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友追憶馮德英:曾拒絕制片方“戲說”抗戰劇本

“我最後一次見馮老,是在去年四五月間,他談笑風生,感謝我從他家鄉乳山請的大夫為他診治,說看的很好。”18日晚,馮德英文學館名譽館長趙鈞波告訴北京IG青年報記者。

在這不久後的7月26日,他接到馮老的最後一個電話,馮老告訴他,身體不太好,很抱歉無法參加他邀請的7月28日舉辦的字畫捐贈活動了。

老友追憶馮德英:曾拒絕制片方“戲說”抗戰劇本

趙鈞波介紹,馮德英是從2000年開始生病的,他心髒不太好。去年病重期間,他謝絕了親友前來醫院探訪,不想給大家添麻煩。“生前他偷偷地寫了一個紙條,去世後,他夫人收拾他的桌子時,發現了這個紙條,上面寫着他去世後不要開追悼會,不要搞大型的悼念儀式,要把骨灰撒到家鄉的土地上,不用刻意造墳修墓。他眷戀膠東家鄉這片熱土,寫下了這樣的遺言。”

在趙鈞波的印象中,馮德英的性格十分樸實、為人正派、嫉惡如仇、與人友善,尤其對社會底層十分關切。“我每次去看他,或者他打電話給我,都會問家鄉老百姓生活得怎樣,天寒不寒,衣服穿暖和了沒有。”

老友追憶馮德英:曾拒絕制片方“戲說”抗戰劇本

趙鈞波告訴記者,馮德英還熱衷于慈善事業,1958年,20歲出頭的他,将人生首部處女作《苦菜花》賺來的8000元稿費無償捐給了乳山家鄉;2008年,山東評選出建國後該省五大文化名人,馮德英榜上有名,他将這次評選獲得的2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了家鄉,用于支援當地發展文化事業。

“馮德英耿直的性格還展現在他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風格上。2011年,他的又一大型電視劇文學劇本《霧鎖寒冬》面世。”趙鈞波還很清晰地記得,2013年,廣東南方影視集團想接拍這部電視劇,為此召開了一場研讨會,他從中參與協調。制片方曾想将這部文學劇本改一改,加入一些搞笑的内容。馮德英堅決不同意,他說,“我甯願不拍這部電視劇,也不能破壞了我劇本裡原汁原味的東西。這是一部反映抗日戰争時期膠東人民浴血奮戰、英勇不屈的曆史故事,豈能用搞笑的内容鏡頭來玷污了這段悲壯的曆史。”

老友追憶馮德英:曾拒絕制片方“戲說”抗戰劇本

趙鈞波說,他是馮老的忠實讀者,馮老的作品可以說是一部藝術化的膠東革命史。無論是《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還是《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他的創作始終與家鄉乳山有割舍不斷的情緣。“他也帶着膠東人的這種對生活的執着,到空軍部隊去體驗,完成了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交代的創作任務,寫出了轟動一時的電影劇本《女飛行員》,《人民日報》一連刊登了七個版。”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傑

編輯/喬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