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圓明園天地一家春有一位新皇子呱呱墜地,此人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在乾隆帝的衆多兒子中,嘉慶帝的條件其實并不好,并且在他前面還有14位哥哥,可是最後大清王朝的皇位卻落在了他頭上。

乾隆帝為何不立能力強,還是嫡長子的永璂,反而立平庸的嘉慶帝?在這個問題上,完美展現了乾隆皇帝的雙标,他一邊批評古人“因愛其母而立其子”的做法,一邊自己卻又偷偷摸摸把十五皇子永琰秘密冊立為皇太子。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乾隆帝繼位後不久,就效仿先帝雍正的做法秘密冊立儲君,嫡長子永琏、嫡次子永琮先後被秘密冊立為太子,可是這兩位皇子沒有當皇帝的命,沒過幾年就先後病死了。乾隆皇帝傷心欲絕,冊立國本之事也就暫時擱置一邊。而且,因為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富察皇後葬禮上表現得并不悲傷,乾隆皇帝還特意下旨公開剝奪了這兩人的皇位繼承權,喻示群臣“此二人斷不可立”。
乾隆皇帝一生雖然風流倜傥,可他卻與父親雍正一樣,膝下人丁不旺。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冬天,乾隆帝不得不面臨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當時他膝下尚在世的皇子僅僅隻有7人。而且在這7人中,永珹、永瑢已經過繼給他人為嗣,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也就是說,乾隆皇帝隻能從餘下的五人中挑選皇位繼承人,而且這剩下的五個皇子中還有幾位身體不太好。
這五位皇子分别是永璇、永瑆、永璂、永琰和永璘,其中以永璂的身份最為尊貴,他是乾隆與第二位皇後那拉氏所生,算得上是事實上的嫡長子 (其餘皇子早夭)。從能力上來說,永璂也遠比其他幾位皇子出色,而且又是乾隆與皇後所生的嫡長子,可乾隆卻把皇位傳給了條件并不出衆的十五皇子永琰,也就是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的才能就不用多說了,清朝就是在他手裡走向衰敗的,他甚至連守成之君都算不上,最大的優點恐怕也就是沒有優點了。作為曆史上最平庸的幾位皇帝之一,嘉慶皇帝在治理天下方面絲毫沒有繼承祖父雍正的基因,甚至連他的父親乾隆都比不上。雖然他也有振興清朝的決心,但是他的才能卻不足以完成這一點,隻能眼睜睜看着清朝繼續衰敗下去。
當然,這一切乾隆皇帝是看不到了,他可能也沒有想到自己所選的這位皇帝這麼快就敗光了大清朝的家底。雖然他給嘉慶留下了一個和珅,讓嘉慶輕易就獲得巨額财富,可坐吃山空的道理他怎麼就不懂呢?就算嘉慶得到了和珅的所有家産,也早晚會有敗完的一天。
那麼,為何嘉慶還能坐上帝位呢?這其實就是源于乾隆皇帝“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的做法。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和大臣們讨論古代帝王,對古人“因愛其母而立其子”的做法提出了批評,并且舉了朱翊鈞和劉邦這兩個例子。乾隆認為他們二人作為帝王來說雖然功績不小,但是在冊立皇儲一事上卻不夠明智,容易受到私情的困擾。
比如說朱翊鈞,他為了把自己寵愛的鄭貴妃所生皇子福王朱常洵立為太子,與滿朝大臣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國本之争。在乾隆看來,這是十分不明智的,作為皇帝來說,不應該受到私情的困擾。雖然乾隆說得頭頭是道,可輪到他自己時,卻仍然無法擺脫這個規則。他将皇位傳給嘉慶,何嘗不是因為寵愛令妃的緣故呢。
當初富察皇後去世時,乾隆皇帝可是一下子就剝奪了兩位皇子的皇位繼承權,足以證明乾隆并沒有他想的那樣理智。而永璂雖然聰明能幹,時人稱贊其“天資淳粹,至性過人”,但是由于他的生母那拉氏皇後與乾隆帝感情不睦,是以當乾隆帝冊立太子時,第一個就排除了永璂。
在冊立儲君之事上,乾隆皇帝絕對算得上是雙标了。他一邊嘲諷古代皇帝不理智,冊立儲君會受到私情的影響,一邊自己又因為與那拉氏皇後感情不睦,将永璂排除在王位繼承人選在之外。然後又因為與令妃感情和睦,冊立了條件并不出衆的嘉慶為太子。說起來,乾隆與劉邦、朱翊鈞等人并無差別,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