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咳也不喘,僅僅胸悶失眠,一查居然是哮喘!

29歲姑娘不咳也不喘,僅僅有發作性胸悶,常常胡思亂想,情緒低落,夜間容易驚醒,本來開朗活潑的性格逐漸抑郁了,多次到當地醫院就診未明确病因,來我院進行肺功能檢查,居然是支氣管哮喘!

有過敏性鼻炎病史10年和支氣管哮喘家族史引起醫生警覺

29歲的小張反複發作性胸悶2年,為了查明病因,她多次做了心電圖、動态心電圖、頭顱、胸部CT、彩超等檢查,反複血液化驗,卻均未發現明顯異常,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均未明确病因,心情抑郁。

患者聽從了專家的建議,轉到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找到趙桂華醫生,問診中,醫生了解到患者有過敏性鼻炎病史10年、支氣管哮喘家族史,于是高度懷疑她患有不典型支氣管哮喘。但沒想到的是小張的基礎肺功能未見異常,到此或許很多醫生會考慮患者胸悶與肺部無關,進一步考慮再完善其他部位的檢查。

不咳也不喘,僅僅胸悶失眠,一查居然是哮喘!

而趙桂華醫生根據以往經驗想到沒這麼簡單,建議進一步完善氣道反應的檢查,果然不出所料,小張做支氣管激發試驗後出現明顯胸悶症狀,肺功能一秒量、峰流速均明顯下降,結果為陽性,且進一步使用支氣管舒張劑後,小張胸悶症狀改善,肺功能亦恢複基礎水準。結合小張的症狀體征及輔助檢查,強烈提示支氣管哮喘,小張胸悶的原因終于找到了。

不咳也不喘,僅僅胸悶失眠,一查居然是哮喘!
不咳也不喘,僅僅胸悶失眠,一查居然是哮喘!

支氣管哮喘為何極易誤診?

說到支氣管哮喘,許多人就會想到影視劇裡那些“氣急、喘不上氣來”的危險情況。其實,這些都是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的典型表現,這些嚴重的反複發作氣喘的症狀,确實會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支氣管哮喘屬于呼吸道慢性疾病(據最新統計:世界哮喘患者約3.58億人,20歲以上中國哮喘患者約4570萬,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有些不典型支氣管哮喘隻有輕微的胸悶,胸痛,過度通氣,兒童可能會出現長歎氣、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極易誤診、漏診,甚至長期得不到确診,容易發展為嚴重的典型的支氣管哮喘。

為什麼不咳不喘也會隐藏有哮喘?

專家介紹,典型的支氣管哮喘診斷相對容易,但咳喘并不是支氣管哮喘的必備症狀,有很多哮喘病人就像小張一樣,從表面上看來根本就沒有咳喘的症狀。

目前較為常見的不典型支氣管哮喘包括咳嗽變異型哮喘和胸悶變異性哮喘兩類,其中後者的典型特點沒有典型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喘息和呼吸困難症狀,也沒有反複發作的咳嗽,但他們卻具有氣道高反應性和可逆性氣流受限,小張的病情就屬于此類。對于有胸悶,胸痛,長歎氣,過度通氣、有些兒童會出現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極易誤診、漏診。這些症狀神出鬼沒,反複出現,甚至會引起患者心情抑郁、敏感、焦慮不安、失眠等精神情緒不佳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生活、學習,有些患者反複穿梭到到呼吸科、心内科、神經科、中醫科甚至精神科就醫。

不典型支氣管哮喘有什麼特點?

這種類型的哮喘表現出一些與典型哮喘相似的特征,如氣道高敏反應性、可逆性氣流受限等。不典型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患者常被誤診為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心絞痛、神經官能症等疾病。一般沒有反複發作的喘息、氣促等典型的哮喘表現,肺部聽診沒有哮鳴音,但具有氣道高敏反應性、可逆性氣流受限及典型哮喘的病理特征。發病時患者感胸悶、胸部發緊、憋氣等,中青年多見,起病隐匿,胸悶可在活動後誘發,部分患者夜間發作較為頻繁。

一般建議,胸悶、咳嗽患者,尤其是反複發作、夜間好發、可自行緩解以及有過敏病史或過敏家族史者,都要考慮不典型哮喘并進行排查,若肺通氣功能正常,或者有小氣道功能障礙,應進一步行氣道反應測定。在給于治療哮喘藥物治療之後,患者症狀可緩解或者得到很好的控制,減少形成典型哮喘的機率,甚至可長期得到緩解。

過敏性疾病越來越高發,“小小”的過敏性鼻炎千萬别大意

近年來随着過敏性疾病的升高,身邊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特别是一到春、秋等過敏性疾病高發期的季節,門診的患者那是絡繹不絕。

很多人覺得過敏性鼻炎也就是發癢、流淚、打噴嚏,忍忍就好了,不嚴重不需要治療,但實際上過敏性鼻炎跟哮喘關系密切,臨床上大概有40%的過敏性鼻炎患者會引起哮喘。雖然過敏性鼻炎屬于上氣道發炎,哮喘屬于下氣道發炎,但兩者常常伴發,理論上來說兩者屬于“一個呼吸道同一種疾病”,患者如果得了過敏性的鼻炎,同時誘發哮喘,一定要積極的去控制過敏性鼻發炎狀,避免進一步引發哮喘。

目前對早期的過敏性鼻炎的病人,建議積極給予根治,常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三種:去除過敏源;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糖皮質激素,以鼻腔局部用藥為主,還有是口服抗組胺藥物,常用的是有氯雷他定等藥物;再就是脫敏治療。而對于慢性的過敏性鼻炎的病人,應該積極的控制鼻炎的複發,以及避免發展成為哮喘。

不咳也不喘,僅僅胸悶失眠,一查居然是哮喘!

專家簡介 趙桂華

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肺功能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功能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肺功能與臨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肺功能聯盟委員;河南省醫師協會呼吸病學分會肺功能學組副組長;大陸肺功能檢查系列指南撰寫組專家;參與多項臨床肺功能相關的科研項目。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金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