的觀察、反思和紀念。

作為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德國作家,去年年初疫情暴發時,柯立思正在北京。當看到德國媒體上充滿誤解和偏見,甚至煽動種族主義的報道,柯立思選擇在社交媒體上公開了自己的“北京抗疫日記”。

“我在北京親身經曆了疫情的初始階段,我對中國官方的反應之快感到驚訝。”柯立思回憶道,當北京确診病例數還不到50人、無一例死亡時,就已關閉了幾乎所有的公共設施;進入建築物都需要測量體溫、公共交通工具上很快也要求佩戴口罩。中國大力跟蹤密切接觸者和借助手機應用防疫的做法也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官方明确無誤地告訴了人們——這種病毒很危險,請注意防疫。”

親眼見證中國如何迅速遏制住疫情後,為了推廣自己的新書,柯立思于2020年2月12日登上了傳回柏林的航班。“我當時确信,中國可以持續控制住疫情,是以我4月1日從柏林飛回北京不成問題。”

柯立思隻猜中了關于中國的部分。由于疫情迅速在歐洲範圍内暴發,他接下來一年間都隻好在德國逗留。

柏林蒼穹下的燭光:“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圖為1月24日晚,人們在柏林阿恩斯瓦爾德廣場擺放蠟燭。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在相對成功地應對第一波疫情後,2020年秋季,德國遭遇了第二波疫情。去年11月以來,因感染新冠去世的人數不斷上升。疾控機構資料顯示,德國2020年全年累計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人數達33071人,其中超過半數出現在去年12月。

“這時我注意到,這件事在媒體上幾乎沒有掀起漣漪——每天早上都是幹巴巴的一串死亡數字。”令柯立思無法接受的是,主流媒體上每天報道疫情資料時,都是先出現新增确診人數,然後說“此外”還有多少名死者,“就好像他們是可以忽略的”。

于是,柯立思和藝術家友人維羅妮卡·拉杜洛維奇從2020年12月4日在網上發起了名為“讓新冠逝者被看見”的活動,号召德語地區的人們每個周日為因新冠疫情去世的人點亮蠟燭。

柯立思挑選的“sichtbar machen”是德語特有的一個表達,意為“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兩個月時間裡,柯立思和朋友們風雨無阻,每周日準時在同一地點點亮蠟燭。目前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已經有約40個城市的人響應了這一活動。“許多人顯然都感到,需要去悼念新冠逝者、讓他們被看見,這同時也是在對那些否定防疫的陰謀論者表達反對”。

柏林蒼穹下的燭光:“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圖為1月24日晚,一名兒童在柏林阿恩斯瓦爾德廣場一處擺滿蠟燭的台階前辨認牌子上的“讓新冠逝者被看見”字樣。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一段時間後,德國多家主流媒體開始注意到這一活動。今年2月6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宣布,将于4月18日在柏林舉行國家儀式,悼念感染新冠病毒去世的國民,德國各國家機關負責人都将參加。“儀式的目标是明确的,讓全社會默哀、為逝者家屬發聲,給逝者一場有尊嚴的告别”。

凜冬終将離去,随着疫苗接種的鋪開,德國人已經看到了曙光。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重申,将讓所有願意接種疫苗的德國人在9月21日前打上第一針。

“我希望這個目标能夠實作。”維羅妮卡·拉杜洛維奇說,德國抗疫無疑還可以做得更好,但是現在的确有了希望。

柯立思則希望,自己不久後可以傳回中國,與生活在北京的妻子重逢,“我們已經快一年沒見了,我非常想念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