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這個從草根階層一步步爬到了皇帝寶座上的人,不僅活着的時候“五嶽獨尊”,就連死了之後,他的陵寝也沒有任何盜墓賊敢動。要不是上世紀末,大陸考古界的科研從業人員首次對這個人的陵寝展開了探查的話,恐怕這個記錄還會一直保持下去。

而這個人,就是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陵墓名為孝陵。孝陵這個名字的來源,實際上還和民間傳說中的“大腳皇後”馬皇後有關。

相傳由于馬皇後早年陪着朱元璋南征北戰,身子落下了病根。而在公元一千三百六十八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制的時候,馬皇後的身子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要不是後來宮廷裡面養得好,恐怕馬皇後還撐不到洪武十五年。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馬皇後離世之後,朱元璋非常悲痛,就和一衆大臣們商議應該給馬皇後一個什麼樣的谥号。在經過了湯和、徐達以及胡惟庸等開國功勳的商議之後,便将馬皇後的谥号确定為“孝慈”。而這個谥号确認了之後,安葬馬皇後的陵寝也就被叫了孝陵。

說起來,孝陵之是以能夠被叫孝陵,中間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當年馬皇後安葬下去之後,朱元璋準備将陵墓命名為孝陵時。身為宰相的胡惟庸還曾開口勸阻,說這陵寝将來你朱元璋也要葬進去,用皇後的谥号來命名的話,在禮數方面是不是有些不恰當。誰知道朱元璋卻是立刻吹胡子瞪眼,直說自己和馬皇後之間感情多麼多麼好,用自己老婆的谥号來命名一點兒問題也沒有。胡惟庸也知道這一點,是以就沒有再勸。

就這樣,孝陵的名字就确定了下來。而咱們現在之是以稱之為“明孝陵”,也隻是為了友善和清朝順治皇帝的“清孝陵”作一個區分。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等到公元一千三百九十八年,活了七十一年的朱元璋也跟着葬入了孝陵。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孝陵就開始了它長達六百多年沒有被人盜挖的漫長旅程。

其實孝陵之是以在六百多年的時間裡都沒有被盜墓賊盜挖,主要還是因為孝陵在建造方面的與衆不同。

生活在南京市的朋友們都知道,明孝陵的位置就在距離現在南京市市區不遠紫金山南麓。作為一個依山而建的陵墓,明孝陵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像是尋常的帝王陵寝一樣被盜挖。

根據曆史記載,明孝陵開始建造之前,朱元璋其實因為陵墓的選址而猶豫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最後還是劉伯溫獻策,才最終把位址确定在了紫金山南邊。确定了地點,但是陵墓怎麼建就成了問題。要是說挖山的話,耗費的人力物力又太多、太大了。可要是不挖山,那麼位址就得再次重選。

面對着這個問題,朱元璋直接大手一揮,直接就召來了近十萬人開始了耗時長達二十五年之久的孝陵建造工程。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等到孝陵在山體内部的宮室建築完成之後,垂垂老矣的朱元璋又下令在山體表面建造起了包括東西蕪配殿、神宮殿、東陵等諸多地面建築。要不是後來清朝末期在南京地區的戰火蔓延,導緻明孝陵的地面建築大部分被毀壞的話,現在咱們還能夠看到那些氣勢輝煌的古建築呢。

前面咱們也說到了,不同于其他帝王建造在地下的陵墓,建造在山體之中的明孝陵從地理位置上就直接斷絕了那些盜墓賊的想法,因為山體不同于土地,要是想開個盜洞的話,除非直接炸開。

而要是盜墓賊真的敢炸,那麼朱元璋的另一重反制手段就可以起到作用了。那就是建制達到了五千人的守墓職業軍隊——孝陵衛。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孝陵衛的存在是不需要質疑的,即使是後來永樂大帝朱棣将京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孝陵衛也一直駐紮在紫金山的山腳。而且為了能夠保證孝陵衛的戰鬥力,朱元璋的後世兒孫們每年都會專門撥派十數萬兩白銀來保證孝陵衛的軍備和訓練。

就算真有什麼人跑來做盜墓賊挖明孝陵,明孝陵衛打不過對方的話,也完全可以派個人跑到不遠處的南京城裡頭去叫援兵。等援兵一到,就算那盜墓賊再怎麼厲害,也隻剩下被亂刀砍死的這麼一條路可以走了。

地下有堅固難破的山石阻擋,地面上有成建制的軍隊守護,哪個不長眼的盜墓賊敢打明孝陵的主意?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而且就算是明朝滅亡,江山被清王朝統治之後,明孝陵的地位也沒有出現絲毫的下降。要知道就算是在清朝時期被叫“聖祖皇帝”的康熙皇帝經過明孝陵的時候,都是先行過“九叩大禮”之後才上山的。

雖然咱們不用去考慮為什麼清朝皇帝也對朱元璋的陵墓這麼尊重,但“聖祖皇帝”都這麼尊重的陵墓,尋常人和後來的皇帝們哪裡會小觑呢?

是以,這就是為什麼明孝陵在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被盜挖過的原因了。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從未被盜的明孝陵,康熙見到都行“九叩大禮”,有什麼特殊之處?

為什麼朱元璋明孝陵600年來沒人敢盜,依舊儲存完好?

繼續閱讀